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貓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完整的聚落。有車站、市場、廟宇、教堂、戲院……
還有形形色色,見過打貓不同樣貌的人們。
打貓街概述
民雄原為羅亞族的部落——Dovoha。Dovoha有烈風之意,形容部落族人雄猛如烈風。17世紀末漢人入墾,將原來的地名用台文記音,寫作「打貓」。從康熙年間山疊溪流域圖中,可以看到羅亞族部落打貓社與漢人聚落打貓街並立。清領時期,打貓街用刺竹圍起柵城,並設置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如今,四座城門皆已消失,然而,人們的記憶有著指認與召喚的力量。打貓街居民慣用的舊名,無形中留住了早期柵城的輪廓。比如在地人常說的「北門仔」,即昇平路以東、復興路以北,早期靠近北門的區域。這本導覽書以打貓街柵城為主要範圍,對應當今的行政區劃,落在東榮、中樂、西安三村內。
打貓街的信仰與變遷
清領康熙年間至今,三百多年的時間裡,打貓街一直都是民雄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然而,歷經清領時期的移民械鬥、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二戰時期的美軍空襲,以及1970至1980年代的街道拓寬,街區的發展並不平順,而是在多重斷口中形成當今樣貌。
在動盪的發展史中,宗教信仰在打貓街扮演著穩定社會、連結情感的重要角色。清領時期,街民便於普度中祭拜大士爺,度化因疾病、動亂離世的孤魂,消解移民社會的憂慮與恐懼。祭典演變至今,成為全島聞名、每年吸引20萬人潮參與的盛事。1906年梅山大地震,打貓街的所有寺廟幾乎傾毀,然而,地方的信仰並沒有跟著建物一起倒塌。除了獨立重建保生大帝廟、騎虎王廟,居民也運用四間廟宇的殘餘建材重建慈濟寺(今大士爺廟),集合供奉觀音大士/大士爺、媽祖、開漳聖王、開台尊王等神祇。
歷經瘟疫、動亂、地震,打貓街的住民們從沒想過災厄也會從天而降。1945年,位居重要交通樞紐的民雄街區遭美軍空襲,死傷無數,街上電線杆上吊掛著支離破碎的屍塊。空襲後心神未定的住民,在倉皇中迎向新的政權。1970至1980年代,當局打破原有的街區格局,拓寬了打貓街的道路,許多老舊建築因此被拆除。
儘管打貓街的許多建物因地震、空襲、街道拓寬而消失,不過街區的信仰未曾因動盪而消逝。大士爺廟、慶誠宮、保生大帝廟、騎虎王廟的香火長遠不絕,民雄長老教會、天主堂對居民也十分重要,且影響範圍不僅限於打貓街。
打貓街的空間演變
【公部門】
17世紀末,漢人入墾羅亞族的傳統領域Dovoha。清領時期,漢人聚落逐漸發展出街肆,並建起柵城,而政府對地方行政區的劃設管理也更為複雜。1764年,清國政府設立打貓安武局,所轄的打貓五堡範圍最遠至現在的雲林縣古坑鄉。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幾經修改,前後分別出現的打貓辦務署、打貓支廳皆以打貓街為行政中心。1920年,日本政府進行全島的地方改制,以日語近音將「打貓」改為「民雄」。民雄車站前的民族路,規劃成為公教機關的集中區域,延續至今。
【街廓演變】
◎ 1906年 梅山大地震造成打貓街多數廟宇、房舍倒塌。
◎ 1945年 美軍投彈轟炸民雄街區,街上多數房舍被焚毀。
◎ 1970-1980年代 街區道路拓寬,道路邊的建築多半拆除重建。
打貓街市概述
1903年,打貓驛(今民雄車站)建造完工。汽車與柏油道路普及之前,打貓街周邊無火車停靠的地區,民眾大多前來打貓驛搭車或寄送貨物。因此,打貓街上貨運行、碾米工廠林立,旅客絡繹不絕。
鄰近車站的民雄市場,早年是貨物的集散地。1909年,日本政府為改善地方的公共衛生,將四散的攤販集中到新建的打貓市場,也就是現在的民雄市場。打貓市場的位置,在1906年梅山大地震以前,是舊時慶誠宮的廟埕,攤販圍繞著慶誠宮形成集市,因到夜晚人潮依然眾多,被稱為鬼仔市。
日治時期,越夜越繁華的打貓街上,有搬演傳統戲曲、放映電影的戲院,也有提供酒食的酒家。酒家的類型相當多元,除了是飲酒聚會的場所,也是地方仕紳帶賓客品嚐在地美食的前哨站。
打貓街的精彩只用文字恐怕無法敘述完全,有活絡的商圈,也處處藏龍臥虎:隱身於市井的畫家、聲名遠揚的相命士、熱心辦學的藥師……,饒富人文藝術氣息。
※《打貓街時光地圖》各篇連結
※《打貓街時光地圖》完整版 ▼
https://issuu.com/dovoha2018/docs/merged_pdf.io_-_
※版權頁
出版|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發行人|管中祥、吳嘉文
企劃|呂慈芸、吳至鎧
編輯|呂慈芸
撰稿|呂慈芸、吳至鎧
封面設計|張子薇
內頁設計|李依倫、呂慈芸
地圖繪製|吳嘉文、賴韋廷
照片拍攝|彭淮禎、李依倫、吳至鎧、呂慈芸
資料整理|何信輝、吳至鎧
校對|吳至鎧、廖培伶
老照片提供:
小甜甜火雞肉飯、騎虎王廟、慶誠宮、陳育儷、中央廣播電台、民雄長老教會、七星藥局、李宗龍、何信輝、日興碾米廠、何博祥、林文星、勝珍馨餅舖(按照片出現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