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逐藝・竹憶

發布日期 : 2022-01-03

逐藝・竹憶——針對民雄竹藝的發展,進行了調查、訪談,並置身田野場域中進行觀察與實作,將竹藝師傅的技藝與故事,轉換為不同形式的內容,包含紀錄片、竹凳組裝圖(操作手冊)、報導文學等等。


逐藝

壹、工具&工法

整理:林士弘

1.鋸子:用來鋸切竹稈,長 26寸高 2寸,鋼製鋸片鋸齒極細,1吋長有24個鋸齒,木製圓柄握把,鋸切時以左手姆指當引導將鋸片垂直放在竹稈上前後來回鋸切。

2.柴刀:刀刃分為單斜面與雙斜面兩種,雙斜面刀可用來劈竹篾,單斜面刀可

削竹管、修尖壓條或敲打竹釘,長約 9.7寸、寬約2寸。

3.尖刀:用以整修鑿孔、包管圓口或修薄竹肉,7寸長,尾端極尖。

4.挖鑿刀:用來挖薄竹肉以利包管彎曲的鋼製刀具,長 7.5寸、刀寬 0.5寸。

5.鑿刀:鑿孔時使用,常用的有 5支,刀口呈弧型,刀長約 5寸,刀刃寬各為0.3寸、0.5寸、0.7寸、0.8寸、1寸。以慣用右手為例,操作時左手握持鑿刀約30度斜角,右手則握木槌敲打鑿刀,使其受力而將竹管鑿開。

6. 鐵鎚:為木工必備之工具,竹工也常用之。

7.電動砂磨機:砂磨機可用來砂磨刺竹的表面,或作為椅子最後的修整,讓刺竹小矮凳光滑好坐。

8.麻繩:用來束緊竹管矯正造型,以利打竹釘定位之用。

9.瓦斯噴火器:噴口呈圓形長9寸連接瓦斯桶,用來加熱竹材,使竹材軟化,以利彎曲造型。

10.竹尺:以竹材製成的丈量工具,長3尺、寬1寸、厚0.15寸。尺寸單位為台尺。

11.手電鑽:主要用來鑽洞作為打竹釘時引導之用。

12.工作臺:以硬質木材製成,所有竹管加工之鋸切、敲打、開鑿等動作,皆在其上完成。長 3.5尺、寬 7寸、高 5.5寸。挖一圓溝槽,嵌入一根長約4或5寸之竹管,上頭削切部份,作為竹管鋸切時的支撐點。

13.小矮凳:搭配工作台的座椅。由約一寸直徑桂竹製成,一般尺寸為長1尺、寬8寸、高3寸。會依使用者的身高來微調座椅的高低。

14.木槌:敲打鑿刀或竹管之硬質木製工具,長 8.5寸、寬 2.2寸、厚 1.5寸。

15.彎仔台:用來矯正彎曲的竹幹,一組二件,由木頭與金屬片組成長3.5尺×寬 3吋×高1.5尺。

16.弧形鉋刀:鉋切倒角用,刀口呈圓弧型,把手以0.9寸直徑桂竹管製成。以慣用右手為例,操作時右手握住手把,左手輕握竹管並順著刀口方向旋轉,則可去掉銳利的邊角。

17.鋼刷:利用鋼刷處理竹絲,使竹椅面光滑平整。

製作竹器所需的工具

貳、竹凳組裝製作圖

繪製:陳子辰

參、工作日誌

製作人:古耘碩、林士弘

第一次聽到民雄有竹器傢具,覺得很特別,因為父親是從事木工裝潢相關事業的,所以自己家中有些許手工木製傢具,但與師傅不同的是師傅都是以傳統工法為主的方式製作,於是我想要了解為何師傅會這樣堅持這樣的傳統技藝並且自己親自體驗手工竹椅的過程,而寫出了這份工作日誌。

