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音響社

發布日期 : 2021-04-20

何逢徽/撰

  民國五十年代,民雄街仔的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出現在中樂路尾的「音響社」時,路過的行人都好奇地駐足觀賞,當時台灣唯一的電視台(台視)才剛開播不久,因為沒有轉播站,所以接收的影像欠佳。但是在默片和伊士曼彩色電視並存年代裡,這種免費的「小電影」,卻引來不少「摳門兒」的小觀眾。當年節目的內容以「講古」型態出現的居多。晚間的美國電視影集「勇士們」是當時青少年的最愛。夜間補習才剛下課,莘莘學子就迫不及待地湧向「音響社」,睡意全消,戲裡戲外融而為一,抓狂的家長,暴跳如雷地趕來捉人,兩代衝突就這樣天天上演著。

  「音響社」是張寬郎先生開設的音響老店,和稍後的中央、清益是同屬一個世代。張先生五十年前念高工時,就迷上了收音機和電唱機。上組裝實習課時,同學都視為畏途,惟有他樂此不疲,甚至自掏腰包,試作理想的組裝。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聽到自己組合的收音機,開腔說出第一句話時,我高興得又叫又跳,久久不能自己。授課的老師也表示,他覺得上課好像只教我一個人!」

  畢業後,同學最熱門的就業選擇是電力公司,張先生卻固執地遵循自己的「趣味導向」,開起音響社來。當時的顧客大都買不起有品牌的現貨,他只好購買進口或台製零件,照客人的需求組裝,真空管要五球、六球悉聽尊便。幾年後,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不久IC也悄然問世了,張先生在不斷的研究,摸索中穩定了自己的事業。

  六零年代,一般人的經濟能力提升了,各種台製或進口的音響製品紛紛出籠:東芝、三水、富士、大同、將軍、國際、聲寶、歌林、三洋、新力、愛華、菲力浦,多得無法贅列。生意的形態也由組裝改為現貨供應。張先生說:「組裝生意量少利潤高;現貨買賣量多利潤薄,所以一路走來,並沒有大起大落。發射、放大、整流功能的真空管,也被電晶體、IC所取代,但是挑剔的音響玩家,至今還是偏愛高伏特的真空管組裝音響,理由是它的穩定性高、零誤差、音質軟又飽滿。四十幾年來,市場主力商品也由收音機、電唱機、電視、手提錄音機、隨身聽、錄放影機輪番演出。」 

  老一輩的顧客音響製品故障了就送修;年輕一代故障就想到換新,尋求新機種,觀念上確有一段落差。  張先生是性情中人,工作強調「趣味原則」,就業選音響。開電氣行,不賣利潤厚,故障少的大型家電,而只賣音響。現在音響生意由兒子繼承,他喜歡寵物,於是順勢轉換了輕鬆一點的跑道──賣寵物飼料。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