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走向「預防醫療」的概念!讓我們的肌肉力量、活動度、動作控制變好,保持健康,避免後續的惡化發展。這是物理治療師的其中一項工作,也是今天向大家分享的重點。
|
在2024年的廟街文化走廊裡,首部曲以新年作為起始點,當一張張的老照片攤開,時序的齒輪緩緩倒轉,舊時光裡的新年蹤跡,也在尋覓中,一一顯影。
|
進入這趟旅程前,卡洛斯首先簡介了紐西蘭的環境。紐西蘭分為北島和南島,以火山地形為主,一般人熟知的城市,北島有人口最多的奧克蘭、首都威靈頓;南島有基督城、皇后鎮,皇后鎮是旅遊熱點,風景絕美。南北島中間隔著庫克海峽,在兩島之間穿梭時,人們會開著車子進入大貨船經過庫克海峽。
|
2023年的廟街文化走廊,將鏡頭對焦於民雄街區老店的飲食繁華,包含勝珍馨餅舖、新慶馨餅舖、合發餅舖、小甜甜火雞肉飯、百美行等,藉由影像重返過去香氣瀰漫的時光軌跡,復返屬於民雄的恬靜與熙攘。
|
對很多人來說,退休是減法的過程,積蓄會減、健康會掉、接觸的人會少……越接近退休,關於退休的煩惱便越清晰,像塊巨石壓在肩上。然而,興中社區回收站的負責人黃玉盞,以及金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清秀,他們都是「退而不休」的人。辭典裡,「退」有向後倒行、離開的意思。兩位講者眼裡,「退」是改變人生的角度、開拓不同的生活路徑。
|
由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攜手嘉義縣民雄國際青年商會與三興社區發展協會,18日上午共同舉辦「芒果樹下,我們的路・三興村芒果樹文化歷史看板揭幕記者會」,在百年芒果樹見證下,由民雄鄉長林于玲、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三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陳敏⿓,以及重構大學路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校務發展策略中心副主任管中祥,共同為這塊記錄地方歷史看板正式揭幕。
|
每日騎車穿梭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下,芒果樹開花,感受到夏季即將來臨。透過打芒果活動,諾大的果樹除了遮風避雨,更成為了好吃、好玩,具有文化傳承及社區串連的景觀。歡迎共同參與,一起共創美好的夏日景象!
|
基金會在社區工作中整合藝術、農業、長照、閱讀等等,鼓勵居民參與,並讓各年齡層都能找到表現自己與交流的方式。這些行動不僅豐富了新港的文化資源,更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讓地方創新與文化傳承「結乎行」!
|
重點是「人」,一件計畫案是否能順利推行,重點在是否能了解社區裡:誰是「放送頭」,能夠主動讓訊息在社區裡流通;哪裡是「放送站」;誰可以「喬事情」,能夠事半功倍;誰是「雞婆仔」,誰像「阿信」默默做事;誰很熱心,會主動伸手幫忙,管事情;誰是啦啦隊,專門站在旁邊鼓掌;誰只是一旁看戲。
|
Peopo不僅是一個公民新聞平台,也是一個關懷社會的媒體,為台灣的公民提供了展示自己聲音的機會。林柏宏鼓勵更多有志於社會關懷的人加入Peopo,成為公民記者,通過自己的報導讓世界聽見更真實、更多元的故事。
|
在拾間文化的實踐中,蕭英偉探索了農與商的關係,並嘗試在商業模式中融入社會責任,從穀賤傷農、米貴傷民,走向貴買賤賣、富農裕民的理想;他認為,農與商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
|
曾芷玲回憶,她經由大伯介紹認識了從事營造業的蔡登財大哥。高雄梓官蚵寮的「漁村搖滾」故事就是從他開始的:在一次酒後聚會,蔡大哥談起曾利用電子花車辦畢業晚會,因為曾有統籌的經驗可供參照,覺得辦活動不太困難;緊接著又說,蚵寮有沙灘、夕陽,也有人賣咖啡,於是提議可以辦音樂活動,享受一整個下午。
|
若把城市當成一個人,他的過去就是他現在模樣的原因。嘉義在經過清代及日本統治後,形成了它獨有的樣貌。清代建造舊城,日治時期遇地震後拆除城牆,增加棋盤式街道。有些建設可以拆掉,但有些卻難以撼動......
|
活在街區的人們,在某些時刻,需要從「零」,生長出得以銜接先前生活的事物來。這次講堂邀請到的林朝福建築師,即是在1980年代街區拓寬工程後,協助街區建設許多新式建築的建築師,民雄人耳熟能詳的鉅洋游泳池、庭園春曉,皆與他有關。林朝福建築師的孩子—林璞,也走上了與建築空間有關的道路。
|
本次配合中正大學35週年校慶,進行相關內容之展示,展出建校初期,中正大學及周邊的樣貌。特別邀請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及民雄鄉鄉長林于玲舉行慶祝儀式,也邀請建校時期的老職員,共同回憶中正大學件事時期的過程及相關經歷。
|
醫院中階主管、醫療工會幹部,看起來十分矛盾、拉扯的兩個位置,也讓人更好奇同時趙麟宇醫師為何會投入到工會的工作中。這次講堂,趙醫師分享了自己為什麼會投入工會行動,並從當前醫護人員的勞動問題,帶出醫護人員工作環境與病患醫療處境之間的關係。
|
這次烈風講堂的講者,是打貓街坊文化協會的夥伴—阿輝。主持人佳晉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認識一位阿輝。協會裡的阿輝,白天是送信的郵差,下班後是做包場電影,將電影票送至不同售票點的熱血影迷。
|
道路設計應該考量不同交通工具的共存,而不僅僅侷限於機動車的通行效率。例如設計人車共享空間、行人優先道與混合車道,可以改善道路使用率,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同時,道路規劃應該更加靈活,避免迷信寬敞空間與新增道路會自動解決交通擁擠的錯誤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