工作日誌

肆、竹藝相關的台語記音

整理:陳子辰

範例:
台語文(台羅拼音):中文。解釋。

一、器具類

a.鋸仔(kì-á/kù-á):鋸子。

b.柴刀(tshâ-to):柴刀。用來砍柴、劈柴用的砍刀、劈刀。多為鑄鐵。

c.破竹仔刀(phuà-tik-á-to);篾刀 (bi̍h-to):剖竹子刀。較輕的柴刀,剖竹片專用。(註1)

d.管仔刀(kóng-á-to):尖刀。用以整修鑿孔、包管圓口或修薄竹肉,訂製的,一般通路買不到。

e.黜仔(thuh-á):挖鑿刀。用來挖薄竹肉以利包管彎曲的鋼製刀具。

f.鑿仔(tsha̍k-á):鑿刀。鑿孔時使用。

g.摃槌仔(kòng-thuî-á):錘子,敲擊用的工具。錘頭按照需求有鐵、木材、橡膠等材質。

h.鐵鎚(thih-thuî):鐵鎚。鐵製的錘子。

i.サンダ(Sén-tá):砂輪機。(註2)

j.鐵刷(thih-tshíng):鋼刷。刷毛由鋼絲構成,用來去除表面竹絲。

k.麻索 (muâ-soh):麻繩。麻類植物纖維撮製成的繩索。

l.火雞(hué-ke):噴火槍。接瓦斯罐,用來烘烤、加熱竹材。

m.戮鑽(lak-tsǹg):電鑽。鑽洞用的電動工具。

o.椅頭仔(í-thâu-á):小矮凳。凳子。

p.彎仔台(uan-a-tâi):彎仔臺。用來矯正彎曲的竹幹,一組二件,由木頭與金屬片組成。

q.鉋/剾刀(khau-to);鉋/剾仔(khau-á):弧形刨刀。鉋切倒角用,刀口呈圓弧型。

二、各種竹器名稱

a.竹椅(tik-í):竹椅。

b.椅轎 (í-kiō):椅轎/母子椅。一種娃娃椅與凳子的結合體。

c.交椅(kau-í);太師椅(thài-su-í):太師椅。

三、竹器部件

a.篾(bi̍h):薄的竹片,可用於編織。

b.篾仔(bi̍h-á):泛指一般竹片。

c.篾皮(bi̍h-phuê);篾青(bi̍h-tshenn):竹片上面竹皮的部位。

d.篾瓤(bi̍h-nn̂g):竹片上面竹肉的部位。

e.壓仔(ap-á):用來撐起椅面的骨架。

f.子仔(jí-á/tsí-á):垂直連接椅子腳的橫條。

g.竹釘(tik-ting):竹釘。竹製的釘子,用來固定竹器的接合處。

h.鳥仔目(tsiáu-á-ba̍k):鳥眼。用來穿入竹片的孔洞。

i.椅仔跤(í-á-kha):椅子腳。

j.椅仔道(í-á-tō):竹凳子上被鼻子包起來,較為粗短的兩條竹子。

k.椅仔面 (í-á-bīn):椅面。

l.椅仔底 (í-á-té):椅面的背面。

m.椅坐仔(í-tsē-á):椅轎上面給小孩做的地方。

n.跤踏仔(kha-ta̍h-á):腳踏。放腳的地方。

o.鼻仔(phīnn-á):竹椅上挖薄後加熱彎曲將其他竹子包覆的部位。

四、製作工法
a.黜鼻仔(thuh-phīnn-á):將竹子待彎折處挖薄的動作。

b.拗(áu):折。將物品折彎,將竹子折彎時會有的動作。

五、竹子

a竹筍 (tik-sún):竹筍。竹子的新芽,可以吃。

b.竹目(tik-ba̍k):竹節。

c.竹皮(tik-phuê);竹青(tik-tshenn):竹皮。竹子表皮。

d.竹肉(tik-bah):竹肉。竹子裡面白色的部分。

e.竹瓤(tik-nn̂g):竹瓤。介於竹皮與竹肉之間的部位。

f.竹仔enn(tik-á-enn):未洗過的竹子上黑色的污垢。

g.竹仔菇(tik-á-koo):未洗過竹子的竹節周圍白色的黴菌。

h.龜蠅(ku-sîn):蚜蟲。

i.蜂仔(phang-á):竹蜂。竹的蛀蟲,會在竹上面咬洞產卵。幼蟲可以吃,俗名稱為肉筍(bah-sún)。

六、其他

a.青瞑仙(tshenn-mê-sian):柳相士。

七、參考資料(台語發音、台羅拼音等)

a.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b.林能坤師傅

c.製作竹器所使用之工具

d.註1:https://youtu.be/fkaI42Hoc8k

e.註2:https://udn.com/news/story/7269/1432878

竹憶

壹、Google Earth-民雄竹藝發展地圖 

製作:柯妮君

貳、紀錄片

拍攝剪輯:李彥霆

參、報導文學

作者:姜以柔

從古至今,只有對社會、對學術有極大貢獻的人,抑或我們口中的「偉人」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一抹痕跡、一頁標記。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他們為傳統技藝努力,為自己的文化傳承,能被我們稱為「國寶」?寶貝的,是這項技藝,卻不是個人本身。希望技藝能夠轉化成對於個人的記憶,讓技藝有溫度,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名詞。

