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以鄉民為師,與鄉民座談

發布日期 : 2019-12-19

從開辦講座、到電影包場,很多影片嘉義沒有上映,就透過包場的方式,讓嘉義人也能好好看電影。其實開始做這些事,就會發現其他人也在做,雖然沒有豐厚的資源、看起來弱弱的,但不要弱弱相殘,要弱弱相挺,我們從基礎開始做,大家彼此連結、資源共享,串聯的力量就會很大。

課程:與鄉民並肩坐、隨意聊(民雄學‧學民雄)
講者:民雄鄉民何信輝、李銘柱、王珮儒
時間:2019年10月20日(週日)下午1-3時
地點:豐收村社區活動中心

時序入冬、漸感涼意之際,「民雄學·學民雄」的課程也進入到另一個階段。在前一階段,學生們透過課程中的描述與實際的走踏,逐漸建立對民雄在地的輪廓。然而,這些都只是和民雄的第一次接觸,最重要的「人」似乎還未現身,究竟民雄人都在哪?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在「與鄉民並肩坐、隨意聊」課程,我們邀請青年郵差何信輝、阿美鳳梨店長王珮儒,與豐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銘柱來和我們分享他們眼中的家鄉,以及他們如何踏上這段返鄉的歷程,藉此引發學生對青年返鄉與民雄有更多元的認識。

【何信輝-回到民雄的理由】

師大社會教育系畢業的何信輝,除了是郵差,私底下的他也是一位熱血青年,不斷地關注公共事務、為在地議題發聲。被問到為何在畢業後就想要返「嘉」,他認為原因無他,就是不想離開「舒適圈」,而這個想法其實早在求學階段就已產生。他說:「小時候的課本常有詩人說:什麼時候要落葉歸根啊?訴說離家好遠、回不去的惆悵。我就想:你就回去啊!許多人覺得把書讀好、有所成就一定要在都市發光發熱,但有些東西就是來自鄉村,許多物產、文化、待發掘的在地事物,是需要年輕人出走後回到家鄉,了解那些是珍貴的,轉譯給視之習以為常的長輩。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地在外面學成之後,回到家鄉貢獻所學?所以當大家都一直想往外走,我自己會比較想留在嘉義。」

然而,返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面對外界的眼光,還得面對最現實的問題:「工作」。他說:「有句台語俗諺叫『沒才調的顧爸』,指沒有能力的才留在家裡,吃爸爸媽媽的。從以前到現在都覺得年輕人都是往外、往外,可是當年輕人不斷往外,人力資源就沒有了。你除了要跟原生家庭做溝通,讓他們了解到你現在做的事有意義的,你也得靠你自己生活下去。」起初想要考公務人員的他,幾度失利之後就進到洪雅書房、台灣圖書室工作,開始認識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逐漸和在地產生連結,對嘉義、對民雄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東西都不是我一開始想得到的,都是確定我要留在這裡、我要怎麼留在這裡,那些連結慢慢產生出來。」

他認為如果在大學期間有機會進行田野調查,和人的連結越強,就有可能得到的越多,同時,他也以自身為例,鼓勵同學無論是學習傳統文化、技藝或是語言可以再更多點用心,讓學習不僅停留在繳出一份報告或應付作業的層次,更期盼大家日後有機會能夠回到家鄉,用自己的方式貢獻一己之力。

問:
一、頂著師大高學歷回鄉的你,如何面對旁人另眼看待這件事?
二、你的專業如何與返鄉進行結合?回嘉的你,可以做什麼?

答: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讀師大未來就是要從事教職,但社會教育系的養成訓練並沒有辦法在畢業就直接當老師,還需要選修其他科系的課程才行。同時,社會教育系底下又分成三組,自己當時因為嚮往電影《心之谷》中圖書館的場景而選擇圖書資訊組;看似與社區無關的圖書資訊組,實際上卻因為「讀者服務概要」、「資訊尋求」等課程而讓自己在與人互動、資源轉介方面更得心應手,也影響了日後在嘉義舉辦包場看電影的行動。

