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貓街坊的藝術召喚術工作坊 】 街坊老屋的觀察指南 (一)

發布日期 : 2024-06-13

講題:不只是老屋的觀察指南:建立自己的觀看視角
講者:陳世岸 
時間:2024/4/27(週六)14:00-17:00

地點:一樂酒家

 

講者陳世岸老師將今日的主題分為三部分分享,由「觀看的方式」開始,提醒大家觀看、提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接著提供「走讀的文本」,引導聽眾透過不同的工具、方法,閱讀空間紋理;再進入「我的觀察指南」,強調觀察也是關係的建立,並提供自己的觀察角度和實際案例。

 

PART1.觀看的方式:關係的建立

對於「觀察」這件事,非常重要的起步其實就是「提問」。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好奇的東西,會想要去提出一些問題。

老師提到《觀看的方式》這本書,開頭便指出「觀看先於言語」。觀看是每個人的本能,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會看了,我們都是透過比畫指認理解、認識事物。而提問其實也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能力,只是慢慢地,我們會被習慣限制了觀看的潛力;要保持「好奇心」,才能進去「觀看」的世界。帶著主動性的思考「想要在這裡看到什麼」,是我們在做觀察的時候最重要的起步。

書中也提到:「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老師現場舉例,譬如滑鼠,有3C產品經驗的人才會立刻看出他是一個滑鼠;熟悉品牌的人,可能會注意到這是羅技的。如果想看到更深層的東西,就需要去「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建立關係的方式,是我們去選擇的,每個人應該要發展自己的角度。

關係是什麼呢?物體跟物體之間、或者是物體跟人之間,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存在的一種連結,或者和更大的環境的關係。譬如今天的場地「一樂酒家」,在觀看建築時的觀點,不僅是停留在建築本身──酒家是什麼時代出現的?為什麼酒家會出現在這裡?這條路是中樂路,中樂路以前是什麼樣的地方呢?這條路是存在已久或很後來才出現的?對酒家有需求的人是誰?酒家應該怎麼蓋呢?需要什麼呢,譬如酒家菜?這些事情可能都會影響到這棟建築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老師也提到自己和民雄之間的「關係」:因展覽走進渡對餐廳、認識七星藥局、協助一樂酒家修復工程、社大開設坐火車讀建築課程、民雄老照片展、綠蔭畫室的調查研究,透過這些機會「觀看」,建立「關係」,對民雄有了初步的理解。

 

PART2.走讀的文本:閱讀空間紋理

我們可以透過讀文獻、讀照片、讀地圖,讀「這個環境為什麼形成」,深入辨識空間,否則同樣的地方即使走過千百遍,空間跟我們的關係可能仍是不存在的。

世岸老師舉了幾個自己參與的實例。2017年,「走讀嘉義神社歷史路徑」活動,走的路徑是以前要走進嘉義神社的「參道」,在日本文化中這是非常講究的設計,若沒有相關知識,這可能就只是一條普通道路。又或者2007年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出版的「小巷慢遊」地圖,主要以1906梅仔坑大地震後的市區改正圖為底圖,震後日本政府了進行市區改正,嘉義市才出現棋盤式道路,在與其他年代地圖疊圖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到清代的城門位置後來很多都變成圓環、城牆變成道路,但現今某些道路略斜、或在特殊的地方轉彎,仍可看到清代遺留下來的痕跡。

再談及「地方史觀」,就是怎麼去講「自己的歷史」:成為敘事的主體,找到自己跟地方的連結,就有很多故事可以開始敘說。譬如街友介紹自己的生活環境,會是不一樣的社會切片,打破中產階級、由上而下的觀看視角。

 

在發展自己的敘事時,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文獻的閱讀/照片的閱讀/地圖的閱讀:

  • 【文獻的閱讀】
    地名辭書/地方志/報紙/數位典藏/各種資料庫:日日新報、總督府檔案等/從文獻找文獻(參考書目)

文獻的閱讀是我們在建立關係的時候很好的起步,譬如從地名開始,地名是一切的起源,像「番社」常與平埔族有連結、「社溝」是水利設施旁。而有些地名是俗地名、或已隨行政區劃變更,但仍存在於在地人的口耳相傳,譬如嘉義的「二通」就是中正路。有時也能從一則報導細節,拼湊出一個時代的切片。

 

我們讀照片時,也需要跟老照片建立關係,如果拿給對的人看,或是發現了對的觀看方式,就能夠指認出更多細節。除了國內資源,國外一些公開資料庫也是寶庫,只是需要知道搜尋技巧,嘉義老照片可能找kagi而非Chiayi、台灣要找Formosa,可能會找到不同時代的資料。

 

地圖本身是線索,為當時代的紀錄,我們可藉此做辯證。世岸老師現場操作不同年代的疊圖,和大家一起看地圖裡的打貓街(民雄市區),也引導大家思考,譬如在不同比例尺的限制下,1934帝國圖只畫出了三條大路,分別是西安路(通往新港)、民溪路(通往溪口)、文化路(通往嘉義)──標示出其重要性、以及歷史較久。

 


 

PART3.我的觀察指南

第三部分世岸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選擇的觀察角度,也提供了推薦閱讀的書目,但強調重點是讓大家學「方法」,藉由自己的觀察與關係的建立,看見深層的細節、整理出自己的觀點敘事。表面物件的指認,只要買一本圖鑑或有人介紹過一遍,就能記得;但建立關係、深入了解,情感強度會不同,發展自己的敘事,也可以成為「地頭蛇」!

