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1/10(二)11:00
地點:民雄金桔加工廠/觀光工廠
天氣:飄著小雨的午後
受訪者:廖俐佳 小姐
參與人員:黃釋賢、李彥霆
提到嘉義民雄,你會想到什麼?多數人對民雄的印象不外乎:鳳梨、鵝肉還有鬼屋。
但,你知道嗎?其實民雄是個擁有多樣產業、物產豐饒、人文薈萃的百年鄉鎮。
沿著大學路一路爬升,放眼望去盡是黃澄澄一片的鳳梨田,
這也讓位處三興村的中正大學有了「鳳梨大學」的別稱。
不過,在急行軍經年累月的調查後發現,其實,三興村當地的物產不只有鳳梨,
還有同樣披著黃色外衣的美麗瑰寶-金桔。
關於金桔在三興村的故事,得從金桔農莊的創辦人-蔡海漂先生開始說起
民雄金桔的起源—蔡海漂先生
位於民雄鄉三興村陳厝寮,在進入村子前的岔路左轉,沿著連棟的紅瓦厝向前直行,金桔農莊就出現在眼前。每逢假日,這裡總是擠滿等待入園的遊客,不過,在轉型成為現在的觀光工廠前,這裡可是「民雄金桔」創辦人,同時也是民雄金桔產業第一代-蔡海漂阿公的老家。
蔡海漂出生於西元1908年,雙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離世,雖然遭此不幸,但他非常用功、上進,除了自學三字經,也擁有相當好的文筆。受日本教育影響,家訓嚴格,使得他對員工也以相同標準要求著,為了事業著有七條綱領,每位金桔工廠的員工皆必須倒背如流。其中一段:「財力豈是本心意、優良品質是索求」,顯示其從事金桔相關產業的本意並非發大財,而是希望帶給客人品質優良的產品。
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牽起了蔡海漂和金桔的緣分呢?孫媳婦廖俐佳小姐回憶道,最初是有位朋友送金桔給阿公,他嘗一嘗覺得味道不錯,認為金桔是一粒寶,從那時就開始擘劃未來金桔事業的想像藍圖(1936年)。1950年,蔡海漂阿公赴日進行農業考察,發現日本人相當注重地方物產的推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產,像是著名的青森縣的蘋果或是熊本縣的草莓。回國後,在四健會上班的他,便帶著日本取經回來的想法與農會合作,鼓勵在地發展金桔產業。
創業之初,蔡海漂阿公和幾位友人集資,在民雄(今鉅洋游泳池)成立第一間金桔加工廠同時,同時,沒有食品加工背景的他,也靠著自己的嘗試和摸索,開發出了第一代的加工品:鹹桔餅、甜桔餅及金桔油。其中,金桔油的命名由來相當有意思,顧客常常買的時候都會問,這油是拿來炒菜用的嗎?但,實際上不然。事實上,金桔油其實就是金桔果蜜,主要是因為它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麥芽、糖一同熬煮,金桔外層會附有一層果油而得名。雖然目前金桔油已「正名」為金桔果蜜,但那段以「金桔油」在江湖走跳的日子,想必已在許多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照片摘自金桔觀光工廠官網)
然,好景不常,金桔加工廠的事業在民雄街上經營一段時間後,便以失敗收場,蔡海漂也回到自己的故鄉-陳厝寮尋求再起,除了延續原有的農產品加工,他也鼓勵附近的農民種植金桔,作為加工的來源,據傳當時約有四、五位農民與他合作。另外,為了原料來源穩定,蔡家自己也在陳厝寮種有大面積的金桔,俐佳姐提到當時種植的範圍從中正大學寧靜湖東側開始,一直到金桔農莊的現址;此外,中正大學對面的大吃市、以及鄰近的豐收村也都有種植金桔的足跡,光是金桔工廠所種植的面積估計有3甲以上。當時,果農會用扁擔挑著金桔去賣給加工廠,加工廠在收購時會將底下的金桔翻上來檢查品質的好壞來決定價格,據俐佳姐轉述,當時金桔的價格一斤約台幣3~4元;另一方面,由於機械化生產尚未普及,採收到加工幾乎是採全人工,工人們必須很早就要上班,顧鍋爐的工人甚至凌晨三四點就得過來了,有的時候還得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這樣特殊的工作型態,使得金桔工廠的工人多半是陳厝寮當地人,其中又以婦女為大宗。
有辦法製造大量的加工品,也得有相對應的通路把貨賣出去。金桔工廠當時的推銷策略非常獨特,大致上可分成兩種推銷方式:由於金桔有潤喉效果,所以會請推銷員直接拿到附近的國中小給老師們試吃,老師們在食用後大多覺得效果不錯,因此多會再回購;另一種則是為了打開外縣市的通路,蔡海漂先生會訓練一批推銷員在外地住宿(例如高雄)一週,每天由每個人各負責一條街巷,沿街叫賣,而這些推銷員多由海漂先生的親戚朋友或村子裡的村民所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