他是林能坤師傅,第一次見面時,驕傲的表示自己今年已七十三歲,經營竹藝的事業二十一年,是民雄碩果僅存的竹藝店,甚至被許多人封上國寶的稱號。雖然兒時便已經滿身手藝,卻苦無施展之處,在各個城鎮裡兜兜轉轉許多年,最後回到家鄉,重拾過往記憶,打造竹香瀰漫的生活環境。每每問起打算製竹到幾歲,他總說「當然是做到不能做為止。」

誕生──拜師學藝

「阿坤!」村民都這麼喚他。一大清早,空氣還濕濕冷冷的,位於鎮北村開山廟旁,就能看見林能坤師傅工作的身影,二十年來如一日,五點起床、十點睡覺,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不過在過上安穩生活之前,也歷經了一番風霜。從外表便能看出阿坤師歷經的許多磨難。他穿著軍中的迷彩短袖、一件寬鬆工作褲,膚色很深,眼鏡特別低,手上、脖子上及臉上都有一些或黑或白的斑點,有微微隆起的肚子,手心白白的,乍看之下,似乎全是繭。我們隨著阿坤師「咚咚咚」的鑿洞聲,緩緩走進他為人熟知的技藝背後那真實的人生。

阿坤出生於民國三、四零年代,戰後的經濟情況本就不佳,位於南部的嘉義民雄小小村落更是雪上加霜。阿坤的父親早早便離世,剩下母親一人帶著他改嫁,與繼父相處的不適應,對於年幼的阿坤而言,只要能離開家,便是最好的所在了。

十三歲那年,阿坤離開了核心家庭,搬到舅舅家住。當時上初中是需要通過測驗的,因為無心向學,便接受家人的建議,向舅舅學藝。回憶往事,阿坤時常說「很苦啦!當時很苦啦」。舅舅家的經濟不算好,雖吃得起米飯,但那個年代,白米是十分珍貴的食材;寄人籬下的生活,除了過節有白米可食,阿坤平時的主食就只有番薯籤加水。每次看到他人吃飯,心中就湧現許多欣羨之情。有一次,舅媽坐月子,吃麻油雞補身體,孩子看見這樣高級的料理,怎能不心動?但那並不屬於自己。國中生年紀最是古靈精怪,便趁四下無人時偷偷吃了幾口。當時阿坤被自己的阿嬤發現,阿嬤警告他「被發現你就完蛋了!」但眼中只有麻油雞的孩子怎麼會在意這些?只是回覆「我才不管哩!」說到這段回憶,周圍鄰居忍不住回道「現在煮麻油雞我們也都不吃了吧。」阿坤頓時感慨起來,說「是啊,現在太油太鹹都無法入口了。」

學藝目的總是技藝本身,或許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思維。過去,學的不是技藝,是一套準則抑或學習的方式。入門有一定的規範,剛學的前半年,是沒有機會操作任何技術性動作的。日復一日的整理環境、洗竹子、磨刀,甚至是將竹廢料搬回舅舅家作為燒材的原料。透過每天的觀摩,上手速度也比較快,能更精確的掌握到技藝的要領。現在阿坤收學徒,不需要再住在阿坤家,也不另外收學費,竹子的費用阿坤一力承擔,甚至時常提供餐點,都是阿坤的妻子親自煮的家常美食,食材是家裡種植的蔬菜及早晨前往市場購買的鮮魚或豬肉。更無須從洗竹、磨刀做起,最近阿坤新收的學徒,是從鋸竹作為開始,慢慢接著製作椅子,阿坤從旁協助。沒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只要有人來,阿坤就願意教。這樣一來確實減輕了學員的負擔,但也在阿坤眼中看見今非昔比偶爾落寞的眼神與口氣。

竹山地區似乎也有師傅在收徒弟,只是一周要一千元,一天學兩個小時,這樣的學習效率太低,阿坤時常提起,不僅認為這樣有失為人師傅的本質,也無法真正傳授技能,對師傅而言,與金錢相較,傳承是更為重要的事。

