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藝術是一門高深又複雜的行為,其實藝術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因為人人都有潛在的「藝術」能力,很自然的面對生活,習慣於平常而不自覺。
陳明卿,五十六歲,六腳鄉人,小時候就很喜歡繪畫,他的童年猶如古時候的「王冕畫荷」,看到水中游的水鴨,便會在地上畫鴨子游水的情形,看家禽、看風景,總會有意無意畫起畫來,大人們常稱讚其畫作。高中時期,學校的壁報比賽、校外美術比賽,得獎無數,因家境清寒,高中畢業後便踏入社會,選擇與美術有關的行業,也設計藝品生產行銷,建立起對美術的認知與信心。
民國七十五年遷入當時的雙福村(現在福樂村),繼續他的創作生活。也擔任過報社漫畫專欄作者、文字記者、總編輯、漫畫講師等,一連串的經驗歷練及領悟學習意象,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戾點,體認出「作品」不僅要有特色、靈性美,更要有文化性、歷史性、教育性和道德觀。
陳明卿的作品琳瑯滿目,「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字畫、圖像,從每一個字、每一丿都有它的意像,主要靈感來自於夢見觀世音菩薩的開示,於是腦海中常浮現神像造型文字,創作第一幅吉祥如意彌勒佛神時,足足花了二個多月,後來所有創作才得心應手,陸續完成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濟公活佛、關帝聖君等多幅作品,他也創作連語字,自成一格,厭倦春聯的老套,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字創新字體,還申請著作權,如「金玉滿堂、歲歲平安、大展鴻圖、一帆風順」還用連語字寫春聯,延長連語字的創作空間,發揮了連語字的精華。
石猴雕刻也是他的另一項絕活,他的作品中融入的傳統與現代,也把歷史中的記憶呈現於作品中,他的石猴作品中不難發現有早期農業農具及農民生活的工具,更有傳統藝陣中的器具,所有的石猴成品排列一起,呈現早期農民生活的意像、民俗藝陣的意像與現代生活中未消失的傳統意像,把農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注入石猴生命裡,將石猴雕刻發揮的淋漓盡致。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依據、歷史中的生活、人、事、物、思想、大自然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昨日的事就是歷史,好的歷史就是好的文化,也就是優良的傳統文化,這些不存在的、消失的文化,只有在藝術方面去呈現。文化藝術是提昇生活的品質,包羅萬象,能表達個人、團體思維,進一步呈現它的功能,更能引導感覺功能,實現生活品質的提昇。
黃春榮寫於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