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民雄風味

發布日期 : 2022-09-07

2022「民雄印象」在地書寫徵文比賽首獎得獎作品

作者/張欽智

每每跟朋友提到:「有沒有考慮回鄉工作」回答的開頭總是從機會難尋開始說起,接著越說越凌亂,總是草草地以一句「近鄉情怯」結束話題,結束這個總是伴隨著一生的難題。

即便從台北回到民雄也已經四年了,近鄉情怯一題,卻也沒有因為靠近家鄉而獲得解答。

過去有段時間,在社交場合若提起「你從哪裡來?」我總是最後一個回答;我想先聽聽別人說了什麼,再選擇性地說出,我是民雄人、新港人,抑或是嘉義人。

如要精確地說,應該就是依照戶籍所示,那就是民雄人;更準確的地理位置是在「民雄鄉西昌村」老一輩叫這個村子「何竹仔腳」。

這裡,距離民雄市區車程10分鐘,但距離新港市區卻只要5分鐘,不僅是生活機能的便利性,村民與新港市區熱絡頻繁;就連宗教盛事,新港媽祖繞境,都會算上西昌村一份;甚至連台電行政區域劃分,同一個村莊,電力部分來自民雄營業處,另一部分來自新港營業處;可見村民生活機能需求,多倚賴新港市區。

逐漸長大後,在交通上開始逐漸有自主權,從倚賴爸媽接送,開始學會搭火車,上大學後便開始學會騎機車與開車;原本就不怎麼熟悉的民雄,隨著交通便利性,生活圈逐漸變大,生活機能的重心便開始轉移至嘉義市區。

離民雄市區的距離不變,但卻逐漸變得更加陌生。

「民雄人、新港人、嘉義人」在社交場合必須三選一的答案,每每回答的答案都並非出自於對地方的認同感,而是話題中尋找一個可以為社交互動加分的答案。

「認同感」這回事,靠自己很難察覺到重要性,手機、Youtube、Facebook……充斥著APP的時代,要把生活時間給填滿,並不是件難事,更何況有時間去思考「對地方認同感」這回事。

直到,某次剛看完介紹民雄美食的影片,便隨口問了問妹妹:「前幾天你帶外地朋友去哪邊聚餐?」他回答了一間,各個縣市都有營業的連鎖餐飲店,語末再補了一句:「不然我也不知道民雄有什麼好吃的。」

這件事情,震驚了我,一方面讓千里迢迢來到民雄玩的朋友吃連鎖店,幾乎喪失整趟旅程的靈魂,實在失禮;另一方面,開始意識到,作為民雄人卻對民雄如此陌生,或許就是少了飲食文化扎根的基石。

回想成長歷程,幾乎每三五年就會有一次食安風暴,從毒奶粉三聚氰胺,到黑心地溝油等等……,正是因為食安危機頻傳,讓家庭的飲食習慣鮮少有外食的機會,外出念書後,也時常聽到父母叮嚀慎選外食,再三警惕要注意飲食衛生。

但真正開始有飲食選擇自主權後,躁動的青年總把叮嚀都拋在腦後,開始嚐試各方美食,大快朵頤;從一開始的囫圇吞棗,慢慢地找尋到自己喜愛的飲食風味輪廓。

而真正在風味上有新的體驗,是在一趟越南的旅遊中,從街頭小吃看見了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一台三輪車,或者路邊擺上幾張桌椅就可以開始做生意的越南街頭小吃,總是吸引著我去探索風味;而這樣的場景似乎不陌生,但卻體驗到一種新的悸動。

在越南有熟悉的飲食三輪車,熟悉感來自我們小村庄,早上會有發財車兜售著早餐、生鮮蔬果,老派那卡西音樂中,老闆熟悉的唸出餐車販賣的品項:「饅頭、豆漿、碗粿、肉粽……」到了下午,則會有賣臭豆腐與蚵仔麵線的攤販,背景音樂則是台語老歌,通常是《你著忍耐》或是《愛拚才會贏》。

人性總是如此,當一件事物靠得太近時,總是不懂得欣賞;小時候總是嫌棄兜售商品的發財車,吵醒想賴床的早晨;嫌棄臭豆腐與蚵仔麵線老派,下午期待的點心總是麥當勞。以往瀰漫在空氣中的台式風味,生鮮伴隨著豆漿味的早安發財車,午後臭豆腐發酵伴隨油耗味的黏膩感,這些風味一點一滴的消逝在生活當中,甚至我毫無察覺,消逝得無聲無息,而再次憶起時,居然是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陌生城市。