 

世岸老師切入觀察的角度包括:

  • 【城鎮/聚落/社區的形成與演變】譬如使用前段提到的堡圖、地形圖、空照圖等地圖和文獻,了解大的環境。譬如嘉義溪口原名雙溪口,是兩條溪的交會處;又或者糖廠需要臨水,可以發現聚落、產業的形成。
     
  • 【族群】台灣是移民社會,許多觀察無法忽略族群,移民有其生活方式、專業技術、和帶來的信仰。而西部平原以前全是平埔族,像民雄、嘉義的打貓社、諸羅山社,文獻中可見原住民的特色建築。
     
  • 【信仰與地方社會】也是認識地方的重要關鍵點,不只是指認廟宇、教會的名稱,因為信仰是人的參與,可以從中看到特殊的紀錄。譬如道佛教的廟宇捐獻者中有日本名字,可能是在某個時代被要求改名;或者廟宇的牆壁出現日本的和歌等等。
     
  • 【產業】每個地方有各自的地方產業,像嘉義在日本時代到戰後初期是林業為重,現在文化中心的位置是過去的製材所,透過職業別明細圖也可以發現很多與木材相關的產業。
     
  • 【交通】譬如省道、重要聯外道路,像嘉義的台一線,又或者現在很多的「老街」都是鄉鎮裡重要的商業街道。而糖鐵除了運送甘蔗也載人,也是重要的運輸路線。有時市區發展到太過擁擠,會開闢外環道路,有些地區會造成人潮僅僅路過不再進入市區,而導致內部的商業活動沒落,溪口就是明顯的例子。
     
  • 【日常生活】包括吃飯、購買日用品、娛樂等等,需求有時會形成某些為了日常生活而服務的街道。商業活動、日常需求的分布,也可以推論與研究某些產業的消失,一個物品/產業的消失,可能代表那個東西背後的生活/生活需求消失了。
     
  • 【歷史、事件】歷史事件可能會影響地方的發展,或者中斷某些事情,像地震、風災、空襲造成地景地貌改變,或二二八事件影響家族移民、遷徙。像台灣有個關鍵年代是1935,因為台灣博覽會為了行銷台灣,整理了很多東西,達到某個巔峰;1982是嘉義市的重要年代,該年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阿里山公路通車、最後有載人的北港線糖鐵停駛,其後影響了嘉義市的人口變化。
     
  • 【人物】透過人物我們也能觀察指認一些關係,譬如許世賢在嘉義市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一項具標誌性的工作是改造中央噴水池。噴水池本身超過一百年歷史,但在許世賢時代推動改造,七彩燈光代表夜間景觀的概念。
     
  • 【街與巷】不同於棋盤式規劃的計畫道路,早期的巷弄是自然演化的,可能彎曲、狹窄,有機蔓延開來,可以觀察地方空間演變的歷史。
     
  • 【建材與產地】譬如阿里山的檜木、扁柏,關仔嶺的石灰石,是基於地理特性,但也有不同年代的開採限制。又或者tairu(磁磚)、紅毛土(水泥)的稱呼、產地、年代,都可以講很多故事。
     
  • 【工法、工藝、匠師】編竹夾泥牆是閩南式建築會運用的,日本的工法「小舞壁」很接近,但是用榜的,工法還是有差異,而許多建築細節與環境、氣候有關,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葉王是第一位台灣出身的交趾陶藝師,有非常多傑出的作品保留在各地廟宇中。
     
  • 【樣式與風格】建築史和建築風格的指認,可以辨識建築物坐落的年代和時空背景,但有趣的是台灣建築的多元性。藤島亥治郎將台灣建築的文化系統分為原住民族的「南洋系建築」、中國南部系統支流的「中國系建築」、自西班牙、荷蘭開始到現代建築的「西洋系建築」,但又說,「台灣建築是南洋系、中國系、西洋系三種系統自古並存至今」。
  • 【立面、語彙、細部】譬如某個年代有錢人偏好辰野金吾式的風格,可以看見紅磚水平飾帶;而有些洋樓的華麗設計,是西洋古典建築的特徵。
     
  • 【空間機能、使用者】觀看建築時也必須去辨識空間原本的用途,像今天的場地一樂「酒家」勢必有廚房,從保留的煙囪可以見證空間機能;而這次工作坊的主角綠蔭「畫室」,有一扇北向大窗,讓空間整天都有光線適合作畫。
     
  • 【價值論述】和【議題的參與】也是在做建築觀察時可以試著做的事情,譬如在2015到2016年間,世岸老師參與了舊嘉義市公所的保存,原本預計拆除的建築,在觀察工法、歷史脈絡、整理老照片、透過辦理導覽論述,而決定保存。近年嘉義市鐵路高架化,也藉由觀察、鐵道周邊的田野調查帶動討論並留下紀錄。
     

在這些經驗分享以外,老師推薦了能夠「學方法」的閱讀材料:

  • 王惠君《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 Studio Work《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 山納洋《散步學入門:城市魅力大搜查》
  • 世岸老師的網站:走讀嘉義俱樂部

 

世岸老師的專業背景、生活地區,讓這場工作坊充斥著建築的細節與嘉義、民雄的案例。但如同老師重複強調的,我們學習了這些方法、工具,肯定能透過自己的觀察視角,與地方、空間建立更深的關係,說出自己獨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現場主持】呂慈芸
【行政聯繫】呂慈芸
【文字紀錄】廖培伶
【照片攝影】吳至鎧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