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借鑑多國經驗:臺灣道路應該如何重新設計

發布日期 : 2024-10-01

講者:劉冠頡(標線改造台灣路主編)
時間:2024/06/28(週五)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FTHW00xdC8I

 

劉冠頡分享許多國內常見迷思、國外道路設計案例,了解到道路設計應該考量不同交通工具的共存,而不僅僅侷限於機動車的通行效率。通過參考荷蘭的成功經驗,例如設計人車共享空間、行人優先道與混合車道,可以改善道路使用率,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同時,道路規劃應該更加靈活,避免迷信寬敞空間與新增道路會自動解決交通擁擠的錯誤認知。

 

迷思破解:截斷或新闢道路一定會降低、提升行駛效率?

交通是經由行人、機車、腳踏車、汽車等多種在道路的元素共同組成的,而多數人認為臺灣的道路設計是以汽車為主的車本主義,但劉冠頡卻直言:「台灣的道路設計沒有考量到任何一個車種」。他甚至認為,以人本主義設計的日本道路,卻比在台灣開車更加容易。

劉冠頡分享5種常見的道路改善常見的迷思,像是截斷道路會降低道路行駛效率?新闢道路則會提升行駛效率?路太窄不能做行人庇護島?道路變窄會影響機車行進?行人不能跟行車一起走在車道上?

1.截斷道路反而提升道路行駛效率?

劉冠頡以台北捷運府中站舉例,將原本的十字路口改為T字路口、用於連接兩條馬路的柏油路更改成行人徒步區,因此路口車輛無須再多停等紅綠燈,可直接選擇左轉或右轉的方式繼續通行,最後提高整體的道路行駛效率。

2.道路變多卻讓交通大打結?

「道路為什麼越來越多條,交通卻不順」劉冠頡透過影片展示,新闢道路造成車流交織增加,從而造成車流停滯,再加上台灣的交通策略習慣是有路口就插紅綠燈,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塞車。劉冠頡指出,不適當的增加道路反而會讓整體道路系統的效率下降。

3.窄路能做行人庇護島?

劉冠頡分享三張不同地區的道路照片,分別是8公尺、6公尺寬的車道,各自設立了2公尺、1公尺寬的行人庇護島。但劉冠頡與台灣交通局會勘寬度為20公尺的車道時,交通局卻回應車道狹小、設立窒礙難行。

他說:「我們一直覺得我們的路很小,但你去其他國家看,我們的路根本寬到爆」明明其他國家在更窄小的道路都能設立行人庇護島,台灣政府卻認為20公尺寬的車道很狹小,這讓他感到相當匪夷所思。

接著劉冠頡舉例香港舊城區和澳門的案例,指出6公尺寬的道路都能設立兩側的行人庇護島和實體人行道,國內30公尺寬的車道卻連人行道都沒有。

4.道路限縮不會影響機車通行?

劉冠頡表示,不少民眾質疑道路限縮、增設人行道的道路設計會擠壓到機車的行駛空間。對此,他舉出英國的公車道約2.85公尺寬,而台灣的道路平均寬度為3公尺多,卻認為道路空間不夠,「我們對於空間的感知其實有點怪怪的」。劉冠頡也分享許多照片,證實國外的汽車和機車能夠共用一個車道。

5.車道可以是行人優先?

「人車共享空間」是國內未引進的交通設計,看似是車道,卻是行人優先使用。行人能夠走在車道上,與車輛平行,此種設計常見於國外人潮密集的商業區或小巷子。比較特別的是,這種人車共道不會鋪設柏油路,而是採用更鮮豔的色彩、不同的鋪路材質,以做出明顯的區隔。

 

台灣的交通設計規則 在國外卻是錯誤的?

1.國內斑馬線的劃設方式在日本竟是錯誤示範?

劉冠頡舉出,在沒辦法與車道垂直的路口劃設斑馬線時,日本斑馬線的紋路會刻意與車流平行,雖以行人的角度來看紋路是斜的,但以駕駛的視角才能夠明顯看出斑馬線一黑一白的顏色,藉以警示駕駛;台灣的設置則是相反,導致駕駛看到的只是斜線,從而不易分辨是斑馬線,或是槽化線。

2.車道刪減不利於救護車、消防車通行?

通常改善國內道路設計時,劉冠頡分享,多藉由刪減道路數量改進交通,卻有人質疑車道刪減的話,如救護車、消防車等應急車輛怎麼過?

劉冠頡表示:「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直到看到這個影片,才知道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影片中呈現的是荷蘭應急車輛的視角,在塞車的雙向單線道,仍舊可以快速行駛。

他補充,依照影片中的情況,車道有提供充足的緩衝空間如草坪或左轉道,因此在塞車的單線道,救護車仍可以快速抵達救護地點;而在台灣,就算車道再多,只要塞車,也沒有任何可以迴避的空間。

 

大學路道路改善:參考荷蘭式路的設計

劉冠頡分享,若要改善中正大學前的大學路設計,可以參考荷蘭的多種道路設計。

1.混合車道的設計

由於荷蘭的車種複雜,在設計道路時更應思考如何優化道路使用。依照道路的使用者分為三大主要族群,分別是行人(輪椅/滑板)、慢車(自行車/電動輪椅/直排輪)、機動車(機車/汽車/公車)。

荷蘭在設計道路時,不會強制區別三種的道路使用者,而是適時的讓使用者共用車道,像是設計機動車、慢車皆可通行的混合車道,佐以不同道路顏色、鋪路材質做為區別,讓道路的使用者根據需求來行駛。這也與大學路的慢車道設計類似,也可以參考荷蘭方塊環(優先環)、渦輪環(Turbo Roundabout)、鯊魚齒。

2.行穿線退縮

荷蘭路口設計大多採用「行穿線退縮」,即行人穿越道的位置向路口內側推縮,形成一個小型圓弧狀。此舉使得汽車的視角不易被A柱遮擋,進而保護過馬路的行人,同時也讓車輛轉彎時更順暢、更貼路邊行駛。

3.生活巷道(woonerf)的減速設計

為了強迫車輛減速,荷蘭的巷道會設計數個小彎道,同時設立告示牌,標示此巷道是人車共榮的區域。

4.觸動式號誌

路口的路面裝設感應線圈,隨時調整交通號誌,藉此提升行車效率。

 

最後劉冠頡分享他到東華大學、中山大學參與交通設計工作坊的案例。他舉出第一步是空白紙,將要重新設計的道路挖空,無須設限現有的道路格式。同時參考國外的道路設計,就能夠設計出行人、慢車、機動車都能友善共存的道路空間。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影像紀錄】游竣棋
【文字紀錄】吳桂芳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