成長第一課──離開

十六歲的年紀,我們國中剛畢業,然而此時此刻的阿坤已經出師了。普遍認為「出師」便擁有了謀生能力,但一個窮困人家的孩子,在小小民雄鄉,在竹藝市場已經達到飽和的情況下,該如何生存下去呢?加上當年的出師大約就像是母雞要逼迫小雞獨立,一個勁的把孩子往外趕,阿坤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隻身前往台北。

民國五O年代,去一趟台北要八十塊錢,那時候的五毛錢可以吃一碗粥,當學徒又沒有薪水,離開時,舅舅只送了一套工具,當作出師禮,這套工具阿坤寶貝至今,捨不得也不願意變賣,只在偶爾被問起時,興奮的將它們取出,謹慎的回憶過往。看著鐵鏽斑駁的器具,阿坤小心翼翼地撫摸,「你不要看它這樣,這都還可以用餒!」

我們從小聽到大的話「方法是自己想出來的」,阿坤用一生來傳達這樣的理念。因借住在舅舅家許久,對於這個家庭的生活習慣瞭若指掌,十分清楚家中金錢擺放的位置,深思熟慮又不得其他方式後,阿坤決定賭一把──偷錢。阿坤回憶道,當時錢放在衣櫃的最高處,下方擺放了尿桶,尚未發育完全的阿坤完全看不到櫃子的頂端,只得墊腳伸手胡亂地摸,忽然,「撲通」一聲,整大疊的紙鈔嘩啦啦掉進了尿桶。雖阿坤雲淡風輕的笑談過往,卻也不禁一直提到當時的緊張神態,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青澀懵懂的年紀。

「趕緊的!趕緊的!」阿坤說道。他飛快地撿起紙鈔,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抽出了三五張鈔票,並趕緊放回原處。然而離開家鄉,不是有錢就足夠的,還需要一些衣物。由於偷錢怕被發現[M帳1] ,因此不敢過於張揚,只得在離家時,身上穿了四五件衣裳,兩三條褲子。就這樣,搖搖擺擺地到城裡搭車去了,說到這裡,阿坤放下手邊工作,將雙手晃呀晃,重現當時離家的模樣。

青春第二課──與世界的碰撞

台北是當年、或許也是現在,台灣最繁榮的都市,但這裡的人口組成卻有很大一塊屬於阿坤這樣的「下港囡仔」。年輕人想到台北念書,壯年人想到台北工作,就連萬華區裡許多的街友也是懷抱著台北夢來到這裡的。阿坤提到,當時的台北工作機會雖多,但都不屬於自己,許多青年最好的出路便是「撿破爛」,往事不堪回首,因為當年撿破爛的許多人都逐漸富有了起來。阿坤開玩笑的說:「早知道如此,我當初也去撿破爛」。

也許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堅持,阿坤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台北橋下,一份製作竹椅子的工作,理應快速上手,然而在準備經濟起飛,凡事講求效率的年代,阿坤對於精緻的要求,大家都不屑一顧,賺錢才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阿坤做一張椅子也許要兩小時,但他們只需要幾分鐘,產品的品質堪憂,從這家竹椅店出產的椅子,大多使用兩三個月便損毀。製作的速度太快,跟不上腳步的阿坤做了幾個月只好辭職。

接著便在絢爛的台北城裡隨人潮漂流,看命運會把自己推往何方。當時有一種行業叫介紹所,專門幫北上青年尋找工作。阿坤媒合到一間豆腐店,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十分辛苦。但介紹所畢竟是營利的行業,不能說走就走,直到工作幾年後還完錢,覺得不值得繼續在此浪費時間,才得以辭去。爾後找到另一份工作,是在菜市場幫忙扛菜的,賺不多,省吃儉用倒也不成問題,主要是工作輕鬆許多。然而好景不常,老闆過幾年便不賣了,阿坤再度失業。

在繁華裡流連,卻無處可歸,把錢花完時,正好到了當兵的年紀,就回故鄉當兵去了。在軍中,習得了開車的技能,退伍後,便一路從事駕駛相關行業。

新生

退伍後,阿坤留在故鄉尋找機會。然而,幾十年過去,民雄依然沒甚麼變化,阿坤再度北上,再一次把錢用完仍然沒找到工作。當時的阿坤不過二三十歲,正值青壯年就淪落到無家可歸,只能簡單的在台北車站睡了幾天。幸而台灣最美的風景沒有改變,自始至終是人情。一位警察關心起年輕的阿坤為何在台北車站流連,看著阿坤可靠堅定的模樣,決定替他尋一份工作。

