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登記

李采蓉/撰
許登記先生,民國21年(西元1933年)11月25日出生在民雄鄉東湖村,這是一個三十多人的大家庭。
祖父許通,育有六子,曾任東湖保正(村長),熱心地方事務,捐資並募集各方捐款,完成東湖橋的興建,對東湖的交通提供往來的便利與安全。父親許新印,母親許蔡保, 務農維生,育有三子,先生排行第二。
民國34年民雄國小畢業,正值太平洋戰爭結束,在政權交替、動盪不安的年代,父兄因戰事徵召在外地未歸。家中繁重的農事,迫使他必須中輟學業在家幫忙,但內心依舊十分渴望回學校讀書。兩年後,進入民雄農校繼續學業,39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考入台中師範學校。
台中師範畢業後,由嘉義縣政府派任國小教師在秀林、東榮兩所國小任教期間,積極充實學生實力,學生們亦不負期望,皆能如願錄取省嘉中、縣嘉中等學校。
先生作育許多英才,何經、何金松、陳盛雄等都是先生當時的學生。先生曾任嘉義縣 國教輔導團研究組組長,校長儲訓班結業後派任新港鄉復興國小當首任校長,七年後調任三興國小、興中國小等民雄鄉學校,在任教期間仍不忘進修、充實自我,年嘉義師範專科學校畢業,80年嘉義師範學院畢業,經歷教師兼教導主任十七年,校長二十四年,民國83年於忠和國小校長任內退休。
民雄農校在改建校舍時要求學生分攤整建費用,然光復初期,許先生家境清苦無法支付學校要求的金額,父親只好要他挑著蕃薯至街上兜售。即便數次販售皆有所得,然杯水車薪仍不足繳交,幸有二姊接濟補足款項,籌錢期間內心的煎熬,讓先生往後在校長任內,下定絕不向學生募款購買任何紀念品或謝師宴的誓念,因為他深刻體會貧苦人家的自卑與自尊,不希望學生遭遇與他相同的境遇。
先生最感念的人是就讀民雄農校時的教務主任──何平先生。何平為人非常仁慈,不僅在入學考試時給予報名的寬限,並且在許登記先生入學後經常給予關懷與鼓勵。而農校三年級的級任──吳錦章先生對他的影響最深,每當生活受挫時,他總會向吳錫章傾訴其內心的痛苦,吳先生常以「困難只是一時,不會長久,人生就是要克服這困難,堅持、努力就會度過」這樣的話語來激勵、陪伴他。許先生在教育高位上,恪盡職守,自我犧牲,是對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即便所為之事,不被他人諒解,仍盡力而為。他認為「自己想什麼就照著自己想的去做,不要偷懶,就不會有後悔。」
先生與秀林國小任教時的同事陳富姬女士結縭,育有二子一女,目前定居嘉義市。他為人溫謙有禮,精通日、台、國三種語言,擅長網球運動。退休後,因健康之故,赴大陸湖北省蓮花山學習元極舞,勤練有成。有感於以往多是收受他人之恩,因此決定施及普羅大眾,免費傳授教導元極舞。由於教導方式淺顯易懂,學員遍及嘉義各個階層,使得元極舞在嘉義地區蔚為風潮,並在嘉義市體育會申請成立元極舞協會,後因年歲漸高,遂將協會事務傳與子弟承接。
書名:建國百年民雄人物誌-民雄鄉賢小傳二
指導單位: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嘉義縣政府、民雄鄉公所
發行人:何經
發行者: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湯正雄
編撰委員:丁美月、林榮聰、林金燕、林郁芬、李滄彬、李采蓉、余國禎、黃松溝、劉英森、劉育志、陳啟佑、賴榮正、蔡依秀、魏嚴堅
初版:民國一〇〇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