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都市生存戰-會移動的房舍
講者:呂武隆
時間:10/11(五)19:00 - 21:00
地點:仁偉書局
講者呂武隆,從挪威卑爾根建築學校畢業後,沒有考取台灣的建築師證照,反而創辦了「諸羅設計塾」,聚集了一群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在空間設計中積極突破框架,後拓展業務至策展、影像、裝置、參與式藝術等領域。由於小時候住在嘉義公園旁,常常去玩,是少數住在山子頂15層大樓的嘉義人,從頂樓眺望嘉義街景對在地人來說是難得的體驗。
城市是有機的變動體
呂武隆說:「若把城市當成一個人,他的過去就是他現在模樣的原因。」,嘉義在經過清代及日本統治後,形成了它獨有的樣貌。清代建造舊城,日治時期遇地震後拆除城牆,增加棋盤式街道。有些建設可以拆掉,但有些卻難以撼動,例如1943年日本人大膽建蓋90米長的綠園道,則保留原有樣貌至今,成為現今的世賢路。站在世賢路上,觀察自己與大樓、車子之間的距離,會發現跟站在市區文化路的感覺很不一樣。隨著科技進步及共享觀念興起,ubike接續在各個城市出現,今年嘉義也能看到各處興建了ubike的租借站,這將改變未來嘉義人的生活形樣,以及城市的樣貌。
為什麼要都市更新?為了成為更好的城市?
武隆詢問大家哪裡是更好的城市,是台北?是上海?還是歐洲?小時候的武隆覺得是台北,他帶著這個答案,到挪威求學、居住了一段時間。
由於溫室效應讓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位在北回歸線的嘉義因吹西風和南風,受到極大影響,政府開始了十大旗艦計畫,其中一項是在嘉義建造「風廊」,達成讓城市降溫,所謂「風廊」即為「風的走廊」,為了讓城市有舒適的環境,在設計道路的同時,必須保留風廊、水、植栽的空間,才能達成物種多樣性、都市及生態的平衡。武隆向我們展示了旗艦計畫的規劃圖,上頭用藍帶代表風廊,綠帶代表植栽,同時300年古水圳也被列入串連一部分,形成巨大的生態道路網絡。在城市裡做改變是件困難的是,因為事情只會多不會少,如何權衡是門學問,同時武隆也提醒大家,商業不一定都是萬惡,若是適當,則是有機會成為讓城市變得更好。
鐵路高架化的後續
嘉義鐵路高架化確定後,在2017年12月動工,但施工過程挖到鐵路設施遺構,延期14個月才再重新施工,當地居民針對鐵路高架化有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認為可以改善交通安全,反對者則說鐵路高架化會破壞早期三鐵共構,不管如何,雖然民間不斷討論,高架化依然會實施動工。
鐵路高架化後釋出大量綠地,其中Y字型綠帶空間將會串連到嘉義舊監獄、阿里山林業村、嘉義公園等地,總共168公傾的都市森林,相當於六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大小,未來完成後居民也許可以從嘉義公園沿著綠帶空間騎腳踏車到嘉義車站。番仔溝為綠帶Y字的起點,可從這走到舊監獄,對嘉義人來說是個不可思議的想像。另外,政府也有提供傳統房屋的補助,鼓勵民眾保存日治時期木造房屋,身為「木都」的嘉義有6000餘棟木造房屋,都更3.0都發處希望加快修房速度,全台首創「嘉有木屋」都市更新時,九間房屋法令跟其他區域不同,保有更多的彈性。
這裡有個小插曲,根基營造是鐵路高架化的施工廠商,由於施工工人是從外縣市移居到嘉義工作,一工作就來住了五年,因此諸羅設計塾受邀分享嘉義歷史脈絡給工人們,走讀時有一半是根基營造的員工,另一半是嘉義市民,帶大家親眼看到施工過程挖到的鐵路設施遺構——日本時期的第一代轉車台,同時向大家說明,政府為了保留轉車台,更動車站的設計,此舉將增加金錢成本,是很不容易的事。
建築師的地位轉換
建築師最初被稱為Chief builder。早期大家看待建築師如同造世主、英雄,關於建設一事似乎都是建築師說了算,不得違抗,但如今時代改變,民主觀念進步,政府開始注重民間聲音,演變成由政府提出初步方案,建築師向大家說明利弊,以及建設的專業知識後,讓民眾參與討論,最後才會確定工程設計圖。討論的內容可大可小,包含哪裡要擺市集,或是行道樹的樹種都是可以討論的事項,曾經有居民提出可以種鳳凰花為行道樹,但政府回覆這條路會挖地下水道,若種花可能不會開花。透過提出期待並得到適當的回覆,除了解決問題,也能加深民眾與市府的聯繫。
你的古蹟?我的房屋?
要保留老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經費、技術問題,還需要考慮老屋的所有權,例如蘭井街76號張家古厝的主人擁有房屋的所有權,原本想拆掉房屋,許多老屋粉絲阻止。文化資產保存法和私有資產在這件事上還有待大家持續討論,不是現階段能馬上解決的問題。
我們如何參與都市更新?
武隆詢問大家,覺得自己能改變你所生長的地方/城市嗎?看到沒人舉手後,武隆說他在丹麥生活一陣子,美國建築師問了一樣的問題,有七成的丹麥人都舉手,這件事可看出來,不同地區對權利的想像是很不一樣的。
武隆分享了他在挪威上課的內容,關於建築的想像,像是這裡有一張桌子,不同的人來到這張桌子,每個人喜歡、擅長的都不同,建築師就是要聽完大家的想法,像是策展人的方式將大家的期望呈現出來。他在寫碩士論文時,社區裡有一個停車空間,民眾停完車就回家、去超商,武隆和同學不想浪費這個空間,決定在這裡辦市集,讓民眾畫圖表達對廣場的想法,拿到居民的想法後,將居民的利害關係圖(複雜的網絡)畫出來,從圖可以發現,那個廣場不是只有眼前看得到的那個廣場而已。另一個例子則是由女建築師們發行的建築刊物martix,由於女性身份能夠注意男性建築師不會注意的顏色、風格,關注少數議題,他們會帶客戶去野餐,在談笑風生之間決定磚塊的顏色。
我喜歡老屋,我可以改變我所生長的城市嗎?
諸羅設計塾至今舉辦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包含老屋田調、工作坊、城隍夜遊、針對高中生設計的課程,邀請藝術家來嘉義進行在地創作等等。對他們來說,如何長久經營才是困難的。在心態上,看到老屋的情感價值,住在老房子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嘉義市不用成為台北東京那種時尚新穎的都市,是一個「走在路上也能輕鬆遇到同學」的都市也很棒。用行動實踐理想城市的想像,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的一份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仁偉書局、重構大學路計畫、打貓街坊文化協會、慢靈魂咖啡、順風咖啡
【現場主持】吳至鎧
【行政聯繫】吳至鎧
【影像紀錄】邱星瑀
【文字紀錄】陳如儀
【場地器材】重構大學路計畫、仁偉書局
【海報設計】李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