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嘉義縣舞獅嘉年華活動紀實

舞獅源自於清康熙時期。舞獅在民間稱「弄獅」。舞獅分醒獅、台灣獅、北京獅。台灣獅又分南部獅(雞籠師、苷仔獅)、北部獅(客家獅、開嘴獅),一般於年節、廟會都有它的身影,敲鑼打鼓增加年節的氣氛。鄭成功據台以來,漢人相繼來台,帶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清中葉時期,清政腐敗,盜賊四起,各莊落為了保護家產,紛紛成立自衛隊或武館鍛鍊身體,盜賊來擊可保家園。
開發很早的民雄,鄭氏部隊在打貓設立營盤,漢人大部分也從古笨港登陸,文化在古打貓自然的根深蒂固。「弄獅」是民雄人固有的傳統文化。農業時代,民雄各村落都有武術館的存在,甚至非常的逢發展,有「莊拼莊」的傳統,俗話說「輸人不輸陣」。民雄的武館堂號,如武鴻管、忠和館、同義社、集群軒、平和館、龍義堂、忠義堂、德義堂、同義堂、長義堂、福與堂、義和堂、龍安堂、與義堂、協義堂、勤習堂等,勤習堂更是反清復明的代表之一,鑒於武獅文化已見式徵,唯有提倡舞獅文化活動,盼望喚醒大家對舞獅文化的重視。前幾年我便前往各村落拜訪請益,感受到熱烈的反應,甚至有些人主動願意出錢出力,讓我非常的感動!但時不我予,沒想到我在的計劃未能如期實現,或許時機未到吧!
今年初,我再以同樣的心態再次倡議舞獅文化的重要性,以觀摩比賽方式進行鄉內舞獅比賽,獲得本會董事們的滿堂認同,讓我無限的欣慰!從此我便全心地投入舞獅比賽的前置作業。拜訪秀林國小蔡萬追校長與王進發老師,王老師更提議,既然要辦比賽,就來個全面性的比賽,場面比較大也比較容易辦成功。經過他的分析,我把這項提議反映給本會沈董事長,沈董事長二話不說,非常贊成這項活動。於是動員所有的董事,向上級、相關機關募款,各種企劃同時進行,最後獲得五穀王廟的認同,我也跑遍民雄各地有舞獅團體的村落。
在準備過程中,因為工商業發達的今日,重視學業至上的觀念,使舞獅文化青黃不接,似乎後繼無人,報名比賽隊伍寥寥無幾,並不踴躍,使我不禁稍感驚慌,雖然大家一致認同,卻無法與之前的「盛況」相比。
此次總計參加隊伍有中、小組10隊,社會組5隊,個人組8位;更特別邀請中華民國神將協會玄興社醒獅團、中華民國神將協會將玄堂鬼太鼓、文隆花鼓隊、福樂國小大鼓隊、松山國小鑼鼓隊、秀林國小大鼓隊、社團國小鼓樂隊等隊伍熱場表演,使整個活動熱鬧又精彩。希望這次的活動只是拋磚引玉,舞獅文化確有傳承的重要性,別讓「弄獅」這項傳統民俗技藝消失了!
黃春榮寫於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