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打貓社造學院|認識社區的網絡關係

發布日期 : 2025-01-24

講座:【打貓社造學院】認識社區的網絡關係
講者:連振佑(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主任)
時間:2024/11/24(週日)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NBiWBDTbDvI

 

講座起始,連振佑介紹自己的經歷,除了曾於早期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擔任社區營造業務幕僚的公部門經驗外,而後也曾在民間廠商作為乙方角色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很可貴的是,連振佑亦在社區大學開課,進行參與式規劃的社區實踐,也擁有作為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的第三部門經驗。目前則是在大專院校的場域進行學術研究和都市設計專業者的養成教育。

 

大甲人的想像

連振佑是大甲人,他舉自己的家鄉為例,詢問在場的大家:「講到大甲,會想到什麼?」什麼是一座城市、一個社區的意象?大甲媽祖?和嘉義的媽祖廟有連結,當天講座的夥伴首先提及。「奶油酥餅」還是「鮮麥芋頭酥」?連振佑強調現在鮮麥芋頭酥很有名,但這個食品還比他年輕,對於他這一輩或更年長的大甲人,可能以前作為大甲人必備嫁妝的奶油酥餅更具代表性。大甲以前草蓆也很有名,還曾經輸出日本。連振佑解釋,大甲和隔壁苑裡爭執著草蓆是屬於哪裡的傳統產業,但這其實是大甲溪氾濫,行政區不固定所致;基本上,在大甲的西北角,和隔壁的苑裡,都有很多人從事草蓆製作。連振佑也舉「顏清標」為例,顏清標代表大甲嗎?他主持鎮瀾宮,但他並非大甲人,而是因為鎮瀾宮信仰圈橫跨大甲、外埔、后里、大安等這麼多行政區,擺不平誰當董事長,所以找了外人(顏清標)來主事;他選區其實不在大甲。此外,只要是大甲人,都知道捷安特「巨大機械」是大甲的公司,全世界聞名;而永慶盃排球比賽作為全國賽事,哨聲一響,可以有二十場同時比賽。

討論完大甲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意象後,連振佑突然來了轉折,提到他的同學有很多基督徒,他們就不明白媽祖繞境時,為什麼要犧牲他們的受教權。鄉親父老很多人都不平,明明大甲也有捷安特這樣世界級的公司,為什麼年輕人都要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

 

關於眾多的「小1」組成「大1」

連振佑說明,台灣過往做社區營造的反思,認為農村相較都會區,更有社區凝聚力;1994年政府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從農村地區開始做起,很多地方找回過去的文化、歷史和特色產業,有些也演變成文化產業。當前「地方創生」一直在談產業,其實早期談社區營造時,就鼓勵人們去挖掘社區歷史、發展產業。1994年正值本土化的時空背景,企圖將人和土地連結在一起;當時喊出來的口號,是要「在土地上成為有認同的共同體」。但是,共同體內部本來就存有差異,過往台灣的社區營造卻始終強調發展一致的社區認同,一區一特色等。時任總統李登輝推行生命共同體,即有意將社區中一個又一個的個人(小1),整合成一個「大1」。然而,以大甲為例,有些人是奶油酥餅的員工,他會有自己的認同,認為奶油酥餅才是大甲的特色;以當前2024世界棒球12強賽為例,大家都認同台灣隊要爭取第一,但這之中其實還是有台鋼的球迷、中信的球迷、有統一的球迷,也還有味全球迷等等。

我們如果理解到,原來社區是這樣,大甲是這樣,甚至我們的國家是這樣,在這個「大1」裡面有很多的差異的「小1」,很多個群體,有這樣的認識論;那麼,接下來,我們的「方法」是什麼?無論是社區營造,還是街區振興,或者只是改個道路鋪面?擁有如此社區內部差異性的理解,就不會只找里長協助。

 

社區網絡分析的案例

連振佑對某一場社區營造工作坊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位阿伯一直站在門口,雙手插胸,一直在看大家在幹嘛。連振佑忙於主持,沒有上去搭訕詢問。事後,他詢問前來參加工作坊的里長,里長說:「那不要理他,那是上次選輸我的。」連振佑才恍然大悟:這位阿伯是來「看戲」的。如果沒有關照到社區中,比如這位看戲的阿伯的支持者群體,那麼,很可能真的在社區動工改造鋪面時,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事先都沒有問我們意見!等一下議員會來,市長我認識」等等的阻撓。

