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打貓社造學院】結乎行的世代傳承
講者:徐家瑋(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時間:2024/11/23(週六)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xPpKtHAp0oI
新港文教基金會至今已成立37年,講者徐家瑋是基金會的執行長。作為新一代回到地方的工作者,曾有計畫評審委員向他說:「你比其他回到地方工作的年輕人幸福很多。」徐家瑋坦言前人打下的基礎確實讓他的工作順利很多,但世代傳承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需要平衡上一代與下一代兩者間的差異與需求。儘管如此,37年來的傳承接棒,基金會的核心價值一直沒有改變。
從大家樂、電子花車文化中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
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的時期,198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也是許多台灣人陷入「大家樂」熱潮的時候。新港民眾無例外,也捲入簽賭的漩渦中。除了簽賭大家樂,徐家瑋回憶年幼時經常在新港看到電子花車的表演,花車女郎穿著清涼,有時甚至全裸。電子花車出現在社區各個場合,連喪禮都能看到女郎火熱的表演。這些景象也讓新港的一些居民開始反思在地的文化、生活環境。
1987年陳錦煌醫師邀請林懷民返鄉至新港公演,雲門的演出讓新港人看到在地翻轉的力量。公演結束後,陳錦煌醫師找了許多鄉親討論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後,可以做什麼事情。討論中,其中一位阿伯舉手說:「我不知道基金會可以做什麼,只要小孩不要學壞就好。」阿伯說的話,成了基金會的核心理念。小孩不學壞的理念雖然很簡單,但它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將思考放到下一代,考慮我們該怎麼讓下一代的生活環境更好、有更好的改變。37年前阿伯的話,至今都還是基金會最主要在執行的事情。
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核心指引:公爾忘私、結乎行
推動基金會所有工作的指引是公爾忘私,代表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公爾忘私是林懷民的家訓,也是創辦人陳錦煌醫生一直傳遞的理念:「基金會不是個人實踐夢想的工具,而是平台,需要有社區一起來討論、實踐大家的理想。」秉持這樣的精神,基金會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了龐大的支持網絡。當前基金會有300位活躍的義工,年齡橫跨13歲至90歲。成為基金會所有工作推動的指引。
基金會義工討論醞釀、促成行動的地點稱作「新港別墅」。雖然名為別墅,其實是一座由鐵皮搭建的矮平房。「別墅」每天都有輪班的人準備晚餐,供大家在晚上六點半後聚集用餐,直到晚上十點關門。新港的一些居民在下班後,便會到新港別墅裡面聊天。在閒談的過程中,許多創新的想法行動便孕育而生。早期,居民便於別墅內發起了環境綠美化行動,率先投入新港鐵路公園的改造工作。從分工認養到維護,將原本雜草漫生、被視為危險區域的舊糖鐵驛站,整理為鐵道公園,成為當地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地點。
不同年齡層的傳承
「結乎行!」想到什麼值得做的,那就動起來吧!37年新港文教基金會透過許多義工、在地居民的共同行動,捲動起地方更大的支持網絡。徐家瑋說自己也是在基金會陪伴下長大的孩子。26年前,家瑋從基金會舉辦的繪畫比賽開始,開始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漸漸開始跟著基金會的義工彩繪社區的牆面,大學畢業後又去做新港的戶外立體雕塑。與基金會共同成長的家瑋,特別看重世代的傳承。
新港文教基金會透過不同計畫,致力於培育年輕人。從101年開始,基金會便積極推動「相信工程」,希望結合社區、學校、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長。陪伴過程中,基金會的夥伴希望孩子不要只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幫助、獲得資源,於是發起了「圓夢計畫」,讓孩子從實際行動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有孩子說想開早餐店,基金會便安排孩子到早餐店裡實習;有孩子說想要成立樂團,基金會便安排老師教導孩子樂器。多年來,基金會的努力塑造了新港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不同生活背景、性格、理想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
徐家瑋作為基金會培養出的孩子,返鄉初衷是解決地方青年逐漸流失的問題,重新吸引年輕人參與社區行動。在青年義工的培訓歷程中,徐家瑋觀察到,每隔10至15年會出現斷層。雖然基金會在前期累積了許多關於新港的文獻資料,參與基金會活動的青年確實也看了這些文獻。但因為青年沒有參與其中,所以無法理解新港以前的背景、缺乏與上一代的連結。因此,基金會透過實際行動彌補這一斷層,帶領青年進入社區,促進不同年齡層的交流。這也是家瑋作為「中世代」,連結社區長輩與青年的行動方式。
在「青銀PLAY」專案中,不僅是年輕人參與,還能將高齡者與社區居民納入共同參與的活動中。計畫將青年培育成長照種子教師,培育結束後,青年們回到自己的社區陪伴長輩,做長照的服務。
此外,基金會也花了4年的時間,採訪新港24個社區故事,其中包括回顧生活中的舊市場。對當地年輕人來說,舊市場的樣貌已經不再記憶深刻,但這些店家依然存在。基金會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創造青年與老店在日常生活中的連結。因此社區的歷史故事也被轉化為各種創意內容,有繪本、小旅行、打工度假,也更進一步推出實境解謎遊戲和桌遊,增進代間的互動與情感聯繫。
基金會在社區工作中整合藝術、農業、長照、閱讀等等,鼓勵居民參與,並讓各年齡層都能找到表現自己與交流的方式。這些行動不僅豐富了新港的文化資源,更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讓地方創新與文化傳承「結乎行」!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劉伯威
【文字紀錄】呂慈芸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