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中央廣播電台,創建於民國二十七年,前身為日據時代「民雄放送所」,現改為廣播文物館。文物館本身除了整體外觀頗具特色,以幾內部陳設早期廣播設備外,遊覽廣播文物館,亦不可忽略周邊的陳設建築:早期濾網式水塔、早期戰爭備用的防空洞、文化園區的建築物、抽水加壓站、「電火柱」(電杆線)等,這些的設備,在當今的時代,幾乎已為人所遺忘,卻也更能引發人們的思「古」之情,讓我們得以瞭解,日據時期日本人的生活水準,及他們的思想科學。
在其所有的建築中,日式招待所是最值得欣賞品味的地方,它的建築物有獨到的風格特色,粗曠的兩根前柱與基座,由鵝卵石堆砌而成,嶄露它的力與美,圓形的窗戶,有種祥和之感,兩種迴異的構造相輔相成,形成一和諧的畫面。
從房子的底部觀看,透氣良好的風洞,是為防建築物內部潮濕,大型的玻璃門窗,採光良好,日式和房隔間,牆壁是用台灣傳統「竹拚壁」,外面塗上用粗糠與土攪拌而成的合成土,再粉刷石灰而成,整座建築從外觀看,搭配得恰到好處,黑色的屋簷牆壁,白色的窗戶,粗曠的柱子,它:就像藝術品般的動人。
自從日本政府遷出後,這裏由電台職員住宿管理,民國六十幾年後,便無人居住,任其閒置、荒廢:如今,建物主體外觀看是無傷,但內部卻已在921地震的洗禮後,呈現牆壁脫落,損壞的現象。廣播電台蔡台長其傳先生,有感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便計畫將其規劃整理為「廣播文化園區」,為使文化園區更具可看性,規劃完成後,並計畫將日式招待所,開放給所有文化藝術家工作者使用:並廣增建言,希望他能朝多元文化發展。
「如何做好文化保存工作」,一直是文化工作者,極力思考的方向:期望廣播文物館不只是「文物館」,更希望它是文化園區,文化村。
黃春榮寫於9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