當時警察局長正好缺一位司機,阿坤順理成章的承接了第一份專職開車的工作。對當時的人來說,「警察」二字代表的是權威、是壓迫、是危險,一開始不自覺的排斥,但實在找不到其他出路,便姑且一試。殊不知這麼一試,便試出了一位彰化新娘。據阿坤的描述,這位姑娘是某位警察的同鄉,當時兩人十分有眼緣,認識不久便結婚了。後來阿坤也大方分享師母年輕時的照片,雖不是絕世美人,也稱得上清新脫俗了。

婚後,阿坤跟隨妻子回到彰化生活。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阿坤到妻子工作的紡織廠裡幫忙開車送貨。自從有了孩子,阿坤的妻子便辭去工作,專心在家養胎帶小孩。一次問到阿坤的妻子是否有工作時,她只道「我跟你師傅結婚後就沒有工作了啦」,說得輕描淡寫,卻看得出眼裡洋溢的幸福。

一家九口,養家不易。離開了紡織廠,阿坤到火車站附近開起計程車,阿坤回憶起此段經歷頻頻搖頭,載一趟理應賺100元,卻被計程車公司抽走了80元,一天下來只賺一百多塊錢。賺得少,開銷又大,做了一年便覺不是辦法,需要另謀出路。「我的心很大哦!我那時候就跟太太商量,要開一家貨運公司。」

為著這句話,得感謝一些人的幫忙與支持。為著這句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代價。

挑戰第三課──我的心很大哦

向朋友分享了這個念頭,朋友全力相挺,借了阿坤幾百萬的支票,浩浩蕩蕩地買了三台大卡車,雇了三名司機,便開啟了當老闆的生活。回憶總能被雲淡風輕的敘述,然而對於阿坤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艱辛的歲月。雖然錢賺得比較多了,生活環境也比過去好了,但當老闆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也相繼而來。阿坤沒有多提當中辛苦,只告訴我們不做的原因。

由於司機是聘請來的,無法隨時掌控他們的狀況。這又是長途行駛的貨運行,往往要從南開到北,再從北開回來,過程中司機們也時常體力不支。一次,貨物要從彰化送到基隆,司機在高速公路上睡著,一回神,車子已經撞上前方車輛。

「他睏啊!就出車禍了。」這無疑是巨大的傷害,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只是卡車撞得亂七八糟,賠了兩百萬。阿坤與太太討論過後決定放手,將剩下的兩部卡車全數賣出,兩手空空的,帶著幾個孩子回到阿坤的故鄉,民雄。

雖已經回到家鄉,但阿坤的目標並不是竹藝。他到協志中學,應徵上了一份開校車的工作,不算累,薪水也足以支撐起他的生活,孩子也逐漸長成,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也許今天我們也就不會認識清晨便起床製竹的師傅了。

校車開了一兩年,某天早上,發生了一場車禍。「一位七十二歲的老頭,大林糖廠的工人,騎著摩托車就衝出來。」阿坤來不及煞車,便把這位老先生連人帶車的撞進路旁的水溝裡去了。當時下車察看時,沒有看見人,還是被旁人提醒,阿坤才發現老先生已經倒在水溝裡,流很多血。「完蛋了!」阿坤心想,仍假裝淡定的將他送往大林醫院。

醫生替他包紮好右耳後面的傷口後不久,阿坤正仔細打量著那傷口,忽然間白色的紗布瘋狂湧出鮮血,無奈下轉送到了林外科診所,醫師立刻幫他開刀,發現頭部沒有受到損傷,反而是肺部因撞擊而將血液往外推擠造成出血。這傷勢不算太嚴重,二十八天就痊癒了,但是留在阿坤心底的陰影,二十八年也不會過去的。後來每一次看新聞,只要有車禍片段,阿坤都特別專注,也特別有感,時時發出感嘆。甚至和阿坤聊到朋友受傷的事情時,他也立刻聯想到車禍,提醒我們要小心路上的安全。

