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觀看社區的方法

發布日期 : 2023-01-11

進入社區一定要懂得尊重社區。不同的人才擁有不同的專業技術,有些人進入社區時,都帶有自己在意的觀點與理念。但生活在當地的人,他的觀點需要被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外來的人不會一直都待在社區,對在地的人來說,卻是實際的生活經歷,一定要聽進在地人的意見,並且尊重他們的生活經歷及感受。要如何把不同的觀點梳理進去,就很重要。

講座:觀看社區的方法(合作課程:民雄學.學民雄)

講者:侯力今(都市里人)

時間:2022/10/01(週六)下午1-3時

課程影像紀錄:https://youtu.be/k32HJeTeQUw

演講前,管中祥老師問起同學們在作為教室的三興村活動中心有什麼觀察。有同學回應窗戶的大小、室內的空曠程度。侯力今在演講的開始,接續管老師的問題,提到自己的觀察。例如:活動中心內有很多獎盃及手做的東西。藉此可以來推測這裡的人喜歡什麼樣的活動,這即是一種觀看社區的方法。

侯力今小時候在美國以及澳洲長大,學的是建築與商業,也曾在國外工作。因為家中長輩生病的緣故,決定返台發展,從事研究土地文化與都市設計領域的工作。在規劃過程需要了解社區,而跟長輩訪談了解脈絡的過程中,才知道自己對認識家鄉是有斷裂的。包含路名的緣由、公共建設的存在,因此也才去了解社區營造,以此做為社區與城市規劃的基礎。

【觀看社區的方法】

侯力今歸納出了以下三種觀看社區的方法

文獻:大量閱讀關於地方的文獻,且是多元的閱讀,開啟不同角度與理解方式。

探查:實體的探查,用走的方式進入社區,與居民聊天。

訪談:剛開始可以是輕鬆的,比較深入後,可以更有綱要跟主題性。主題也需要透過合適的引導。

透過以上的方式跟社區互動,能夠建立良好的關係。當彼此有了信任,才能打開心,願意分享。侯力今在社區的體驗中發現,不同的人去社區,會得到不一樣的觀點。從她的角度來說,在意的是怎麼跟居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以及歸納出在地議題後,如何得到社區的反饋,並且一起協作後續的行動。

侯力今問起在場的同學,各位所認識的民雄,或心裡的社區,範圍有多大呢?除了大學之外,認識了那些人,有沒有聽過他們的故事?

有同學回應,認識的人都是餐廳的老闆們,彼此會寒暄,可惜較少聽到故事。也有同學說,因為打工的緣故,認識鳳梨農,知道他認為種鳳梨很辛苦,希望能夠賺錢,讓兒子就學有其他出路。侯力今鼓勵大家,這都是一種與社區建立關係的實踐,也是認識社區的方法。

【社區地圖】

「畫地圖是一個很方便可以記錄的工具,小朋友也可以做。每到一個區域的時候,你就會有不同的連結,或者是認識,你的認知也會有不一樣。就可以標示出來,因為這跟你心裡頭認識的社區是相同的。」

侯力今提出社區地圖、疊圖的概念,有時候只有觀察,卻沒有記錄下這些東西,時間一過,就遺忘了。可是有了紀錄後,就能分析;有過思考後,就不會只是閒聊。透過小組協作,可以產生集體的共識,甚至與社區合作。

地圖是認識一個地方的方法。地圖有各種形式的,給外地人的地圖,是隨觀光活動產生,其中就有導覽的意圖。但也有以味道、建築為主題的地圖。地圖並不是只有畫而已,還會搭配文字,這些文字是一個重要紀錄,加上圖像的呈現,更容易使人理解。

侯力今秀出了一張過港的社區地圖,是由拼布組成,掛在社區的空間內。是

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團隊透過拼布的方法,讓居民有能夠在坐下來手做的同時,一邊閒聊。製作社區地圖的過程,也是凝聚關係的方式。

圖一

▲台中職人地圖。如果要完成一張專業的地圖,需要很多的田野與觀察,並且是細緻長期的累積。需要與店家互動,才能夠記錄店家的資訊。如果資料很多,也可分議題跟主題呈現。(圖片資料來源: 中區再生基地 (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

【做地圖的注意事項】

1.圖例與方位:地圖的基礎。

2.重要地標:如果沒有地標就無法知道地圖實際指涉的位置。

3.人跟活動:活動的場域、產業。

4.地圖的可閱讀性:要把個人/群體的解讀標示清楚,放大作為重點呈現。也可以依照真實的比例,要讓讀者有共感。

社區地圖很適合在一開始由社區的夥伴一起操作,有助於凝結共識,畫地圖也可以變成有趣的活動,讓大家感興趣。

侯力今鼓勵同學們,第一次畫社區地圖時,可以盡量的畫,並沒有對錯之分。有些人會感到怯懦不敢下筆,但資料在腦袋中是無法停留太久的。地圖畫好後也是持續可以修改。尤其是現代科技發達,可以透過手機google、拍照,用各種方式讓地圖多元。

【資源疊圖】

社區地圖比較與感覺、情感、體驗有關係。當進入到需要分析、累積、組員共作的情況時,就要採用資源疊圖的方式。可以蒐集現有的圖資、歷史、地形圖,作出底圖後,再去調查,補充圖資上找不到的資訊,也能透過閱讀理解背景知識。