回民雄幾年後,近鄉情怯依舊沒有被解答,這問題卻也被擱置了;因為生活所必須面臨而來的,是務實的難題,工作的煩悶、環境的不適應、家人的衝突,所有的煩悶與不悅都集中在一屋子裡;此時,找尋一個可以喘息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從民雄最邊陲的村莊,逃到民雄市區,則是一種最方便快速的喘息選項。

看著餐飲業者切菜、煮湯,忙碌,是一種療癒的場景;自從在越南街頭小吃感受到「飲食生命力」之後,看著餐飲業者忙進忙出,多了一層不同的意義。剛回到民雄,對一切還陌生的時期,每每遇到煩悶時,總習慣性的到鐵板燒店吃上一頓,除了口味上不會失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現場可以零距離看到鐵板燒師傅料理每一道菜;除了炒菜動作俐落之外,鐵板上滋滋作響的聲音,以及溫度與食材產生梅納反應後,產生的香氣,鐵板燒師傅的熱炒秀,色、香、味俱全,餐點還沒上桌,心情就已經被療癒一半了。

回鄉後也開始重拾對民雄市區的熟悉感,對在地美食的探索,開始從美食戰區「保生街」往小巷子鑽,尤其民雄市場,更是讓我打開民雄美食地圖的新頁。

民雄菜市場的「錦源飲食攤」是每當有外地朋友,指定要民雄最在地的小吃時,錦源就是首要選擇;除了開在市場內,可以一邊用餐一邊看著在地民雄人在市場內買賣的實境體驗之外,Google Map上沒有紀錄,更是可以讓外地朋友覺得在地「巷子內」誠意滿滿。此外,點餐時總有驚喜,每每外地朋友抬頭思索招牌上的菜單時,我就會阻止他們,並說:「在地人不是這樣點餐的」開始問老闆冰箱內有什麼菜,適合用什麼調理方式;不僅是外地朋友對這樣點餐互動方式感到驚喜,就連在地人也都期待,那些沒有在菜單上的新菜色。

對於錦源,還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承前段所述,家庭的飲食習慣鮮少外食,即便外食對於飲食環境的整潔也是相當注重;而錦源餐飲,是我印象中,父親少數幾次走進一間非餐廳的空間用餐。

那次走進錦源,也是第一次走進民雄菜市場;生長在傳統家庭,不曾見過父親買菜,那天從踏進民雄菜市場的第一步,就充滿著困惑,走到錦源攤販前,父親拉椅子坐下,還是不禁質疑:「是認真要吃這間嗎?」短短20分鐘的用餐時間,整個讓多年來的家庭生活經驗有新的認識。後來多次回訪錦源,從看菜單的菜鳥顧客,到後來懂問老闆冰箱內的壓箱寶,無論是海鮮或是熱炒,有沒有在菜單上,老闆都用心處理每一道菜,不但新鮮沒有腥味,風味輪廓都相當清晰。

現在回想起第一次走進錦源,都不禁讚嘆,原來老爸懂吃啊!

緊鄰錦源攤位的「澤雄麵攤」每每到用餐時間,人潮也是絡繹不絕;但澤雄的一碗麵卻讓我撲空了好幾次,要不就太晚用餐,老闆已經收攤,不然就是剛好遇到公休日,前前後後也撲空了三、四次,當時也就被動的想說,反正就在民雄,改天再來吃就好,一拖就過了好幾個月,都沒能真正吃上一碗麵。

直到Podcast節目《我的民雄朋友們》採訪了澤雄麵攤的老闆,渾厚的嗓音,面對麥克風可能有些不慣,語氣顯得有些害羞;但對我而言,卻有一種親切感,雖然內向,但那種緩慢躊躇且客氣的語氣,是我經常在男性長輩們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時,會表現出的風格,貫穿語氣、神韻與聲調,是一種必須在民雄長期生活才有辦法偵測到專屬民雄男人的「客氣」。

即便澤雄老闆說話客氣,但當談起菜市場時,卻感受到老闆對市場的滿滿熱情;從小時候跟隨著父母在市場長大,到離開市場求學工作,最後再度回來市場接下麵攤的工作,見證了民雄菜市場的興衰,也有各個時期攤友們的萍水相逢,儘管有許多不捨,澤雄一家人仍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在市場內煮麵。

