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全台瘋奧運,在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更是得到兩金、五銅的佳績,在羽球、體操、拳擊、舉重及射擊都有展獲,全球排名35。除了運動員在場上的競逐,來自嘉義的阮劇團也前進巴黎奧運,與23個台灣的藝文團體一同參與「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演出,以文化外交讓世界看見台灣。本集邀請到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和聽眾分享他遠赴巴黎參與文化奧運的歷程,當台灣藝文團體來到巴黎後,有什麼樣的演出?外國人看見台灣在地藝文表演後,碰撞出什麼火花?
遠赴巴黎演出 參與文化奧運
除了體育競技場上的比賽外,奧運場外也有「文化奧運」共襄盛舉,此次是台灣首次參與文化奧運,由文化部統籌,藉由文化奧運臺灣館,讓台灣在地文化站上國際舞台,也趁此機會與外國人交流。汪兆謙表示,他在去年底得知消息,對於文化部的邀請十分光榮,同時也備感壓力,阮劇團此次肩負「組隊」重任,以「台灣傳統戲曲新編」為主軸,與薪傳歌仔戲劇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秀琴歌劇團、明華園日字戲劇團合作演出,籌組一支強大的文化推廣明星隊。
汪兆謙表示,在文化奧運的節目策畫過程中,文化部刻意不安排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這類國際知名團體,而是邀請多組中小型表演團體,希望帶給國際社會更年輕、更有態度的台灣形象。為了配合此次巴黎奧運增設霹靂舞的競技項目,也邀請了多組獨立樂團DJ,類型十分多元。
表演既傳統又現代 展現台灣獨有特色
談及此次文化奧運所表演的內容,汪兆謙表示,過去的傳統戲曲多蘊含儒家、封建思維,此次他跳脫傳統,希望能在此結構下做出一點破壞。他舉例,過去廟口「扮仙」十分盛行,不過他提出疑惑:「為什麼一個人或神很偉大就要祝他生日快樂?」因此他轉換角色設定,賦予普通人權力選擇,在酬神戲的架構下討論「民主」,這樣的題材顯然在某些亞洲國家無法被公開討論,也能讓外國人看見台灣的態度。
在構想表演內容時,汪兆謙刻意在傳統戲曲中加入現代元素,將傳統服裝輕量化,在保留象徵性符號的同時,選擇較現代的服裝。不過,他也坦言,做出這樣的改變時,遭許多劇團的戲迷批評這「不夠傳統」。
此次阮劇團負責「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第一週的演出,主持人很好奇有沒有遇到戴資穎、林郁婷這些知名選手,汪兆謙感嘆可惜沒有遇見,倒是有許多台灣選手的教練前來觀看演出。另外,汪兆謙觀察到外國人對台灣「珍珠奶茶」很有興趣,奧運珍珠奶茶徽章受到選手熱烈歡迎,甚至有許多警察來到台灣館排隊吃珍奶冰棒。
走向國際 發展國際共製戲劇
阮劇團長期深耕嘉義,除了關注本土內容外,也致力於走向國際,每年皆安排出國演出,也曾與東京、香港等地的藝術家合作,發展出「國際共製」模式的戲劇。「勢必需要吸收養分,樹木的根系才成蔓延生長開來,最後開根拓葉。」汪兆謙將阮劇團比擬做一棵樹,對他來說,和世界各國多方交流,才能讓劇團有更長遠發展。
相較於單打獨鬥,汪兆謙表示,他更喜歡一群人共同打拼,不過與國外團隊合作不如想像中容易,需要克服文化、語言與技法等不同之處,談及如何去克服這個難題,他認為「人」的情感以及所處的結構是共通的,例如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以及國際情勢等,當雙方找到能夠對話的平衡點後,國際共製以及將本土內容國際化會更加容易。
