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箍桶師

發布日期 : 2022-03-30

何逢徽/撰

  腳桶(洗衣用)、面桶、尿桶、屎桶、水桶、腰桶(婦女生理期使用)、水缸桶、摔桶(脫穀盛接用)、風呂桶(泡澡用)……,這麼多的木桶,如果不稍作說明,五十歲以下的鄉親要全懂,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民雄近代的箍桶師傅,我認識的就只有「柱師」,不過聽完「柱師」的民雄近百年箍桶史,讓我再憶起洪磅兮、阿棉兮,至於箍桶藤仔、桶石仔兩位老師傅,我就不曾有謀面的福分。

  四十年以前,木桶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用具。尤其是農家所用的桶就更多了。

  製桶的主要材料是於ベニヒ(台灣紅檜),它較耐用且有泡水不腐爛的特性。ヒノキ(扁柏)不耐浸、性剛硬。所以台灣紅檜是公認的製桶首選木料。

  光復前,民雄的箍桶店所使用的木料,都購自嘉義製材所。未製材的木料可做桶檣板,製材過的面板可做桶底。選木料是一門經驗累積的學問,如果不是全然直線(紋理整齊)的木料,買回來無法剖成桶板,因此,師傅都要親自到現場選料。

  製桶的過程,先用孤度合宜的彎刀,按需要的量剖成桶板,紋理、尺寸、厚度都絲毫不能有差錯,否則就折損一塊好木料。雛形桶板剖好之後,接著作粗略的削修,之後架好曬乾。接著要抓準中心點,測準每片桶板左右兩側銜接面的角度,整刷到銜接時密不可分的地步。單片桶板完成之後,接著就是高難度的「箍桶」。步驟之一先用刺竹削成薄片,編成略粗且大小不一的一對桶箍,先後在外圍圈住,同時將相互銜接的桶板,外張內束牽繫成桶身。之後分上下兩面避開「桶箍」刨削外皮,此時桶身不十分固定,刨削的力道不易拿捏。外面刨滑後,圈上二至三個桶箍,再刨滑裡面,直到平順圓淨為止。最後植入鋸圓刨削過的桶底。細心的師傅,再用石灰摻上土豆油和勻後,使力填塞在內部的細縫上,到此一個木桶遂告完成。較大型的木桶的板面銜接,可插入竹釘,甚至用糯米糊固定,以方便作業。至於木桶的桶箍有刺竹箍仔、鉛線、鐵線、鐵板等,日式飯斗常用美觀有價值感的銅環。

  當年的嫁妝常見的木桶是:手提水桶、腰桶、屎桶、腳桶。桶板都漆上代表吉利的紅色,也有上半部漆紅,下半部漆黑的不同設計。

  阿柱師年輕時拜嘉義的鹿港師馬成師父學藝,三年「出師」練就一手俐落的做桶工夫。不巧,出師時剛好遇上中日戰爭,應徵入伍。光復後,師父鼓勵他回鄉開業,當時避開戰禍「疏開」的鄉民都回原崗位,各行各業百廢待舉,「箍桶」的生意應接不暇。有時為了趕工,廢寢忘食,一晝夜趕好四、五個桶是常有的事。 

  柱師說:竹山林圯埔、嘉義阿里山,有十幾組的箍桶師在原始森林裡過著「逐木而居」的生活。他們利用林場砍伐紅檜,等完整上好的巨大原木取走後,箍桶師傅就進駐營生,木料用罄了,就移往下一個「跡地」。每到一處新跡地,先要搭好工寮,再收集附近可用的木料,鋸、剖、焙各司其事。有的是從頭到尾做好成品,有的只做半成品,如水桶只做一只粗胚水桶,裡面擠進五個底板和五組捆好的桶板,賣給平地桶店。通常他們都有一個盤商,專門從事訂貨、銷售、供料、提供資訊的業務。

  這一群不畏辛勞,不怕寒霜,不懼孤獨的人們,阿里山人叫他們「桶寮仔」,這種稱謂並無絲毫輕蔑之意,他們日日與紅檜為伍,他們學歷不高,他們內心深深體悟「箍桶愛箍會依」的道理。阿里山商店區還稱他們是「好家庭」哩!

  五十年代起,輕巧廉價的輕銀仔(鋁合金),和鮮艷耐摔的塑膠桶,取代了笨重高貴的木桶之後,阿柱師在五十三年就結束做桶的行業,轉換了跑道。 台灣隨著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這踦桶煞較箍都箍袂依」。政治人物為了政治立場或黨派權益,秀出許多不良的示範。政治立場鮮明的傳播媒體,也加入推波助瀾,把台灣這踦桶的桶板,打得碎裂難圓,這是台灣人的悲哀。台灣人何不學學箍桶師,削修自己的銜接面,箍一踦完好的台灣桶。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