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觀看社區的方法:地圖如何作為溝通的工具

發布日期 : 2024-10-01

講者:侯力今(好人好室有限公司負責人)
時間:2024/06/24(週一)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7s0-umI0uB4

講者侯力今老師將今天的主題分為三部分,首先請每位同學分別畫出自己的校園生活圈地圖,讓大家嘗試將印象具象化;其次是舉例各地的社區地圖,用於講解地圖的定位、繪製地圖的重點、應該如何進行田野觀察等;最後再請同學們分組實地繪製地圖,指出每組的特色和優點,並提供自己的觀察細節和分享對同學們的未來期許。


繪製校園生活圈地圖 看出每個人的偏好

課程最開始,侯力今老師發給每位參與同學一張A4的空白紙,希望每個人用三分鐘畫出自己印象中的校園生活圈。老師也提示可以畫出好吃的店、常逗留聊天的地方或是自己的秘密基地,也能繪畫出從住宿到學校的路線,亦能夠標記出校園內的空間帶給自己的感覺,像是這個空間的感覺很友善或是很不舒服。校園生活圈地圖若想要貼合此次交通設計的主題,老師也認為可以畫出平常停車的地方、在哪裡看到不同的交通工具等。

地圖繪製完成後,老師邀請同學上台分享。一名中正大學的學生率先上前發表,地圖以學校做為中心,向外延伸到民雄和大林。他認為學校對他來說有三個最重要的地方,分別是圖書館、體育館和自己上課的法學院。同時,他一一說明自己繪製的路線,好比說自己住的地方靠近東邊,考量到路線的遠近,他偶爾會從學校的後門進入學校,也會從學校的後山前往嘉義市區。另外,他也繪製出中正大學主要往大林、民雄的兩條主要幹線,並在介紹路線時,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美食,像是大林市場的羊肉攤、民雄常吃的早餐店「木村御飯糰」和「慢靈魂咖啡館」等。

另一名同學分享自己的地圖是參考中正大學附近的小吃店的位置所繪製,地圖最上方為學校大門口的圓環,地圖區塊則以「小吃」、「中吃」、「大吃」劃分,並一一說明地圖上提到的小吃店。最後也補充,依照自己觀察到的經驗,學生常常會無視斑馬線,直接跨越道路中間的分隔島到對向人行道。

也有同學以附近的酒吧和小吃店繪製出地圖,像是中正大學內的「湖畔咖啡」、中正大學附近的「久聚酒吧stay 9eorge」、豐收村的「明明德快炒」以及民雄市區的「Bar Door to The Past」和慢靈魂咖啡館旁邊的椪皮麵,並一一介紹各間酒吧的特色。

 

地圖沒有對錯 繪製的地圖呈現出每個人的個性、感知能力

畫地圖也看得出每個人的個性,侯力今老師說明,有人一拿到白紙就知道自己要畫什麼,屬於自由奔放派,也顯示出自己對地方的熟識度。部分人則習慣用手機的Google map去比對自己印象中的地圖,像是路名、道路的輪廓都希望比擬真實的樣貌,屬於嚴謹派,也可能是對地方不夠熟悉。老師指出,畫社區地圖其實可以反思自己對地方的熟悉程度。

老師接續說明地圖的作用,像是在平面空間上傳遞資訊,也能表現出實體看不到的行政區界線。老師也指出,地圖可以呈現不同的主題,像是食物、植物、嗅覺,或是從歷史、社區的故事延伸出的地圖,如淡水消失的文化地圖、淡水煮婦地圖。

侯力今老師認為,地圖可以想像成是心裡或印象中的空間具體化,也可以是每個人用於溝通的工具。使用不同的媒材也可以有各異的體驗或宣傳效果,像是將平面的地圖改為立體。每個人畫的地圖也反映出對環境的感知程度,沒有所謂的對錯。

進行地方公民參與的活動,需要接納不同的意見,同時也要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因此老師請大家分享「什麼是好的環境?」, 有同學認為是適合所有人的地方,像是小朋友能夠自由玩耍、長輩能聊天交流,也有提供無障礙設備等多元友善的環境。其他同學則認為有自然景觀、便利、安全才算是好的環境。

 

怎麼畫地圖:植物、人的活動、道路

地圖同時也是用來認識、覺察社區的工具,因為有彈性應用、製作門檻低、趣味度高等特性,因此很適合與社區夥伴一齊操作,也能發掘出社區特色、集體共識等。

平時繪製地圖時,要從田野出發,必備工具除了紙、筆、相機、地圖,更重要的是五感觀察和同理心。侯力今老師指出,畫地圖不只是將現有的地圖再次抄寫,而是透過自己的感受來繪製,不同的氣溫、天氣、時間、聲音都會影響到個人的感知。

老師也提醒,在繪製社區地圖時,通常會呈現圖例、主題、相對位置等。更重要的是,基本資訊要正確,像是圖例與方位、重要地標和可閱讀性,包括個人解讀或群體解讀、重點放大或依照真實比例、重要路名、建築物等。

後續老師要求同學們在30分鐘內觀察並繪製出中正大學的區域地圖,圖中必須涵蓋喬木或灌木、人的活動(廣場、人群)、道路或人行道(騎樓)等。老師也提示:

【植物】:植物的品種、特色、種植排序、喬木/灌木
【道路】:大馬路/小巷道、單向/雙向通車,車流量多少
【人行道】:標線型/實體,是否堆積雜物、停放機車等友善/不友善空間
【廣場】:是否有停車的地方、是否適合人群聚集
【停留的人】:休息、聊天、等人、玩遊戲…等,為什麼會在這個環境停留

 

用五感觀察日常周遭 以公民參與改善空間

第一組繪製的範圍是社會科學院的二樓,標示出樓梯、滅火器、消防栓、飲水機、休息區、教室外的桌椅、畢業布置、教室、盆栽、監視鏡頭、牆上的鳥巢,以及一樓到二樓鏤空、挑高的空間。同學們也觀察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多在各系的辦公室。

第二組繪製範圍則是社會科學院的一樓室外和室內空間。比較特別的是同學們補充了勘查地圖的路線,說明地圖是從二樓教室走向一樓的樓梯開始繪製的。標示出室內外的休息區、各系的教室和辦公室、販賣機、飲水機、基地咖啡、中堂造景、遮陰的廣場、樓梯、廁所等;也依照自己的經驗,指出人群曾經聚集在休息區、管理員可能待的區域,並分析出原先設計為廣場使用的中庭不一定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像是當天人群是聚集在有椅子的休息區。

第三組繪製範圍是社會科學院的一、二樓地圖。先從一樓往二樓仰視視角繪製,用顏色區分出草地、戶外道路、室外和室內等空間。另以二樓往一樓的俯視視角,畫出二樓的戶外露臺、一樓的中庭。同時也有標示出廁所、樓梯。同學們笑說自己畫的地圖相當抽象,因為原先想以植物作為主軸進行繪畫,所以相當細膩地描繪不同的空間。這組同學也有發現原先設計和實際用途不一致的場域,像是原先標記為東花園的空間,實際上沒有任何花草。

老師指出此次的地圖練習希望讓大家了解到地圖就是一種工具,不用太擔心。也期望大家認知到哪個環境是好的、舒適的,空間的優缺點是什麼,哪些場域是原先設計和實際用途不一樣的。最後,老師期許各位同學日常也能打開五感,認真觀察周遭的角落,甚至也能用公民參與的方式提出建議,來改善空間的配置和設施。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影像紀錄】張凱和
【文字紀錄】吳桂芳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