進一步地,連振佑以他的父母為例,解釋社區日常中的網絡圖像。例如,退休人員都有遊覽車旅行,他的媽媽去白米社區玩,成為當地社區營造成果的觀光客。她沒有在社區改造的組織,但卻在生活社群裡經驗著社區營造的成果。比如,媽媽的生活社群裡面有一位英英阿姨,是里長的樁腳,她和媽媽一起跳元極舞(某種廣場舞);當英英阿姨說里民活動有炒米粉時,儘管媽媽沒有參與社區組織,她也會去一起吃。不同社群之間其實會有重疊。他再舉公園的例子,公園裡面有勢力範圍,如果公園要做改造,不能隨便更動遮蔭面積;比如原本一百平方公尺的涼蔭,變成五十平方公尺,這樣原本在樹蔭下運動的不同團體會吵架。再比如,公園中的太極拳團體有兩、三團,不只一團;有一天,他爸爸從A教練換到B教練,隨即有人來向他媽媽抱怨:「妳丈夫怎麼這樣?A教練教得很好,為什麼跑到B教練那邊?這樣很不好啦!」媽媽和他都感到非常驚訝,原來公園的政治也那麼複雜。後來爸爸直接休息一期,改練其它的運動。

社區中有各主類型的社群,例如一起做菜、下棋、跳舞的生活社群,儘管沒有立案,但很可能才是決定地方選舉勝敗的關鍵群體,所以絕不能小看。有些可能稍微需要技術,比如手做包包、藍染社團,進一步地,水電工班、工程包商等技術社群。或者,在地有護樹、文史團隊,或水土保持議題取向的社群(組織)。

連振佑秀出一張台北都會區常見的四、五層樓的連棟公寓街區,並說明他現在每進到一個社區,就會戴上「區辨社群」的眼鏡,嘗試分析這個社區可能有多少社群。緊接著,他又秀出某社區的社區營造地圖,舉例,圖中這棟房子的屋頂可能有種菜的社群,一旁容積獎勵的開放空間可能會舉辦很多社區活動(比如市集);榕樹下有下棋社群,老屋內可能有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社群。每個群體適合不同空間。為防止都市過度水泥化,也會有一些綠美化的草皮;連振佑特別提及,草皮本來就預設給不同時段的不同群體使用,有別於其它空間,若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族群時,很可能就不會有人使用。

社會科學的社會網絡分析有非常多方法,但對實務工作者而言,社區中的權力網絡很可能每年都在變動,研究成果很可能緩不濟急。如果要去推行街區改造或社區營造的計畫案,連振佑常常需要在兩、三個月以內畫出社區網絡圖,釐清與計劃案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

 

「串肉粽」的手段

連振佑強調重點是「人」,一件計畫案是否能順利推行,重點在是否能了解社區裡:誰是「放送頭」,能夠主動讓訊息在社區裡流通;哪裡是「放送站」,比如𥴊仔店、榕樹下、洗衫間、理髮店等。理髮店後面坐一排等待理髮的客人會聊八卦;「洗衫間」的長輩搓揉衣服的同時也會閒話家常。進一步地,誰可以「喬事情」,能夠事半功倍;誰是「雞婆仔」,誰像「阿信」默默做事;誰很熱心,會主動伸手幫忙,管事情;誰是啦啦隊,專門站在旁邊鼓掌;誰只是一旁看戲。

最後,連振佑秀出一張又一張的魚骨圖,並以其中一張為例,說明為了盤點並整合計畫案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首先,他可能會去咖啡店,跟老闆聊天,甚至合辦計劃案議題相關的沙龍活動;同步地,也會到里長家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家喝茶,想辦法打開話匣子。接著,他會去大樹下,藉由先前認識的長輩引介,聽樹下的長輩聊街區八卦;接著同樣又透過某人引介,去𥴊仔店門口聊天。他同樣會去社區活動中心,安排在地志工帶領社區長輩討論計劃案,蒐集意見,同時培養社區推行計劃案的種子。如此,一串串肉粽在不同的空間場域、旨趣社群裡才能逐漸串聯起來。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劉伯威
【文字紀錄】許閎皙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