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打貓社造學院─社會處方簽的理念與實踐

發布日期 : 2024-01-18

講座:打貓社造學院─社會處方簽的理念與實踐
講者: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時間:2023/12/02(週六)15:00-17:00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SdwDTGXes


另類聽診器 社區傳道者

即便投身基金會事務中,陳錦煌醫師也不忘本業,持續為鄰里看診,而在問診過程中,陳醫師時常會聽到患者對於當地社區問題的抱怨,隨著看診人數積累,他發現到不同的患者常會提到一些共同的問題,代表這些人曾遭遇一樣的情況。許多患者只把診間中的抱怨當成日常碎嘴,然而正是這些來自最基層、最貼近社區的聲音,讓陳醫師起心動念決定找出問題的根源。自2007年之後,嘉義縣成了全台最老的縣市,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身為農業縣的嘉義縣錯失了許多發展機會,城鄉差距、貧富懸殊等一系列問題成了嘉義縣亟待解決的社區難題。在新港的社區中,陳醫師發現「無效醫療」越來越多,許多病患在開完刀之後,仍舊無法將懸著的心放下,即便生理已趨近痊癒,心理還是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無法達到真正最安適的健康;另外,他也發現許多社區中的慢性病照顧品質並不好,由於老人越來越多,缺少青壯人口,無人陪伴就醫,許多老人擔心路途遙遠、怕麻煩,因而將病症擱置,導致小病變大病,這樣的狀況週而復始地發生,最終成為惡性循環,這讓陳醫師開始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帶領社區走上整體的健康。

 

走出診間的第一張社會處方簽

在閱讀了大量文獻及資料後,陳醫師認識到了英國政府所推行的「社會處方簽」對於社區工作的意義及附加價值極大,在推行之初,英國政府希冀能透過社區參與,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減少孤獨以解決健康有關的社會因素,來緩和醫療服務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這樣的概念與他的社區理念不謀而合,因此,他開始以新港各社區為實驗場域,大力推行各式具有社會處方健康療效的活動,讓在地居民們在維護自己生活社區健康的同時,也獲得自己的健康,減少開刀、打針或吃藥的機會,例如:走出戶參與活動接近大自然時,以斬斷肥胖、近視及姿勢不良等現代文明病病根。談論起為新港開出的第一張社會處方簽,陳醫師津津樂道當年舉辦的第一場卡啦OK歌唱比賽,當時地方上有位大姊身患乳癌,切除患處後成了所謂「少」奶奶,然而在傷口痊癒之後,因為身體外形改變,內心極度不自信,整日待在家中,無法面對人群,也不敢與人交往,聽聞此事,陳醫師主動邀請大姊參賽,剛好她唯一的興趣便是歌唱,在一場場的賽事中,她克服恐懼並戰勝心魔,透過舞台及麥克風,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及自信心,自此之後,時常能在社區的其他活動中看到大姐的身影,而這也是陳醫師首次領略社會處方簽的無窮力量。


無需打針、開刀 不一樣的社會處方簽的療法

基金會開始了各式活動的佈局,幫助了眾多社區民眾得到健康,一路走來,許多案例讓陳醫師至今仍嘖嘖稱奇:有的長輩不良於行,卻仍堅持跟在媽祖進香隊伍後協助清掃街道;有的長輩罹患失智症,在參與志工送餐的過程裡,透過與人談話,回想童年的種種,使失智症不變壞,健康狀態也較以往更佳。這些神奇的成果也給予了他更多信心,讓他決心把活動重心挪移到老人健康照護及失智預防上面。從內在精實及外在健康作為出發點,陳醫師推動了行動圖書館、別墅讀書會,鼓勵親子共讀,開展綠園而後素園,推動食農教育、園藝療法,引進社區血壓站、健康補給站,掌握社區長輩健康狀況,更有各式運動、舞蹈教育,如打鼓、槌球、太極拳、土風舞,促進活絡筋骨,這一系列的活動大幅改善了社區長輩身、心、靈、社會四大面向的健康,也奠定了新港文教基金會在新港各社區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舉辦不同活動的過程中,陳醫師看見了各種不同的需求,也獲取了一大群忠實的擁護者,結合這些元素,新港鐵路公園及新港客廳因應而生,新港鐵路公園是透過認養廢棄五分仔火車車站,重新整理、營造為嶄新景點;新港客廳則是將一旁的站長宿舍加以改造,開展為「姐妹廚房」,讓新住民、中年婦女、弱勢孩童參與其中,共同經營,成功融合不同族群並發展成在地公民品牌。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正在改變整個新港,也讓原本風靡大家樂、鋼管舞的鄉下城鎮,轉變為欣欣向榮的應許之地。

 

用生命影響生命 營造健康新社區

「我每天都在跟病人學習,在跟社區學習。」陳醫師的眼神透出一抹堅毅說道,在新港的一個個村落裡推行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當這些長輩站上台跟台下群眾互動交流時,他們其實是透過「分享」在感受彼此的生命,活動帶來感動,大家相互有了連結,及歸屬感,開始出錢出力貢獻新港社區,彼此關心,無論是遲緩寶寶、失智老人、外籍看護工,抑或是身心障礙者,大家成了沒有親屬關係的愛的一家人,一群人互相提醒、一起運動是更有效的,可以走得更遠、更久;只要每天多一點由下而上的力量,就能累積快樂及健康的成效。社會資本的投入,一開始像是投資別人,但持續付出,最終受惠的便會是自己,在這些活動中能被看到的舞台、感受到的連結,都是可以產生健康療效的機轉,最重要的是活動中被逐一體會的感動,而非以KPI來計算的制式績效。陳醫師持續整合現有資源,並與不同機構合作,如:長庚科大、中華職棒、台大雲林分院、新港藝術高中、慈濟醫院、中正大學人權門診、嘉義縣邑米社大、新港誼(新港大專青年聯誼會)、理髮工會,希冀透過這些合作對象,為老人提供不一樣的社區活動,並持續思考一個以健康社區為主體的社會處方簽,推行老有所用的概念,讓新港這個「家」照亮更多生命。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陳宇軒
【文字紀錄】王柏綸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