我們要走向「預防醫療」的概念!讓我們的肌肉力量、活動度、動作控制變好,保持健康,避免後續的惡化發展。這是物理治療師的其中一項工作,也是今天向大家分享的重點。
|
進入這趟旅程前,卡洛斯首先簡介了紐西蘭的環境。紐西蘭分為北島和南島,以火山地形為主,一般人熟知的城市,北島有人口最多的奧克蘭、首都威靈頓;南島有基督城、皇后鎮,皇后鎮是旅遊熱點,風景絕美。南北島中間隔著庫克海峽,在兩島之間穿梭時,人們會開著車子進入大貨船經過庫克海峽。
|
對很多人來說,退休是減法的過程,積蓄會減、健康會掉、接觸的人會少……越接近退休,關於退休的煩惱便越清晰,像塊巨石壓在肩上。然而,興中社區回收站的負責人黃玉盞,以及金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清秀,他們都是「退而不休」的人。辭典裡,「退」有向後倒行、離開的意思。兩位講者眼裡,「退」是改變人生的角度、開拓不同的生活路徑。
|
基金會在社區工作中整合藝術、農業、長照、閱讀等等,鼓勵居民參與,並讓各年齡層都能找到表現自己與交流的方式。這些行動不僅豐富了新港的文化資源,更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讓地方創新與文化傳承「結乎行」!
|
重點是「人」,一件計畫案是否能順利推行,重點在是否能了解社區裡:誰是「放送頭」,能夠主動讓訊息在社區裡流通;哪裡是「放送站」;誰可以「喬事情」,能夠事半功倍;誰是「雞婆仔」,誰像「阿信」默默做事;誰很熱心,會主動伸手幫忙,管事情;誰是啦啦隊,專門站在旁邊鼓掌;誰只是一旁看戲。
|
Peopo不僅是一個公民新聞平台,也是一個關懷社會的媒體,為台灣的公民提供了展示自己聲音的機會。林柏宏鼓勵更多有志於社會關懷的人加入Peopo,成為公民記者,通過自己的報導讓世界聽見更真實、更多元的故事。
|
在拾間文化的實踐中,蕭英偉探索了農與商的關係,並嘗試在商業模式中融入社會責任,從穀賤傷農、米貴傷民,走向貴買賤賣、富農裕民的理想;他認為,農與商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
|
曾芷玲回憶,她經由大伯介紹認識了從事營造業的蔡登財大哥。高雄梓官蚵寮的「漁村搖滾」故事就是從他開始的:在一次酒後聚會,蔡大哥談起曾利用電子花車辦畢業晚會,因為曾有統籌的經驗可供參照,覺得辦活動不太困難;緊接著又說,蚵寮有沙灘、夕陽,也有人賣咖啡,於是提議可以辦音樂活動,享受一整個下午。
|
若把城市當成一個人,他的過去就是他現在模樣的原因。嘉義在經過清代及日本統治後,形成了它獨有的樣貌。清代建造舊城,日治時期遇地震後拆除城牆,增加棋盤式街道。有些建設可以拆掉,但有些卻難以撼動......
|
活在街區的人們,在某些時刻,需要從「零」,生長出得以銜接先前生活的事物來。這次講堂邀請到的林朝福建築師,即是在1980年代街區拓寬工程後,協助街區建設許多新式建築的建築師,民雄人耳熟能詳的鉅洋游泳池、庭園春曉,皆與他有關。林朝福建築師的孩子—林璞,也走上了與建築空間有關的道路。
|
醫院中階主管、醫療工會幹部,看起來十分矛盾、拉扯的兩個位置,也讓人更好奇同時趙麟宇醫師為何會投入到工會的工作中。這次講堂,趙醫師分享了自己為什麼會投入工會行動,並從當前醫護人員的勞動問題,帶出醫護人員工作環境與病患醫療處境之間的關係。
|
這次烈風講堂的講者,是打貓街坊文化協會的夥伴—阿輝。主持人佳晉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認識一位阿輝。協會裡的阿輝,白天是送信的郵差,下班後是做包場電影,將電影票送至不同售票點的熱血影迷。
|
道路設計應該考量不同交通工具的共存,而不僅僅侷限於機動車的通行效率。例如設計人車共享空間、行人優先道與混合車道,可以改善道路使用率,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同時,道路規劃應該更加靈活,避免迷信寬敞空間與新增道路會自動解決交通擁擠的錯誤認知。
|
不論國內外,都市發展常先於道路設計觀念,因此一開始的道路規劃常有不盡完美的地方,目前的設計觀念也可能會有因時代背景、需求改變而過時淘汰的部分。但找到最容易發生事故的關鍵、明確路口想解決的優先序、仍是道路設計的重要核心!
|
地圖同時也是用來認識、覺察社區的工具,因為有彈性應用、製作門檻低、趣味度高等特性,因此很適合與社區夥伴一齊操作,也能發掘出社區特色、集體共識等。
|
設計規劃時,應優先考慮改善車站與週邊發展、公路地下道、陸橋、涵洞,接著才是評估鐵路立體化;同樣的,若採用路堤、地塹、高架式的鐵路都不能解決發展問題,最後才思考鐵路地下化能否帶來正向影響。
|
邁向步行城市,需要的不只是駕駛人的停讓,也需要好的空間規劃。通盤規劃公共空間,保障行人動線的連續性、輔以友善行人的街道設計,相信好的規劃能讓所有用路人更能取得交通效率的共識,一起走出行人地獄。
|
每一個城市都有他自己的樣子,但是每一個城市也都不應該只有一種樣子。有沒有可能多元並存的可能性?由誰決定?這就是民主政治、公共事務要討論的事情。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需要共同討論,可能性才會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