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打貓社造學院】拾起山海之間──一種農村新型態產業的可能與挑戰
講者:蕭英偉(拾間文化創辦人)
時間:2024/11/23(週六)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3PQqUQcPq8A
努力過就沒有遺憾
「努力過就沒有遺憾」,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卻是蕭英偉從事社區營造和發展拾間文化一路走來的信念基石。蕭英偉是土生土長的嘉義朴子人,不僅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熱忱的社會實踐者。在社區營造之路始於嘉義後驛社區的將才工場,他帶領團隊將一間廢棄的醬菜工廠改造成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影展、講座、社區食堂等活動,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而這段經歷為他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蕭英偉回到家鄉朴子後,接手了即將關閉的書店,為地方留下一個可以好好說故事的地方,之後創辦了拾間文化,讓農村有了新型態產業的可能與挑戰。從嘉義後驛社區的將才工場到朴子故事館,再到結合農業、文化和社會企業的拾間文化,蕭英偉不斷嘗試、突破,即使面臨挫折和困境,他也始終秉持著這份信念,持續耕耘,為農村創造新的價值,他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就能為家鄉帶來改變,也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無悔的篇章。
「拾間文化」的誕生與經營,團隊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蕭英偉強調,拾間文化的成功離不開團隊合作,他認為團隊夥伴的努力和付出是拾間文化能夠不斷發展的關鍵。他的理念也體現在團隊的用人模式上,他鼓勵團隊成員發展斜槓技能,並支持他們創立自己的事業,他認為,老闆不一定是團隊中最厲害的人,而應該扮演一個支持者的角色,讓團隊成員能夠發揮所長。而拾間文化的起點,可以追溯到蕭英偉在嘉義後驛社區的將才工場時期,某次同學帶著一袋自己種植的毛豆,蕭英偉靈機一動,決定開始販售毛豆,並結合洲南鹽場的海鹽,開發出海鹽毛豆這項產品;隨著拾間文化的發展,他們開始經營自有的農產平台,並持續開發新的產品,例如與在地農民合作生產的拾間米,透過農產品銷售支持社區公益活動。從故事的起點到現在,拾間文化不斷持續致力於將農產品以更精緻、美味的方式呈現給消費者,讓一切消費不再只是標籤化的選擇過程,更是屬於農村真實的產品及體驗,並真心的感受認同這片山海。他們也承辦了水上仙草節的活動,並在今年完成了組織調整,以適應團隊規模的擴大。拾間文化的發展歷程,展現了農業、文化和社會企業結合的創新模式,而蕭英偉始終秉持著「努力過就沒有遺憾」的信念,展現了台灣農村發展的新可能,以實際行動證明,只要有心,就能為農村創造新的價值,讓農村成為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地方。
農村發展困境與創新可能性的探索
蕭英偉身為農三代,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情感,也深刻體會到農村發展的困境,像是農村人口外流、老齡化嚴重、農業生產成本高、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等問題,都讓農村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而少子化和都市化的浪潮下,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前往都市尋求發展機會,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產業發展停滯。然而,蕭英偉卻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可能性,他認為,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可以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遊、文化創意等產業等,讓返鄉青年的加入可以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及思維,為社區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拾間文化的實踐中,蕭英偉探索了農與商的關係,並嘗試在商業模式中融入社會責任,從穀賤傷農、米貴傷民,走向貴買賤賣、富農裕民的理想;他認為,農與商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讓農民透過拾間文化這個平台將農產品銷售出去,並獲得合理的收益,這過程縮短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蕭英偉也帶領團隊走入產地,採訪農民,了解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理念,並將這些故事透過文字、圖片和影片傳遞給消費者,他們也積極開發多元的銷售管道,包括實體店面、線上平台和虛實整合通路,讓消費者更容易購買到來自農村的優質產品,同時也讓農村社區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蕭英偉也積極投入非營利組織,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可以藉助營利組織的資源和專業知識,更有效地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如拾間文化與關愛故鄉公共服務協會合作推出了關愛故鄉米,將銷售所得用於社區公益活動。此外蕭英偉也看到了返鄉青年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返鄉青年可以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和思維,為社區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探索台灣農村的更多可能
如同拾間文化在官網中所述「在山海之間,拾起生活,也拾起自己」,拾間文化相信農村生活蘊藏著深刻的感動和美好,他們希望帶著這份溫度,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消費者透過實地參與,親身感受農村生活的日常,並真心用感受來認同這片山海。拾間文化將持續扮演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致力於傳遞農村的真實與美好,探索台灣農村發展的更多可能性,讓一切消費不再只是標籤化的選擇過程,而是真心用感受來認同這片山海,在山海之間,拾起生活的美好。這一路走來,蕭英偉不忘初心,始終秉持著努力過就沒有遺憾的信念,對他來說拾間文化不僅僅是一個事業,更是一個實踐理想的平台,蕭英偉深知農村發展的困境,但他更相信農村的未來充滿希望,未來他將持續與拾間文化的夥伴,以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的思維,探索台灣農村發展的更多可能性,讓更多人認識、認同並支持台灣農村的美好。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劉伯威
【文字紀錄】葉詠泓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