小時候覺得這個地方缺了什麼、我想要什麼、大都市有這裡沒有,回來後就想辦法引介進來。從開辦講座、到電影包場,很多影片嘉義沒有上映,就透過包場的方式,讓嘉義人也能好好看電影。其實開始做這些事,就會發現其他人也在做,雖然沒有豐厚的資源、看起來弱弱的,但不要弱弱相殘,要弱弱相挺,我們從基礎開始做,大家彼此連結、資源共享,串聯的力量就會很大。城市的資源龐大,但也容易迷失,對我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舒適圈,可以消解你不舒服的情緒。而談到照顧長輩,我們這輩的年輕人更應該好好關注長照的議題,除了讓年輕人的負擔更少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永續的、共好,來讓我們本來認識的地方更好。  

按:大家常常會說嘉義沒什麼藝文活動,但阿輝不只是抱怨,而是投入行動、召集夥伴、辦理包場。許多人往往因地方缺乏什麼而選擇離開,阿輝則是克服困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想辦法在地方實現,精神和行動都很不簡單,但也因此能鼓舞大家將想法付諸行動。


【李銘柱-從默默無語,到急「公」好「益」】

理工背景出身的他,是網際網路剛進台灣時的參與者,過去面對的多半是冷冰冰的電腦主機和一個又一個的程式語言,直到自己參與EMBA的課程、創立了公司,才有較多與人接觸的機會,也才開始對於文史、與人相關的事務感興趣。

這兩年尤其被啟發,「人老了、樹老了,不把握機會就有可能看不到他了。」有感於時間一點一滴的流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同步在老去、消逝,這樣的危機感讓他覺得不能再對公共事務不理不睬。他認為和人的相處很重要,為錢到都市打拚只是整個人生中的一部分,同時鼓勵大家從自己的專長開始思考,思考未來發展的可能是否存在多元的樣態,更以自己擔任社區總幹事以來的心得和大家分享,自己作為一個社區門外漢如何接觸社區事務,與其中的所見、所學、所聞。

談到從事社區工作以來的心得,他如是說:「我從去年四月接任總幹事,就開始做長照2.0,也是民雄第一個做長照五天的社區,我們週一到週五都有不同課程,總共服務30位65歲以上的長輩;也因為是民雄第一個,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我們也一一去克服」。然而,原有的長照服務在高齡人口高達三成的豐收社區其實是不夠的.他也透過其他方式來尋求突破、解決困境,希望藉此能減輕更多家庭照護的負擔,讓社會的動能不再因高齡者的照護而無法釋放:「為了造福廣大的老人家,目前的長照還是不夠啊,豐收社區有2500人,光長輩就有將近510位,但我們舊有的據點卻只能提供30位的服務。新成立的據點改善之後能夠增加90個名額,想一想全台灣有好多人為了照顧長輩而放棄自己的工作,甚至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中南部特別嚴重。」最後,他認為長照問題不只是個人家庭的問題,更是攸關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問題,一旦這些受照護工作所困的勞動力有辦法被釋放,它在未來所能帶起的動能將無可限量。

問:
有許多人說豐收社區滿適合長輩居住,但這會不會僅是個想像的情懷,覺得鄉村步調慢、沒那麼擁擠、基本設施都有。但如果要談適合長輩居住,需要有什麼條件、實務的配套措施?

答:
現在豐收村有活動中心跟香草山兩個點,目前也和鄰近的中正大學合作,目標是改善現有的長照狀態。過去因為場地使用的限制,就只能服務30位的長輩,除非有人退出,不然服務只能就此受限,香草山又是另外一個點,我們希望擴大模式,安排兩天或兩個半天的課程,提高人的流動,讓服務的人次可以增加。

同時,那邊我們也要做志工銀行、長者銀行,除了原有的共餐等活動,延緩老化的更深一層是「老有所用」,透過個人的專長,讓會種菜的人可以種菜、會泡咖啡的人泡咖啡,希望藉此讓每個人的資源都被開發,服務他人,發現他自己是「有用的」。這個做法其實是效法日本,他們在實施後節省了將近2/3的長照預算,我們希望藉由兩個不同據點的新舊並陳,來評估兩種模式的效果,進而推廣到其他的社區。  

按:一個人能不能活得好,「自信」是很重要的要素,自信來自於覺得自己是個有用、有能力的人,但台灣的社會福利常常是將對方視為弱者,幫忙解決弱者的困境,是施與受的關係。這讓弱的人愈來愈弱,一直在收別人的好處與幫助,喪失能力與信心;應該找出他的能力、看重他的能力、並且讓他實踐他的能力。長輩原本比你厲害,退休突然變得很弱,不是很奇怪嗎?是因身體弱或我們假設他很弱,不給他機會、也不讓他成為自己未來生活規畫的主導者?


