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牛稠山個龍目井

發布日期 : 2021-04-12

賴義雄/撰

  民雄鄉山中村,早期是本鄉人口最多的村莊,舊名叫牛稠山,位於本鄉西南部,與新港鄉的三間村為鄰。早昔本村的東、北、西三面環山,相思林木蒼翠,南面有牛稠溪(朴子溪上游段)流經,依山面水,風水極佳。

   據傳說:牛稠山山脊有龍脈通過,龍頭朝東、龍尾向西延伸,環繞本村。莊的東邊,有兩股清泉,日夜不停地冒出甘甜的泉水;因此,莊民就在此地鑿了兩口水井,宛如兩顆龍的眼睛一樣明亮,因此,大家都稱它為「龍目井」。此井不深,但它所流出的泉水,源源不斷,足夠全莊村民之所需,無論是飲用水、洗濯用水,乃至於洗澡用水,都是由龍目井水來供應,它是全莊村民所依賴的水源,不過當時村民都要用大水桶去挑,非常辛苦。

   在日據時代,嘉南平原是台灣甘蔗的主要產區,它是製糖的主要原料,平原上糖廠林立,而其所產的蔗糖,就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貨。日本人為了運輸方便起見,由虎尾經北港到嘉義,修築了一條專門運輸原料甘蔗的小火車(五分仔車)鐵路,並有支線北通大林,南通南靖,西通蒜頭、朴子,並和其他線路聯貫。這條鐵路當初設計是由北港經新港、牛稠山莊到嘉義,號稱北港線;但由於莊民激烈的反對(因恐鐵路切斷龍脈)而改由西邊的三間厝通過。這條小火車鐵路不但提供運輸甘蔗之用,後來也兼營客運,輸送旅客。在當時居住在鐵路沿線的居民(包括北港、?頭厝、新港、蔡公厝、三間厝、牛稠山、北社尾等),都要利用這條北港線進出嘉義;到嘉義讀書的學生,也都要乘坐此線小火車通學,沿線的牛斗山站離本村還有兩公里的路程,沿途都是泥土路,一到下雨,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這是當初莊民因反對而造成的結果,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憾事。

   高速公路建設之初,其路基所需土石,取用不易,就地取材是最方便的辦法,故把牛稠山東、北兩面的山丘,取土填路,夷為平地,只留西面的山丘,保留為墓地,這就是現在的民雄鄉第十三公墓用地。現在很多人到山中村,已不見山丘,只見一片平坦的旱地,就是不知道其變遷的原由。山丘既被夷平,山泉自然消失,早年供應全莊的兩口「龍目井」,早就乾涸,因此早就被廢掉,古蹟難尋,不勝唏噓!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