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貓街】車站周邊

發布日期 : 2023-01-30

1903年,打貓驛(今民雄車站)建造完工。汽車與柏油道路普及之前,打貓街周邊無火車停靠的地區,民眾大多前來打貓驛搭車或寄送貨物。街上貨運行、碾米工廠林立,旅客絡繹不絕。

 

民雄車站
民雄車站,原名為打貓驛,興建於1903年。高速公路未開通以前,南來北往的旅客和貨物多依賴火車運輸。為此,打貓街成為當時相當重要的交通紐帶,站前貨運行和旅社林立。民雄車站歷經兩次改建,第一次於1975年,將原有的木造建築重建改為水泥磚造的站體。2007年再次動工建造跨站式的站房,並於2009年完工啟用。

 

民雄車站▲2007年建造的第三代民雄車站

 

 

鵝肉一條街

1970年以前,民雄車站前和平路上多為旅社和貨運行。旅社有兩間,分別是國勝旅社和建新大旅社。國勝旅社除了提供旅客住宿,同時也有大眾澡堂的功能,提供居民入場沐浴。 

1970年代,國道一號各路段陸續開通,漸漸分散掉以往聚集於車站的人潮與貨物。交通方式的轉變連帶影響了一個區域的商業型態,民雄車站前的旅社和貨運行因此接續歇業,鵝肉店趁勢異軍突起,在民雄車站前聚集形成鵝肉一條街。

民雄鵝肉店鹽水鵝的烹煮方式分成兩種,一為蒸炊、二為悶煮,蒸炊的鵝肉富含彈性、悶煮的鵝肉肉質軟嫩。除了烹煮方式,淋在切盤上的鹽水湯汁、蘸醬每家作法都不同,卻是鵝肉料理美味的精髓所在。短短300公尺的鵝肉一條街,每逢假日,總有滿滿的人潮,特地從外地前來品嚐民雄享負盛名的鵝肉。
 

鵝肉街▲1990年代鵝肉一條街,左側為鐵道貨運倉庫(何信輝提供)

 

碾米廠聚集&農會倉庫

碾米廠,台語「米絞」(bí-ká),是集中將稻穀精煉成食用米的地方。二戰後,國民政府取消了官營的碾米廠,有意無意間開啟了台灣碾米業的「戰國時代」。 

1950年代,民雄街上有十幾家碾米廠,多集中在當今民生路、東榮路上。民生路、東榮路口的農會倉庫,早期有很大一部分的空間,也都用來存放稻米。街上碾米廠的聚集,一方面是因為民雄地區生產大量的稻米,另一方面則是鄰近火車站,方便米糧的輸運。除了稻穀的加工,米絞也有類似銀行的功能。農民、地主可以將穀物寄存在米絞,或將穀物換成現金,同時也能向米絞借款。米絞向借貸人收回的貸款通常也都是稻米。

持有大量稻米的米絞,透過米的買進賣出賺取營收。由於碾米業主必須迅速掌握市場上浮動的稻米價格,碾米廠通常是農村型街市最早有家用電話的地方。

 

農會倉庫
▲農會倉庫現貌

 

文章內容擷取自【打貓街時光地圖 】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