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打貓社造學院|公民新聞製作:手機拍剪一機搞定

發布日期 : 2025-01-24

講座:【打貓社造學院】公民新聞製作:手機拍剪一機搞定
講者:林柏宏(公視PeoPo新聞平台企劃)
時間:2024/11/23(週六)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dHTlS_t1M_8

 

講者林柏宏現職為公視PeoPo公民新聞的企劃,雖然是今年四月才進到PeoPo任職,但他在電視媒體業已經待了25年。曾在民視擔任節目編導,也曾在中天、民視、公視做新聞編輯。橫跨公共媒體與媒體公司,林柏宏看到了公民新聞帶來的許多可能性。這次課程中,林柏宏分享公民新聞在社區裡促成的行動,同時也做了許多公民記者的實務講解,讓現場學員上路練習當公民記者。

 

公民記者與媒體機構記者

回顧過去職涯,林柏宏指出公民記者與媒體機構記者,因為對於新聞價值有著截然不同的訴求,所以在工作方式上便有極大的差距。為了追求最新、最快、有流量的新聞,機構記者必須在緊迫的截稿時間內完成素材收集、採訪和剪輯,在取材上也依賴了快速簡便的「三器」—行車紀錄器、監視器及網絡瀏覽器。公民記者沒有媒體機構的生產要求,取材通常來自於記者周邊的社區或是記者本身關注的議題,因此常常能報導出主流媒體忽視或忽略的事情。由於公民記者也沒有截稿壓力,他們也夠長時間地關注、深入探討某一議題,呈現社會的多元聲音。

 

公民記者與PeoPo公民新聞平台

成立於2007年,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PeoPo公民新聞平台,孕育了許多公民記者。在PeoPo平台註冊的公民記者超過13,000人,人數目前仍不斷增長。秉持著人人都能成為公民記者的精神,於PeoPo平台註冊為公民記者並沒有什麼門檻。平台上有不少記者,是為了完成學校作業或投遞比賽而申請,短期任務結束後便不再投稿。所以很有趣地,這些「課業型記者」,減低了PeoPo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數據顯示平台記者的年齡平均落在 35.7歲。實際上,活躍的公民記者多數超過50歲。這些人通常來自社區大學,以社會關懷為動力,將自己的報導分享至平台。PeoPo也希望有更多不同類型的人,可以加入公民新聞的行列。

PeoPo的公民記者除了來自大專院校、社區大學,也有許多NGO與NPO團體成員參與報導工作,透過平台分享與組織相關的公益新聞,當前PeoPo也開始推動國中、高中生一起加入公民記者,讓那些被大型媒體機構略過甚至是蓋過的議題,可以從更多不同的視角述說出來。

 

公民記者的力量

公民記者可以通過報導讓那些被忽略的問題引起關注。舉例來說,有位來自宜蘭的公民記者關注當地的長照服務,定期報導社區長青學院舉辦的各類活動,藉此提升社會對這些服務的認識。此外,公民記者也可以是解決公共問題的助力。林柏宏提到,一位公民記者曾發現當地公園的安全隱患,記者將情況報導出來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促使問題得到改善。

公民記者因為自身背景、興趣、專業的不同,在報導上也會有十分明顯的特色以及與其他公民記者區隔。林柏宏在講座中也特別介紹了幾位公民記者。

黃宇振是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學生,2018年開始便持續紀錄台灣各地的民俗活動,用影像資料保留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

公民記者「大暴龍」,在2010年大埔事件中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並錄製影像,並將報導發表於PeoPo,這則報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並促使主流媒體介入,成為社會運動的起點。

也有公民記者直接從自己的工作中取材。PeoPo有位記者「竹崎天使幸福」是華山基金會的竹崎站的站長,工作上時常接觸社區內的獨居老人,他也因此時常報導出獨居老人的生活處境。

 

公民記者的養成

想成為公民記者除了到PeoPo註冊,還有些方法可以讓大家快速入門。首先是找要找到報導議題。找報導議題有兩路:一路是馬路,另一路是網路。我們日常走在路上,保持好奇心,會發現許多值得報導的議題。在網路上也能找到新鮮有趣的事情,這些都可以成為報導的靈感。此外,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也能發掘新觀點。有些活動可能已經有人拍過,但如果能發現今年有什麼不同的、特別的元素,並專注於這些新發現,這樣的報導也會與眾不同。

確認報導主題,要開始採訪時,需要注意前期的邀訪聯繫。邀訪過程有多種形式,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透過電話、電子郵件,都要提前溝通好採訪目的、問題方向,以及能否拍攝。除了清楚表達採訪意圖,也要確認受訪者的可用時間和聯絡方式,避免臨時出現問題時無法聯絡到對方。聯繫妥當後,採訪前的準備也很重要,提前思考自己需要哪些畫面,並確定哪些是關鍵畫面。器材的準備上,不需要太複雜,可以直接用手機拍攝。但考慮到畫面的穩定性及收音問題,建議額外準備腳架和麥克風。

現場採訪要先與受訪者建立友善的關係,讓對方放鬆。根據預設的問題提綱進行提問,問題從簡單到深層,盡量不問是非題,讓受訪者只能回答簡單的是或否。 拍攝中,要注意鏡頭的穩定性,避免不必要的晃動,並使用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等多種鏡頭,以便後期剪輯時可以流暢地過渡。如果是拍攝人物,半身中景是比較合適的構圖,並盡量避免讓受訪者直視鏡頭,減少受訪者的緊張感。

 

公民新聞的展望

PeoPo每年都會舉辦公民新聞獎,這是對公民記者辛勤努力的肯定。公民新聞獎設有社會組和學生組,並分為短片報導和新聞專題兩大類別。除了獎金,得獎作品也能在公視和其他媒體平台上露出。此外,PeoPo也會節選平台上的報導,轉至公視的《公民新聞報》節目播出,並提供一些獎金,激勵更多人投入公民新聞的工作中。

PeoPo不僅是一個公民新聞平台,也是一個關懷社會的媒體,為台灣的公民提供了展示自己聲音的機會。林柏宏鼓勵更多有志於社會關懷的人加入PeoPo,成為公民記者,通過自己的報導讓世界聽見更真實、更多元的故事。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劉伯威
【文字紀錄】呂慈芸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