「台灣是海洋國家,我們勢必需要出海去和他國交流。」汪兆謙認為國際交流有其必要性,談到如何找到國際溝通的方式,以他過去的經驗,他認為單單一次交流就做到完美不太可能,過程中固然存在失敗,如何記取教訓並從中修正,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尤為重要。
擔憂接受度? 阮劇團下足苦功
汪兆謙表示,一開始他曾擔憂自己製作的戲劇觀眾看不懂,但隨著在國外的一場場演出後,反而不像從前那麼在意,需要急切去凸顯「台灣」以及戲裡符號所隱含的意義,而是回歸到「人」之間的關連。至文化奧運演出時,他曾隨機詢問現場外國觀眾的觀後感,發現大家的接受度很高,甚至在沒有上字幕的情況下,仍能了解戲劇所傳遞的訊息。
主持人很好奇,舞台劇對大眾而言仍屬精緻藝術,存在一定距離,在推廣戲劇時是否會存在溝通障礙?「通俗是需要功力的。」汪兆謙回應,這是他們近幾年努力克服的課題,不僅在台前需要降低認知門檻,幕後的練功也不可或缺。他舉例,劇團內的品牌業務部會透過市場調查及會員資料分析,了解買票進劇場看戲的民眾在意什麼,尋找這群受眾的共通語言。此外,劇團對編劇、導演以及演員的培養十分重視,戲劇選題也會特別諮詢外部專家,在本土內容製作上下足苦功。
策畫文博會台南展區 靜動態兼顧
不止遠赴文化奧運,今年於台南市主辦的臺灣文博會,阮劇團也沒有缺席,負責策畫台南概念展區,將整修已久的321巷藝術聚落重新啟用,除了靜態展區外,也企劃動態的工作坊體驗及戲劇演出,展現台南獨有的歷史底蘊。此次展覽以台南人身分證字號碼D作為發想,取名「Lesson :D」,每個展間各展有不同的歷史課程,例如走進藝術家郭柏川故居展間,能從他的畫中探索台南的獨有色彩;也有展區展出台灣第一位女性本土建築師王秀蓮在台南的建築地圖。戲劇演出部分,相傳台南有十大傳奇NPC,阮劇團以其為靈感,創造荷蘭、明鄭、原住民等不同時期及族群的真人NPC,在現場與民眾互動,每到特定時段還有三仙女遊行及變裝皇后繞境,十分精彩。
此次策展,阮劇團同樣與許多團體跨領域合作,例如邀請藝術家陳普為台南設計貓咪角色「巷仔Niau」,也由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操刀展區規劃,這樣的跨領域合作模式猶如變形金剛,讓各藝術團體能更靈活、有爆發力地去合作舉辦大型活動。汪兆謙表示,阮劇團現在的角色定位希望保持在中型規模,確保自己擁有一定靈活度,他還透漏林懷民曾罵過他不要把阮劇團的戲搞太大,要更認識自己的團隊,找到自己的最適規模,才最為重要。
訂閱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EpAjq0
訂閱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Ayp768
訂閱Spotify:https://reurl.cc/DdVWz6
訂閱SoundOn:https://reurl.cc/oeWdoM
訂閱 KKbox:https://reurl.cc/5GYNry
全面訂閱:https://reurl.cc/mGmr6M
【 本集音樂】
伍思凱 - 這邊那邊
https://youtu.be/LK6XSKsJMbY
溫蒂漫步 - 明白我的心
https://youtu.be/kyhthTloAIg
淺堤 - 好不容易
https://youtu.be/01ed9fxeB4I
【 Podcast收聽】
每週四晚上八點各大Podcast平台準時上線
【 電台收聽頻率】
大民雄地區 中正之聲FM88.1 週四晚上八點首播 週六晚上八點重播
雲林、嘉義、南投、彰化地區 正聲廣播雲林台AM1125 每週日晚上六點半播出
【 製作團隊】
本節目由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中正之聲共同製作
製作人、主持人、節目企劃:管中祥
錄音工程:王翔宥
美術宣傳:鄭綺元
民雄老先覺:曾霈榆
文字整理:黃馨慧
片頭音樂:裝咖人--出庄
片頭口白:江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