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珍馨餅店,成立於清光緒以前,第一代製餅師傅林清流所創立。成立之始,座落在「大道公」前,當時「打貓街」上,這家餅店生意興隆,口碑相傳,來來往往的顧客,「吃好逗相報」,為了應付廣多的人群,第二代林能祿於是擴大門面,遷往「市仔前」。第三代林瑞芳搬到「市仔後」,更發揮祖傳手藝,更上層樓,去腐存菁,發展新技術,使製餅技術更臻成熟,事業達到高峰。
勝珍馨餅店,早期以結婚喜餅為主,無論是豆沙餅、魯肉餅、黑豆沙、粗餅、水晶餅、鳳梨餅,這些老口味大餅,與後又創新口味的杏仁餅,無一不讓人回味。但曾幾何時,這些傳統大餅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漸漸不受年輕人青睞,紛紛轉而對西式的糖果、餅乾愛不釋”口”!「大餅」這個名詞,只能無奈地由主角轉為配角,應付老人家的傳統思想,「吃大餅」現在只為了交代。
除了上述的大餅外,傳統的小吃如:口酥餅、麵茶,節慶拜拜的供品,在勝珍馨餅店大致上都可以買的到。它仍保留著最傳統的餅乾、麵粉類製品。無論是廟會拜拜、結婚拜天公或「出丁」禮俗,琳瑯滿目的精品,每每皆能讓顧客滿意。
說起拜拜所用的供品:除夕除了牲禮和水果外就是四色糖(年棗、冬瓜、生仁、糕仔)、發粿、年飯、飯春等;初九天公生則需「麻荖、米荖」、紅龜、紅圓,寺廟拜天公有豬、羊形狀的「楓片糕」;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亦拜四色糖;清明節則拜紅龜與發粿;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拜的就豐富多了-麻荖、米荖、「必粿」(白色裂開不規則、,有點像發糕)、四色餅、哈士、花餅、鳥仔餅(形狀如魚、鳥)、糕仔餅等等;中秋節當然拜「月餅」囉!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有壽桃、紅龜、佛手餅,只要有供奉太子神像的廟宇都會準備;村落如要「謝平安」或「拜天公」要用「五秀」(狀如龍鳳)或「糖塔」(狀如雷峰塔);結婚謝神也很慎重:「冬荐」、豬、羊形狀的「楓片糕」、紅龜、發粿、紅圓等;家庭「出丁」生男孩,則須準備滿月紅圓、四月桃與周歲紅龜。
第四代傳人林宜慶,鑒於時代潮流的演變,有時計畫比不上變化,於是思考這傳統文化產業該如何讓年輕人去接受它?讓傳統的美食文化受到大家的認同,甚至發揚。他認為要捉住年輕人的口味,東西除了好吃以外,還要講求美觀,把產品包裝得讓人感覺很好吃,垂涎欲滴、愛不釋手。網路世界通行無阻,透過網路行銷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捷徑,媒體的關愛,更容易打開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不斷的自我期許,求新求變,就不怕傳統產業被淘汰。
黃春榮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