當地圖畫完後還需要回到田野,與不同的人彼此確認,形成長時間的觀察。因為季節、整體社會環境,都會影響人的生活,地圖就會不同,而不同的人給出的觀點也是不同的。譬如大家很容易在進到一個社區時,很淺碟的把問題歸咎到少子化等原因,可是並非所有社區都能套用,背後的原因、解決方法也不同。社區地圖、疊圖跟資源點評是很重要的,理解個別社區的課題,就能進一步根據地方的願景產出提案,再做相關的活動與硬體改善。

【如何疊圖-畫與疊】

資源疊圖是一個踏查記錄的重要工具。認真的外出觀察不會只有一次,那要如何把多次的觀察整合?疊圖就是一個好的辦法,先設計好一張底圖,將每次觀察產出的議題整理上去,也可以分享給夥伴。

進行疊圖前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比例尺與精準度。資源疊圖是一個反覆的工作,也是議題的堆疊,如果沒有一套共同的尺度,就無法將不同人的資訊整合在一起。

疊圖的六步驟:

(1)分工討論

(2)外出觀察

(3)畫底圖

(4)繪製議題圖層

(5)議題整理

(6)分享

【重點面向、議題與圖層分類】

觀察一個空間時,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方向:硬體空間(人會去活動的空間範圍……)、自然資源(大樹下、公園……)、人的活動(購物的人、閒聊的人……)。這都是進行資源疊圖時可以歸納的類別,但也不是死板的類目。不同社區也有不同議題,圖層要依照社區的主題需求作更動。

以下是侯力今自己歸納出的七個疊圖主題,在地方都有可能使用上這些最基本的分類。

綠色資源:

自然資源是很好聚集討論事情的地方。例如三興村的槌球空間就是一例。社區可以盤點的綠地,不只有公園,學校也是常被忽略的綠地。很多疊圖,不能只看圖面上的分類,要怎麼注意到綠地,融合在社區規劃與營造中,值得思考。

特色房屋:

有些地方文化局會替特色房屋造冊,如果在過程中看見一些特別有趣、具藝術感的房子也都能記錄下來。房屋也跟歷史有關,有些地方原本是空地,也可能是悠久古蹟。透過與文史資料、空拍圖的交互梳理,可以看見城鎮的脈絡與變遷。

生活節點:

民眾日常聚集點、生活交流空間、信仰中心、公共服務的據點,以上都可以被稱作生活節點,與人的活動有關。通常比較高齡化的社區,就更需要盤整有關長照、醫療的節點,也會成為特殊的圖層。

閒置空間與社區髒亂點指認:

髒亂點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居民最看不順眼的,如果做了改善,會是居民最有感覺的。

違規停車及堆置物品地區指認:

同上點,違規停車同時也與交通規畫有關。可以藉由這個面向,延伸到社區相關資源的建置。

社區故事點或記憶場景指認:

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特色與習慣,可以觀察這些民間的生活場景。或者是參考新聞事件、傳奇故事。

街區友善路徑指認:

各地的交通有其獨特性,並且各自長出有趣的機制。每個人也會因為移動能力的不同,讓怎麼探索、了解社區,產生差異。交通的友善度,也會決定你想不想要認識這個地方。有時候在議題盤整完之後,發現地方其實很有魅力,但抵達這個地方困難重重,會降低人想認識的意願。

指認友善路徑,也需要定義是對誰而言的友善。友善路徑會不會因為天氣、日夜而有所差異。通常越友善的路徑,就有越多足跡,機能越完整。有了路徑後,地圖就不只是點的呈現,還有線可以串起來。

圖二

▲侯力今以在北大居住的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學員作品為例同樣的議題盤點、疊圖後,就能觀察到社區的特色。

社區地圖與疊圖中是有故事與議題的,不是只有走過那些點而已,而是走動過程中的觀察。其中誘發出的思考,也是之後田野蹲點時,可以與他人互動的素材,能產生更多火花。透過疊圖把地方的課題跟有潛力的資源寫出來,對於後續議題的發想很有用處,可以分析、思考、做出判斷。

圖三

▲以南港東區門戶工作室為例,透過疊圖整合資源後,就會產生議題的共識。誘發居民發表意見,進一步推動改善工作的展開。

【打開五感,透過同理學習尊重】

進入一個社區田野前,除了基礎的相機、錄音設備、筆記本外。還需要打開自己的五感,去發掘氣味、聲響,觀看人群臉上的笑容、食物的味道、建築的質感……等,各種不同的體驗。如果沒有專注在感官上,那探查社區與在家看Google無異。透過感官得到的經驗,還要能做到心理上的同理,思考居民如何生活在環境中,理解民眾如何作出決定、習慣如何養成。

侯力今也提醒,進入社區一定要懂得尊重社區。不同的人才擁有不同的專業技術,有些人進入社區時,都帶有自己在意的觀點與理念。但生活在當地的人,他的觀點需要被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外來的人不會一直都待在社區,對在地的人來說,卻是實際的生活經歷,一定要聽進在地人的意見,並且尊重他們的生活經歷及感受。要如何把不同的觀點梳理進去,就很重要。

侯力今最後提醒,希望大家使用以上這些工具,不是只有照著操作,也去想一下自己如何運用,在不同的社區說出不同的故事。

文字整理/楊子鋒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