重生

車禍之後,阿坤辭去這份工作在家休息,思考未來應該做些甚麼。此時的阿坤已經接近退休的年紀了,孩子也紛紛長大離家,剩下的,便是為了自己而生活了。在某次整理家裡時,不經意地發現過去舅舅留給自己的工具,忽然想起自己曾經有這麼一段過往,想起自己擁有一項將近失傳的技能,阿坤的生活忽然有了新的希望與追尋。許久未碰的工具彷彿有股魔力,摸了摸它,過去製作的熟悉記憶與溫度一片片飛進阿坤的心裡,一邊製作一邊摸索,起步時難免有些不順利,但曾經有過的記憶不會消失,只是需要喚醒。

原先我好奇,製作之初都沒想過沒有客人怎麼辦嗎,「那似乎還真的是沒有想過」。阿坤只是順從自己的心,覺得可以做,便開始做了,沒有想過客戶群,也沒有想過會失業,開張更是沒有任何規劃,發現有遺漏時再慢慢補足。在自家門口工作,附近居民經過,都會好奇地停留,慢慢的也開始購買,偶爾也會出現一些中正或嘉義大學的教授跟阿坤購買,逐漸做出了名氣。某些顧客與阿坤一家也培養出深厚的情感。每天,只要阿坤在工作,居民們就會出現,一邊閒話家常,一邊監工,導致當地居民每個都會「說」竹藝。住家對面的涼亭前,放置了一疊塑膠椅。我問了問塑膠椅的來歷,阿坤的妻子說「那是開山廟的啦!」由於阿坤師的工作場地已經成為一個居民聚會的據點,因此向開山廟方借了一疊椅子,以供大家休憩。阿坤一邊製作一邊聊天,與親友相伴,生活也不全然只有竹子。

追求最終章──退休以後

「不會累啊!怎麼會累!可以跟大家聊天、喝燒酒!」

那天下午,剛好聚集的鄉民多,便乘興而起,阿坤起身離開工作檯,走向附近的雜貨店買酒、咖啡及皮蛋,動作駕輕就熟,開雜貨店的冰箱如同開自家冰箱般隨意自在。結完帳回來後與朋友齊坐在涼亭,將咖啡與酒混合,倒入各個紙杯,幾個人歡樂的乾杯敬酒。皮蛋一人一顆,撥開便吃將起來,好不愜意。

這樣的歡樂場景在幾個月前興許是不存在的。三年前,阿坤看上民雄市區變電所旁的位置,當地的路人更多,能見度更高,為求被看見的阿坤選擇到更顯眼的地點,除了讓生意變好外,也有另一層隱藏含義──收徒弟。在這裡,阿坤收了兩三個徒弟,現在有一位已經可以獨力做出竹椅、一位能夠獨力設計作品。只是後來房東見阿坤生意越來越好,想調漲房租,阿坤便毅然決然回到自己家製作。回想那三年時光,阿坤有感而發「在變電所那裏哦,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停下來聊天啊。」沒有說出口的是,午餐獨自一人吃八寶冰的寂寞。

現在,阿坤搬到鎮北村已經二十一年,還會在這個地方待上更長的時間。每天早上六點半開始工作,訂單從不會短缺,一單要交一單又起,手不停下的製竹、從不間歇的訂單,填滿了阿坤的生活。不單純按照客戶需求製作,許多椅子裡包含了阿坤的小巧思,抑或設計出更多既獨特又美觀,更是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或其他家具;除大型家具外,阿坤也利用孟宗竹製作茶壺。逢年過節,村里許多小孩返鄉熱鬧,偶爾阿坤也替他們製作竹製玩具。這些豐富多彩的竹藝世界,除了單憑不斷的想像揣摩外,也利用Pinterest來蒐羅靈感,使自己的創作更加複雜美麗而難以模仿,讓我們看見竹子的各種可能。製竹對阿坤來說不是所謂高大上的理想,只是回歸本心,回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那裏有愛他的妻子,有相互陪伴的居民以及朋友,有時常回家探望的孩子,也有願意繼承的徒弟,那是片會安然接納他所有的竹林。

許多人都說阿坤是不願意退休,但其實,現在正是他嚮往的退休生活。

 


組員與分工
陳子辰:組裝圖、台語記音
姜以柔:報導文學
古耘碩:工作日誌
林士弘:製作竹器所需要工具相關資料整理
郭鑫懋:錄音聽寫稿、田野生命史調查
柯妮君:民雄竹藝發展地圖&年表、拍照、期末呈現PPT製作
李彥霆:拍攝、剪輯、後製、插圖
鄉民助教:王瑞華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