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張勝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
時間:2024/06/26(週三)
地點:小桌末桌遊
◎影像紀錄:https://youtu.be/2u2hhM8OwsM
張勝雄從鐵路立體化的歷史脈絡和國內外經驗出發,提出了現代都市交通發展的挑戰與解決之道。他指出,台灣的鐵路立體化政策可追溯至五十年前的台北地下化改建案,當時為了減少塞車並應對國防考量而推行。然而,這種地下化方案隨之帶來的營運成本增加和運輸能量受限等問題,讓鐵路捷運化的方向成為國內都市交通發展的新趨勢。透過參考日本和德國的成功經驗,如車站跨站式設計和多元利用鐵路設施的模式,鐵路立體化依然是一個在都市交通規劃中需要仔細衡量的選項。
鐵路立體化的緣由:台鐵捷運化
張勝雄提到,鐵路的立體化政策須回溯到50年前的中華商場鐵路改建案例,由於鐵路行經車流量大的中華路,又臨近總統府、立法院和國防部等政府機關,火車進站後塞車問題頻傳。因此政府計畫將鐵路高架化,又因國防考量,下令台北的台鐵鐵路全數改建為地下化。
台北的鐵路地下化看似能解決塞車難題,卻意外導致營運成本不斷提高、運輸能量無法提升,像是車輛無法有效調度,造成開往花東的車票一票難求。以上種種問題造成都會區的通勤無法被滿足,也對基隆、花東造成了影響。然而,鐵路立體化為何還會成為交通建設的主要方向呢?
由於國內開始引進捷運、高鐵等運輸設施,交通部認為高鐵負責長途運輸、台鐵負責都會地區之間的通勤需求,因而要求台鐵朝向捷運化發展,強化都會區之間接駁的功能,同時舒緩地方政府對都會捷運建設的投資需求。於是台鐵增加車站、縮短車站間距、提高發車頻率,卻也造成平交道持續有火車經過,更加阻塞交通,而隨之的配套措施便是鐵路立體化。
台鐵立體化對於都市發展的影響
台鐵立體化並非毫無缺點,像是延伸出建造成本提升、營運效率降低等問題。張勝雄說明,鐵路高架化是原先地面鐵道成本的三倍,建造地下化則是地面的十倍;而營運效率下降則與站內軌道數減少導致調度彈性下降、部分路線的重疊路段高等影響有關。張勝雄表示,台鐵立體化所造成的路線容量降低、調度困難、月台數減少的狀況也反映在火車經常誤點和乘客抱怨服務品質上。
不過,台鐵立體化在妥善規劃下,仍是利大於弊,能夠解決鐵路造成都市破裂的問題。只是張勝雄認為,鐵路立體化不是每個都市都必須執行,仍要考慮人口數、居民平常通勤時間和連外道路等等。
很多人認為車站造成都市前後站發展不均,像是嘉義車站、彰化車站和民雄車站都能見到相關案例。張勝雄卻認為,車站設計才是造成發展不一的主要原因。以往車站只設於路線的一端,再加上鐵路的營運模式為前客運、後貨運,像是台北車站後的華陰街商圈早期是批發商聚集地,才是造成前後站的發展差異。
國外立體化車站的借鑑:車站開發重於路線
張勝雄舉例,日本許多車站都採用地面鐵路,甚至曾有日本學者認為台灣很有錢,所以才做許多鐵路立體化的設備。張勝雄指出,相較於國人將台鐵視為鄰避設施,經常忽略站體附近的髒污和燈光昏暗的問題,更重視鐵路的運輸功能;而國外則重視前、後站的發展,而不是鐵路路線,因此車站多選用跨站式,以中央通廊的方式兼顧前、後站的開發,如大阪車站、柏林車站。
另外,國內所採用的鐵路高架橋高度相當高,像是嘉義新建造的高架橋為18公尺高,日本大阪、德國柏林的鐵路路堤高度僅有4公尺,同時設立涵洞供車輛穿越,也多元利用鐵路的路堤。
國內立體化車站的現況:空間利用效益低、都市仍未縫合
若是只在乎鐵路立體化能減少平交道數量,往往忽略改善立體化前仍有的弊端,像是立體化的台中車站,月台處和樓梯處都相當擁擠;台中站附近街道雖規劃人行道,卻停滿大量的自行車、沒有出現都市縫合的情況;鐵路兩側的巷道仍未連通、新舊鐵道依舊共存。
張勝雄分享自己觀察國內鐵路立體化的心得,首先是都市紋理的差異乃都市多元發展的常態,車站的南北側各街區皆有其發展的特色;其次是立體化沒有想像中的厲害,例如立體化前後的土地使用與發展型態並無差異、立體化之後利用騰空土地的效益極低,甚至沒有使用;接著是希望規劃單位更注重車站周邊的發展,好比闢建停車場、整理人行道空間,也要檢討土地分區與使用現況,盡量避免車站沒落。最後,張勝雄特別強調居民不應該存有「鐵路高架化後,地方就能出頭天」的迷思,平面鐵路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他也指出居民對鐵路立體化可能出現的其他迷思:
鐵路設計的專業者思維:OABC模式
張勝雄認為,專業者的思維邏輯可遵循OABC模式:
他以嘉義市的發展目標與問題舉例,像是未來的發展目標是美麗的宜居城市、均衡的都市發展和良好的人行空間等,那問題則包括市容景觀、交通擁擠、人行空間不足或是就業機會不足等,需要由執政者進行專業評估,才能判斷最應先解決的問題為何。
張勝雄表示,政府資源有限,資金更應該花在刀口上,他認為設計規劃時,應優先考慮改善車站與週邊發展、公路地下道、陸橋、涵洞,接著才是評估鐵路立體化;同樣的,若採用路堤、地塹、高架式的鐵路都不能解決發展問題,最後才思考鐵路地下化能否帶來正向影響。
最後,張勝雄說明,做任何規劃之前,都要先設定正確的目標才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影像紀錄】張凱和
【文字紀錄】吳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