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樂村歷史沿革

舊時地段為塗樓莊、埤角莊。清朝屬打貓東下堡,(日據)宣統元年,改屬打貓支廳之大崎腳區:民國九年(大正九年)屬民雄鄉雙福堡、塗樓段、埤角,光復後正式為雙福村所管轄(載於民雄鄉誌)。民國八十三年因工商業發達,人口密度居全鄉之冠,於是埤角、塗樓、合而為一,正式取名「福樂」而設村,首任村長何孟璋。
根據楊姓後裔(楊丁)所述:楊姓先人於清末(日據以前),由北港尖山遷居於塗樓莊,來之始,塗樓莊約有六、七十戶人家,屬涂姓部落,大致是大地主,富甲一方。民初塗樓莊發生病變(瘟疫),一夕間塗樓莊猶如鬼城,塗樓因此散莊,空有「有塗樓富、無塗樓厝」之厘語,現在所剩下的東西,是逃往雙福涂姓後裔所蓋的神將將軍廟跟塗樓莊招牌立於此處,內有三百多年古井,是塗樓莊唯一歷史見證。
塗樓莊發生瘟疫後,楊姓先人於是遷居於埤角,從荒地變良田,篳路藍縷,後有陳姓、姜姓遷入。
民雄工業區前身為塗樓農場,最早以前是一片相思樹林,土匪佔據。日據以後,日本兵來此經過一番廝殺才趕走土匪,後來日本政府才開發為塗樓農場,為製糖會社、專種甘蔗,又開鑿鐵路,以載運甘蔗為主,經雙福、東泗湖到大林糖廠。
民國六十七年,塗樓農場開發成民雄工業區,這條鐵路因此廢除,改成柏油路面,現在是福樂村與北斗村的界線(中華路),五零年代、頭橋通往北勢子的只要道路兩旁為高大木麻黃樹,田野分布兩邊,放眼望去只見稀落幾戶人家,而省公路(台一線)兩旁種植芒果樹,晚上更覺淒黑,僅幾戶人家點綴期間,路角只有一家「柑仔店」還亮著微光,(現統一超商),似乎成了來往行人的路標。
六十二年頭橋工業區建置後,咪咪樂食品進駐塗樓段,咪咪樂布丁是當時盛行的食品,塗樓工業區已臻成行,隨即開發民雄工業區。工業區成立後的今天,工商業發達,人口迅速成長,光陽新城、壺仙社區、溫莎小鎮、、、等相繼推出,十一層大樓的大學城更成福樂村的地標,整個塗樓、埤角如脫胎換骨般,外地人口來自四面八方各階層,人氣指數不斷上揚,晚上更燈火通明,人口之多促成了福樂村的成立,更於九十二年八月成立了福樂國小,由蔡萬追先生但任第一任校長。
池府王爺是埤角莊的信仰中心,早期是楊姓所供奉的主神,後來外地人遷入,人口漸多,大家不約而同的虔誠膜拜,形成大家一致公認的地方信仰。池府王爺於清道光年間供奉於楊姓公廳,因一次颱風將公廳吹得支離破碎,因而將之拆除。於是在民宅輪流供奉,頭橋耀明宮建廟之始(同治年間),埤角莊民出錢出力與頭橋人共同完成耀明宮廟宇,共同供奉池、馬王爺(頭橋本庄也有池王),現在埤角的「池王府廟」是全庄村民於民國七十三年一起出錢(二十幾人)共同買下這間「廟」,做為當時議事所用,十二月二十五日池府王爺才正式的安座入火,遷入現在的住所。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是池府王爺的千秋日,全村為了一年一度的慶典,無不用盡心思,盡其隆重盛會,民俗藝陣共襄盛舉,一同祈禱福樂村安詳和樂。
黃春榮寫於民國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