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碾米廠

發布日期 : 2021-04-20

何逢徽/撰

      過去台灣鄉下百姓心目中,經營碾米廠是穩賺不賠的行業。業者往往被列為「有錢人」的階級。光復後政府取消獨佔的指定米廠,於是形成碾米業的「戰國時代」。四、五十年代,民雄街上有十幾家碾米廠,除了日據時期的三泰、源美、日興、勝豐四家外,農會、民裕、泰峰隆、金振豐、高永昌、德豐、瑞成、再昇、瑞昌、義發、瑞川等也先後加入營運。各村落也不甘落後,紛紛設廠,單是菁埔一村就有三家,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 

  老蔣時代,政府以備戰儲糧,平抑米價為由,讓糧食局操控全台的米糧和米價。也透過農會或特約米商,以稻穀繳納田賦、肥料換榖、豆餅換榖、隨賦收購等方式,吸收全台米糧。等米價高漲時,即微幅降價拋售,賺取豐厚的利潤,並且嚴禁米商屯積。所以當時的糧食局長李連春,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五穀王」。

   碾米廠本非高層次的機械設備,主要機件有:碾米機、白米機,附加有皮帶牽動的篩選、分離配備。整個流程的輸送管道,都賴「豐原師」的巧手,將檜木厚板拼裝組合而成。

   碾米流程,首先將稻穀輸入選石機,去除石礫或稻草雜屑,然後篩下砂粒,再送至篩稗仔機,分離稗粒,接著把純淨穀粒輸進脫穀機碾成糙米,粗糠過篩分離糠仔後靠風力搧出,糙米再經白米機,去掉米糠後得到食用的白米。整個過程都有工人隨時監控。

  當年碾米廠的營運項目,主要是代客加工,將客戶送來的稻穀碾米加工後,客人取回白米和米糠,粗糠和糠仔抵作工資。也有農夫和地主的寄穀服務,存戶可以不定時,按比例用穀換米或結價取現。另有類似銀行的現金借貸,等收冬加利還穀。其他也有自營稻穀、糙米、白米的買賣,有時也透過仲介大量進出。不過,多數經營者都懂得嚴守「一千賒毋達八百現;八百現毋達六百便。」的經營哲學,慎選信用佳的仲介或商家。至於兼辦委託倉庫的米廠,過去有代征、換榖的業務手續收入。現在改為公定價格稻穀收購,因為庫存稻穀數量驚人,所以步流差額、稻穀增重,出售副產的多重收益亦相當可觀。

  時代變遷把台灣帶入工商社會,工人難找是碾米廠關門的主因。試想:每天在吵雜、幽暗、塵埃瀰漫的高污染環境中,一晡工作下來,人都變成尚能走動的剛出土兵俑;尖峰期一天得背負二、三萬斤的袋裝稻穀和米糧,這不是一般工人所能勝任的。再者,各庄頭都有碾米廠,在激烈競爭下,客源、利潤相對縮減,經營倍加艱辛。另外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位於住宅區的廠家,難免會有臨近居民的抗爭壓力。現在民雄鄉的四家委託倉庫都選在郊區,用改良的設備,採用一貫作業,總算找到改弦易轍的發展空間。

  西螺大橋通車以前,米廠碾成的糙米,都用火車大量北運,這些「台米」經北部米商自行碾成白米後出售。當年民雄車站的倉庫,常有堆積如山的米。四、五十年後的今天,倉庫長年閒置關閉,運送站也歇業多年,多數碾米廠已功成身退,僅供追憶!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