聽完Podcast節目後,更加深對澤雄麵攤滋味的好奇,連續好幾次與朋友的午餐小聚,都選在澤雄。最喜歡點上一盤炒麵,每一盤都是現點現做,從生料放入鍋中快炒,麵條與醬汁依附得恰到好處,每一口都能嘗到食材與調味料搭配鹹香與鮮甜,麵條的口感咬勁更是無可挑剔,幾十年的炒麵功力,保留了蔬菜的爽脆感與肉絲的香嫩。

炒麵再搭配上一碗苦瓜丸湯,更是滿足,苦瓜丸的尺寸,光是用看的感受到澤雄的用料十足,苦瓜燉煮的軟爛,內餡的肉漿Q彈鮮甜,湯頭清淡但帶有較重的胡椒味,對外地朋友而言或許有些不習慣,但民雄在地人對於「少鹽、重胡椒」的調味方式,再習慣不過了。

綜合兩間位於民雄市場內的熟食餐點,都相當好吃,口味乾淨沒有雜味,食材料理後風味輪廓清晰,就算是在市場內內用,都常常忘記自己正在市場內;沒有混雜的油膩感,也沒有令人難受的吵雜,更重要的是食物水準優秀,即便帶外地好友來用餐,也不失面子的好選擇。

最令我著迷的,是市場內每一個人的互動,直率坦承的親切感;互相問候熟客近日的生活狀態,甚至老闆自己就開了瓶啤酒,拉椅子坐下跟客人聊了起來;食材不夠用時,趕快跟鄰近攤販調一下材料,一切的互動是如此平凡,如此理所當然,也如此難能可貴。

現在,比起坐在鐵板燒吧台前,看師傅個人獨秀,更愛到市場內點上一碗麵、一碗魚湯,靜靜地觀察市場內的熱絡人情,或是加入隔壁桌熱烈討論的話題,如此樸實平凡,正式專屬在地「少鹽、多胡椒、重人情」的民雄風味。

飲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到的議題;從過去專注於食安,害怕外食,走過放縱囫圇吞棗的暴飲暴食,更進階開始探索風味的細節;當從風味開始溯源,烹調、料理、食材,才意外的發現,飲食的一切跟人文緊緊扣合在一起,飲食的根本即是「人情」。

而當下次認識新朋友,再度提問:「你從哪裡來?」時,我或許會說:「行!我𤆬你來民雄市仔呷飯!」


作者簡介

張欽智,住在西昌村,民雄鄉最靠近新港的村莊,現職為咖啡烘焙師,業餘時間跟好友主持Podcast節目《雞絲放送》,聊聊嘉義生活的大小事。

複審老師評語

  • 張耀仁老師:
    1、作者筆法儘管平實,但非常具體而深刻的寫出了自身的民雄/新港/嘉義認同,也讓人看見民雄的在地生命力。
    2、作者從飲食寫起,並對照自己的越南經驗,將民雄「少鹽、多胡椒、重人情」等飲食特質,透過錦源、澤雄等小吃店,從中展現隸屬於民雄在地的風采,尤為重要的是,作者並不因為回應徵文主題,刻意強加意義於描述,反而平實呈現告個中的民雄特質,令人看完忍不住想驅車前往當地加以體驗。
    3、本文較為薄弱的是文筆,部分字句較為口語,而最後一段與開場的反思聯結較單薄,但瑕不掩瑜,本文仍具體而微呈現了民雄的在地面貌。

  • 黃健富老師:
    本文於「在地」的主題中,思考自身與故鄉的關係:什麼是認同呢?愛與不愛有何差距?在控制得宜、節奏穩當的語言,以及展露回鄉情事的抉擇間,寫作者較能超越輕簡的表態;又以地方知識的觀察,給出了持有自身、並對地方投與情意的表述:落定於食物之味,而也未嘗不是一場,廓出個人思考空間的「發現」途旅。以其「實感」勝出,而讓人有著持續照見新作的期許。
  • 楊玉君老師:
    本文以飲食作為在地認同的出發點,跨越時空的省思,將與民雄之間從若即若離的疏遠定錨到飲食的口味牽繫,同時側寫傳統台灣男性的神韻及氣口,化飲食之口味為人際之情味,又以調味之偏好點出民雄的特點,行文雖平淡而情致悠遠。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