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的民雄朋友們】EP125:五彩繽紛的頭橋與江厝店 斜桿總幹事 陳志誠

發布日期 : 2025-03-11

隨著頭橋工業區、民雄工業區陸續成立,頭橋與江厝店吸引了不少外縣市民眾至此工作,進而定居,更有不少移工從更遠的東南亞加入民雄這個大家庭,讓這裡的族群組合更加多元繽紛。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下,陳志誠將和聽眾分享他如何去構思社區活動,而不同時期來到這裡的新住民,又會帶來什麼樣新的元素與衝擊。此外,他發覺村落內的年輕人越來越對在地文化冷感,面對這樣的危機,他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回首歷史 談興中、興南村歷史 

曾任興南及興中社區總幹事的陳志誠,談到這兩個村落的命名由來,他表示,興南村過去是民雄鄉的最南邊,因而得名興南村;興中村則是後來才改名,過去為江厝店,兩個村落息息相關,從清朝至日據時期之際,早期兩者皆歸屬於頭橋厝堡,後期則歸屬於江厝店堡。據陳志誠對文史資料的研究,於清康熙64年間,諸羅縣志中首度出現了「頭橋埤」的記載,當時人們多依水而居,但具體為何稱之頭橋,文獻中並未特別記載,僅知道早期多為平埔族居住,推測可能與這段歷史有關。另外,「江厝店」的由來,是因為最初有許多江姓人士至此開發,不過因為瘟疫,這脈江姓人士已遷離,現今仍留有江厝店路的名稱,該條路過去是新港及北港至嘉義市的必經之路,十分重要。

主持人管中祥分享,他曾聽聞許多居住在頭橋的當地人,對自身的認同是「頭橋人」,而非民雄人。陳志誠表示,在民雄地區內,通常當地人去東榮村、西安村時會習慣稱去「民雄市仔」,自己住在「頭橋」,至外縣市時,才會稱自己住在嘉義民雄。

信仰中心耀民宮 傳承文化成挑戰

頭橋耀民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位於興南村的中心點,陳志誠表示,根據他的調查,宮廟前後遷移多次,歷史背景複雜,但不變的是該座廟宇始終為頭橋人的「精神指標」,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十六日會慶祝王爺誕辰,每到那時不論居民或者外地遊子,皆會共襄盛舉此宗教盛事。

近年,陳志誠致力於耀民宮的文物及文獻調查,他表示,廟內的石頭香爐上仍完好保存著「清同治八年」的字樣,多頂神轎上也有年份標記,歷史悠久,應妥善保存,另外廟會上的陣頭他也會用影像紀錄,製作紀錄片,當有一天找不到年輕人傳承文化時,至少這些東西仍能留存。除了保存,他認為若文物狀況堪用,與其閒置一旁,社區會將其拿出來繼續於廟會中使用,讓居民更有文化傳承意識,在宗教活動出現嚴重年齡斷層的現在,能喚起年輕人的參與動機。他也提及,儘管有學校在推動鄉土教育,但因時間有限,讓學生深入了解在地的機會不多,若能將廟內的歷史或文化遺產轉換為教案,設計由淺至深的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效去推動。

工業區設立 居民生活發生轉變

頭橋工業區是嘉義縣第一個設立的工業區,早期想將位址設於興中、興南村的交界,不過當時興中村的蕭姓人士極力反對,認為會影響到自身土地,因此最後工業區設於興南村,工業區的建設迫使聚落需搬遷,共計14戶被遷離至鄰近村落。民雄工業區則在頭橋工業區之後設立,雖沒有聚落遷移發生,因所在地較多農地,陳志誠家的農地便在該時期被政府徵收,陳志誠感嘆如果當年這塊地還留著,自己就是有錢人了。他表示,早年工業區以製造木料、食品加工業為主,因此文化路周遭有許多木業工廠,小時候他在河底還能看見魚蝦,不過隨著工廠進駐,雖然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但環境生態卻大受破壞,原先的農業區也消失。此外,陳志誠談到,過去有段時間台灣企業大量移往中國設廠,對當地也造成不小的衝擊,僅留下部分傳統產業,例如部分電子業、火柴工廠等。

外籍移工加入 社區宛若地球村

工業區的設立使得村落產生不同樣貌,陳志誠回憶,從前江厝店黃昏市場所在地兩旁是麻黃樹,規模也不如現在大,因鄰近工業區,下班人潮多,規模逐步擴大,居民買菜變得方便,但攤商大多為外地人,對當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其實不大。另外,工業區內就職的外籍移工也紛紛來到頭橋及江厝店居住,陳志誠表示,最早移工多居住在金興村,如今兩間當地幼兒園已改建為移工宿舍,但居民對移工卻有些負面聲音,例如有部分移工常打架鬧事,在夜晚喧嘩,他更曾在打掃社區時,發現三隻在草叢內的刀子。此外,因東南亞移工聚集,東南亞商店也漸漸出現在社區中,早期多由東南亞籍配偶所經營,後期慢慢有台灣人投入。這讓他感嘆,當地宛若一個「地球村」,族群多元,他更稱當地為「複合型社區」,能看見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農業區等。

儘管有居民擔憂移工所帶來的治安問題,陳志誠表示,這些東南亞移工也對當地注入新的活力,某次社區欲推動環境改造計畫,恰巧人手不足,有兩位擅長鐵工的移工便自發加入裝置藝術製作團隊,幸虧他們的投入,最後才得以完成。

社區語言文化交流 避免誤會

因應這樣的居民結構,他在舉辦社區活動時,特意將新住民關懷主題融入,例如曾與新住民協會合作推廣越南文化,也曾開設英語烹飪課程等。他補充,在社區活動規劃上,主要針對因婚姻而來到台灣居住的新住民,可與台灣居民進行多語言文化交流,減少當地老人家對新住民的誤會,促進雙方了解。至於移工,因他們多由移工仲介所管控,社區較難接觸到,且工作多為輪班制,待在社區內的時間不定,活動舉辦難度高。陳志誠認為,社區發展協會並非萬能,也期望若有相關組織團隊或政府介入帶領,作為台灣居民及外籍居民間的橋梁,較有機會去推動。

 

📻 收聽本集

🎙 訂閱Apple Podcast
🎛️ 訂閱Google Podcast
🎧 訂閱Spotify
🔊 訂閱SoundOn
🎤 訂閱 KKbox
📣 全面訂閱

🎸 本集音樂】
竇靖童 - 空中飛人
王識賢 - 情難忘
林文隆 - 紅瓦厝

📻 Podcast收聽】
每週四晚上八點各大Podcast平台準時上線

📻 電台收聽頻率】
大民雄地區 中正之聲FM88.1 週四晚上八點首播 週六晚上八點重播
雲林、嘉義、南投、彰化地區 正聲廣播雲林台AM1125 每週日晚上六點半播出

👨‍👩‍👦‍👦 製作團隊】
本節目由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中正之聲共同製作
製作人、主持人、節目企劃:管中祥
錄音工程:王翔宥
美術宣傳:鄭綺元
民雄老先覺:曾霈榆
文字整理:黃馨慧
片頭音樂:裝咖人--出庄
片頭口白:江明龍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