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小農女的田野日誌

發布日期 : 2022-05-26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農業生產,從農甚至成為次等的選擇。何雅玲、張靜婷與唐郁茹,這三位投入農業的女性,都有各自的理由與理想,也有自己的一套耕種哲學。

講題|小農女的田野日誌
講者|何雅玲、唐郁茹、張靜婷
時間:2022/4/20(三)19:00-21:00​
地點:仁偉書局(民雄鄉建國路三段177號)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GFYF8N2zZY


0

從台北咖啡館到民雄農婦:何雅玲

憨己園的主人何雅玲,熟悉她的朋友們都稱呼她「凱西」,出身新北土城。就讀外文系的何雅玲,大學生活幾乎都在社團中度過,她參加專門研究台灣歷史與族群文化的人文學社,也是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完全不了解這塊腳下踩著的土地。

大學畢業後,何雅玲認識了一位改變她人生的摯友,讓她開始想要逃脫死板、填鴨式的教育環境,於是與友人從蘭嶼之行賦歸後,她便立刻辭去實習老師的工作,開始到師大附近的公館打工、體驗人生,甚至有人戲稱她為「公館遊魂」。

0

從咖啡廳到酒吧,打工的經歷讓何雅玲看盡人生百態,遇見形形色色的客人。她分享在酒吧打工的日子,店裡總是放著七十到九十年代的搖滾樂,夜裡上門的顧客會在觥籌交錯間抒發現實生活中無處發洩的壓力,何雅玲形容那段時間的生活如同脫韁野馬。從小走在被規劃好的道路上,用功讀書、努力升學,當個模範生,對何雅玲而言,在酒吧工作是擺脫過往的束縛。

在公館工作時,何雅玲還認識了推廣 PERMA Culture的「大地旅人組織」。PERMA Culture主要精神所在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生活,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是一種把原生態、園藝和農業及許多不同領域知識相結合,以永續精神設計環境和生活的自然系統,這種自然循環的概念與農法深深影響了她。

嚮往農村生活的何雅玲,下定決心辭掉原本的正職工作,全心投入各種農村工作坊與市集,按圖索驥地學習新知、認識農業,而因緣際會下與洪雅書房余國信先生的認識,成為何雅玲遠赴嘉義當小農女的契機。

在余國信先生的牽線下,何雅玲毅然決然地離開臺北,隨著夏日艷陽的腳步來到嘉義,擔任水稻管理員,後來輾轉至憨己園打工換宿,更在這裡與她的先生何鎮龍結下情緣,就這樣在民雄生根,如今成為憨己園的農婦和兩個孩子的媽媽。

 

學院派的農業理論與實踐——張靜婷

民雄在地人張靜婷,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作為本科出身的小農女,張靜婷直言,學校裡的課程內容與實際種田其實有很大的落差,許多太艱深的理論根本派不上用場。大學畢業後,張靜婷先在種苗公司就職,想要從農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要「賺大錢」。張靜婷工作接觸到的農民們,時常分享自己「賺大錢」的經驗,讓張靜婷起心動念,跟著加入種田的行列。

如今,張靜婷雖然經營著農場,卻也同時在旺萊山鳳梨文化園區旁的「阿美鳳梨」兼職,只能利用閒暇時間到田裡工作。對於這位家中沒有農業背景的新手而言,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想種田卻無地可種,雖然政府有設置「農地銀行」平台,網站上面也完全沒有待交易物件,即使是張靜婷這樣土生土長的民雄人,在找地種田這件事上依舊困難重重。後來住家隔壁的青農大哥推薦了她一塊位處民雄鄉公所後方的私人土地,張靜婷才擺脫無地可種的窘境。然而,有了農地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那塊農地屬於所謂的「看天田」,亦即沒有自然水源,平時灌溉只能仰賴下雨天或從別處運水。剛開始,張靜婷可謂是手無寸鐵,沒有貨車、沒有農機,許多事情都是靠著別人的好心幫助才能完成,連澆水都是拿著自己的「沙灘小水桶」讓旁人看了啞口無言。

0

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是張靜婷堅持的原則,然而,第一次收成時卻因為選擇的玉米品種較為嬌貴,加上田地生態尚未平衡,導致蟲蛀問題嚴重,大約有七、八成作物都被蟲吃掉,使她備受打擊,但她也從這個挫折中發覺,從前的自己實在太小看農業了。後來她歸納出結論,若要從事友善耕作,品種的選擇非常重要,因此,第二次耕作時她選擇了耐旱又耐淹的紅鬚玉米筍,不用施肥就非常甜、非常好吃。今年,張靜婷準備種植日本品種的栗香地瓜,下半年則種植玉米和玉米筍。

家庭主婦的斜槓人生——唐郁茹

與本科系出身的張靜婷截然不同,唐郁茹的求學過程完全沒有農業相關背景,她的母親是典型的農家子弟,窮盡一生都想逃離務農的生活。小時候,她的母親就反覆對她說著務農的可怕與辛苦,然而,現在的唐郁茹卻與媽媽背道而馳,在農業行銷的道路上積極地前進。當時,唐郁茹看不過張靜婷只拿沙灘水桶就要去灌溉農田,於是自己拿起澆花灑水器,帶著兒子女兒一同去幫忙。

在踏入農業行銷領域之前,唐郁茹是個多才多藝的斜槓青年,不僅經營網路零售業、接表演,也在學校帶課。她明白,農業產銷鏈的最末端就是行銷,於是開始帶著張靜婷種的作物,開著車四處販售,不僅取得許多好評,作物也銷售一空。唐郁茹直言,若要吸引他人從事農業,就必須讓他們知道,從農是可以賺錢的。

唐郁茹與張靜婷打破一般人認為漂亮的菜多半有灑農藥的刻板印象,利用再生農法種出來的作物不僅漂亮又無毒,更善待土壤及環境,不造成任何危害。養土兩年,在那塊三分七的旱地,兩人堅持不用除草劑、殺蟲劑或農藥,因為知道這些藥劑對土地傷害極大,因此,哪怕人力手工除草會腰痠背痛好幾天,兩人仍不改初心,秉持理念。

0

熱情、實踐、創新 小農女的農業大冒險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農業生產,從農甚至成為次等的選擇。何雅玲、張靜婷與唐郁茹,這三位投入農業的女性,都有各自的理由與理想,也有自己的一套耕種哲學。何雅玲離鄉背井來到嘉義只為追求農村理想生活;張靜婷身體力行,實踐農學院的理論知識;唐郁茹積極嘗試,展開家庭主婦與農女的斜槓人生。她們用一顆珍惜土地的心,以及對友善農業的滿腔熱血,澆灌腳下的土地,讓土壤與環境生生不息。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慢靈魂咖啡、仁偉書局
【現場主持】黃顯淨、羅怡芬
【行政聯繫】呂慈芸
【影像紀錄】李彥霆
【文字紀錄】黃馨慧
【場地器材】仁偉書局
【海報設計】李依倫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