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ImgDesc
筆者任教於中正大學中文系,多年來教授「歷代文選及習作」這門必修課,培養學生們理解古文的能力。本網頁就是運用中文系的專業能力來解讀碑記的成果展示。為了瞭解碑記的內容,我們不只針對文字、詞彙作解釋,也得另外查閱地方文獻及相關史料,間或輔以實地考察的行程。我們的初衷雖然是文獻的註釋和翻譯,但過程中等於重新的學習了清朝及日治時期的台灣史,也對前人的宗教生活有更多的瞭解。
ImgDesc
重構大學路計畫楊玉君老師帶著團隊,針對各地的廟宇碑文進行註釋及翻譯,使文本利於現在的時空環境閱讀。在一系列內部調查工作完成後,我們偶然接到豐收村林偉烈大哥的詢問,於是將「民雄保生大帝廟」碑文註釋的內容提供給林家。
ImgDesc
民雄興中村的義橋聚落,據說舊名「二橋」,《台灣地名辭書》引用的說法是,以前從嘉義到打貓,渡過牛稠溪後要經過兩座橋,第一座在興南村的頭橋,第二座橋就是在興中村的二橋。後來經過地名雅化,二橋就變成「義橋」。不過,由於有落款年代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重修義興橋碑記〉,可知「義興橋」的命名年代久遠,「義橋」的地名也可能來自「義興橋」。
ImgDesc
大正十二年(1924)建立的民雄慈濟寺建築的義捐金芳名列於左邊:一金一千圓也,劉廷輝。一金五百圓也,何立、蔡麟、許仁和、劉容如、簡鑑、林義順,張惠記。一金三百圓也,黃讚春、勝木澤吉。一金二百四十圓也,何宜。
ImgDesc
民雄興中村的義橋聚落,據說舊名「二橋」,《台灣地名辭書》引用的說法是,以前從嘉義到打貓,渡過牛稠溪後要經過兩座橋,第一座在興南村的頭橋,第二座橋就是在興中村的二橋。後來經過地名雅化,二橋就變成「義橋」。不過,由於有落款年代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重修義興橋碑記〉,可知「義興橋」的命名年代久遠,「義橋」的地名也可能來自「義興橋」。
ImgDesc
民雄的保生大帝廟,位於中樂路、西安路、安和路、民族路等道路的交會口,即舊民雄的西門;主祀本名吳夲(音「濤」)、俗稱大道公、吳真人的保生大帝,是民雄境內少數建立於清代、有文獻可考的廟宇。本通碑文說明了建廟的起始以及相關人士,以及建廟一百多年後針對廟產、經費運用原則的建立,立碑以昭公信。
ImgDesc
民雄山中村的廣濟宮是歷史悠久的村廟,目前的主祀神明是池府王爺。廟中保存了同治十年(1871)新建時的題緣碑記。這通碑文先說明建廟緣由,然後羅列捐款的單位與個人名銜及捐款金額,在結構上是敘述的部分很短,絕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記錄徵信。
ImgDesc
民雄的騎虎王廟是非常有特色的廟宇,因為所奉祀的五位騎虎王形象特殊,但身份不明,而且只此一家,全世界再找不出第二家也奉祀騎虎王的廟宇。
ImgDesc
民雄鄉豐收村的五穀王廟旁有一間陳家祠堂,很難得的保留了兩通碑記:〈陳仁祖香燈祀業碑記〉和〈立新築追遠祠堂〉,兩篇的內容都是有關宗族產業的管理。
ImgDesc
民雄鄉豐收村的五穀王廟旁有一間陳家祠堂,很難得的保留了兩通碑記:〈陳仁祖香燈祀業碑記〉和〈立新築追遠祠堂〉,兩篇的內容都是有關宗族產業的管理。
ImgDesc
這通豐收村的碑文,因為毀損嚴重(碑文抄錄的年代原碑已斷裂),只殘餘片斷詞句,因此難以全數解讀。不過,從既有的內容中,還是不難看出一點來龍去脈。碑文開首的「自康熙參拾貳年奉道憲」,顯示在此碑設立之前,曾於康熙32年奉當時的縣府來文,對某件事有所指示。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