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車站的民雄市場,早年是貨物的集散地。1909年,日本政府為改善地方的公共衛生,將四散的攤販集中到新建的打貓市場,也就是現在的民雄市場。
民雄市場
民雄市場全名「民雄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坐落於中樂路、昇平路、復興路、民生路之間,民雄市場周邊的街道上也擺滿了攤販,四通八達的特質,相當便於居民們日常採買。
1909年9月1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提到打貓街上的集市分散,政府為改善公共衛生、方便集中管理,興建了打貓市場。由此可見,1909年以前打貓市場的位置已有各類攤販聚集。事實上,1906年梅山大地震以前,打貓市場的位置為舊時慶誠宮的廟埕,從各地前來祭拜媽祖的香火不絕,吸引攤商聚集,越晚越熱鬧,外人稱鬼仔市。
日治時期興建的木造市場為單層建築,洗石子工法的立面有兩層樓高。1970年代道路拓寬前,市場前是全街區最精華的熟食區,每日傍晚至深夜萬頭攢動、燈火通明,民雄遠近馳名的鱔魚麵料理源自於此。道路拓寬後的1990年,民雄市場大幅整修,依商品種類重新規劃了攤商的位置,設上統一的招牌並掛上編號,成為現在的樣子。
市場內大略可分為生鮮區和熟食區,所以到民雄市場不只可以買菜,也可以品嚐道地的民雄美食,如磅皮麵、青蛙料理。磅皮麵是民雄非常具有特色的小吃,打貓街內存在三家磅皮麵店,三家口味各有獨到之處,其中一家就在市場內。另外,市場內也有一間逾百年歷史的餅舖,麻粩米粩在天公生、大士爺祭典時相當熱銷,反映了打貓地區的民俗樣貌。想更認識民雄市場、挖掘更多市場美食嗎?可以參考中正大學「民雄學‧學民雄」同學出版的《民雄市場地圖》唷!
▲「民雄學‧學民雄」學生課程成果 — 民雄市場地圖
民雄戲院&第一戲院
打貓街上曾有兩間戲院,分別是建立於1935年的民雄戲院,和1959年開設的第一戲院。依照開設順序,民雄人習慣稱民雄戲院為「舊戲園」,第一戲院叫「新戲園」。戰後開設的第一戲院,與民雄戲院不同,以放映電影為主,少有戲劇演出。
日治時期開設的民雄戲院,開幕時正值日本殖民台灣40周年,為進行政治宣傳,台灣總督府推出一系列宣傳片給戲院播映。播映電影之外,民雄戲院也搬演各類傳統戲劇,有歌仔戲、布袋戲、新劇等等。電視還未普及的年代,戲院總是人潮滿滿。對面圍牆下的漫畫攤,常有小孩埋伏,等待時機尾隨大人偷偷入場。搶著免費看戲尾的民眾,會擠在出口大門旁,等候工作人員於散場前十分鐘將布簾拉開。傍晚,戲院旁的民雄市場,搭著散場時間,開始兜售零嘴。當時市場餅店販售的糖果、糕餅,對比今日像是看電影會搭配的爆米花、吉拿棒。
▲民雄戲院拆除後,僅留下一堵紅磚後牆
民雄屠宰場&畜魂碑
1909年,打貓市場完工的同時,日本政府也成立了打貓屠獸場,禁止民間私自屠宰牲畜。畜魂碑又名獸魂碑,普遍立於日治時期合法的屠獸場,用以安慰在屠刀下逝去的獸魂。
屠獸場內有許多大灶,燒滾開水以便剃除豬毛,因此,老一輩的民雄人,會以「豬灶」代稱屠獸場。民雄屠宰場(打貓屠獸場)的原貌已不復在,建築拆除後留下一大塊空地,畜魂碑據傳被埋在空地底下,數十年過去,至今仍未有人使用這塊空地。
廟街
1970年代,打貓街上的道路開始拓寬,同時,民雄市場前的兩排熟食攤販,一半以上遷移到大士爺廟旁邊、在地人通稱廟街的巷子。廟街從北到南擺滿攤位,鄉公所搭起的棚架遮起小巷的天空。棚架下磅皮麵、肉羹、牛肉麵、肉圓、熱炒、水餃……等各類美食的香氣與熱氣交錯,在狹短的巷子裡形成多重刺激。
一樂酒家
一樂酒家創始於1943年。在1943年以前,其建築也曾作為酒家用途,並持續一段時間。一樂酒家提供飲食及陪酒服務,二樓呈口字型圍繞多間日式包廂,內部鋪設榻榻米及小方桌。
戰後國民政府實施節約政策,酒家消費被視為奢侈行為,受到政策影響,每隔幾日便要繳納筵席稅,吃重的稅賦推測為一樂酒家經營日漸困頓的原因。1967年,一樂酒家悄然熄燈歇業,差不多同一時期,打貓街其他酒家双喜、八仙、福省、樂仙樓……等也面臨相同的命運。
2014年,七星藥局的吳嘉文、楊玉華藥師夫婦,買下一樂酒家的建築,希望能保留民雄所剩無幾的酒家空間,並透過修復展現其獨特的歷史韻味。
▲2020年一樂酒家修復工程啟動(七星藥局提供)
七星藥局
創業於1960年的七星藥局,坐落在民雄發展最早的中樂路路頭,與酒家相鄰、銀行相望。一甲子以來,經歷第二代接棒、第一代離世,如今第三代回鄉加入藥局的經營。
第二代與第三代藥師在地方文史的保存上,投入許多心力。第二代吳嘉文藥師繪製了許多打貓街舊時街景,其中包含1970年代民雄街道的鳥瞰圖及職業別明細圖。這些圖透過第三代吳至鎧藥師的講解,讓更多人清楚了解打貓街的歷史脈絡。
文章內容擷取自【打貓街時光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