【王珮儒-不曾離嘉的少年店長】

24歲的珮儒,是在農村難得見到的年輕身影,從小就在嘉義生活的她,成長過程都沒離開過嘉義,也因此對民雄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情感。然而,就像大部分年輕人,雖會關心在地的小事情,但卻很少深入探討,直到在學校上了「草根行銷」課程之後,才有感而發:「雖然我住在民雄這麼久,卻對這裡所知甚少」。

許多人好奇,一個年輕又有活力的女生,為何不去外面闖一闖,而要留在這裡當農夫呢?她認為「務農」是時下許多年輕人認為無聊、沒未來的工作,但從小和長輩互動的經驗,讓她覺得「務農」並不如想像般無聊,看著阿公阿嬤在田裡「一句來、一句去」,反而是另外一種樂趣,而真正讓她踏進這個產業的,則是18歲那年的一個因緣際會。

珮儒住在民雄市區,舊家其實只種稻米,鳳梨是阿姨家的產業。她說:「高中畢業那年,旺萊山剛開幕,我們就來阿姨這晃一下,看看這邊有什麼改變,那時候阿姨在賣鳳梨花,問我要不要試一試,當時的我認為這應該不是件難事,便信誓旦旦地一口答應,但整天下來我只賣出一朵,而且那朵還是隔壁的阿桑看我可憐才跟我捧場的。好勝心很強的我不服輸,剛好那時阿姨正要堆自己的品牌『阿美鳳梨』,我就留下來做銷售這一塊。」最後,她更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大家,如果有機會的話就去做,許多看似和自己不相關的事,其實參加了、融入後能夠學到很多,而這些東西除了作為自己成長的養分,也能成為和別人分享的話題哦。

問:
一、阿美鳳梨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在「研發」這塊非常強,為什麼會想另做研發、研發時會遇到什麼困難嗎?
二、雖然是在鄉鎮裡的一個小點,其實還是很多人知道。以阿美鳳梨的經驗來看,行銷得似乎不錯,或者你們是如何做行銷?

答:
我們品種的研發是透過雜交育種的方式,以不同的品種去培育新品種,通常需要5-10年的時間穩定一個品種。除了品種要好,命名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會根據他的味道、外型,或是用不同的特色命名。像玉蘭花鳳梨的由來,就是取自玉蘭花的高貴而不貴,玉蘭花常見卻帶有神聖性,會在宮廟供奉使用,味道是既熟悉又濃郁,而不是像玫瑰或是其他的花,會讓人感覺有距離而不好親近。

至於品種研發的困境,就是時間跟資源。因為一個品種要研發出來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如果把所有資金都放在研發品種,很容易挫敗,像是前兩年阿美在研發桃子、李子鳳梨,因為狀況、氣候條件變化很大,有很多沒辦法掌握的變數。雖然鳳梨是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在錯的時間模擬,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跟資源,真的是滿不容易的事。你一定會想,為什麼要研發品種?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品種,大家會知道「阿美鳳梨」嗎?大家都在鳳梨的故鄉,我們希望做出區隔、品牌,創造本身的優勢。現在很多人在做文創,想辦法在包裝、外觀上建立特色,但文創的東西,很難保證不被抄襲或是模仿,我們反而著重在本質上的行銷,研發出很多新品種,如果別人想要,除非他們自己研發新的品種或是來偷,不然誰也搶不走。

關於品牌怎麼行銷?其實阿美鳳梨的品牌早在民國93年就建立了,只是一開始僅透過箱子外logo的改變來建立差異,對他人而言都一樣是鳳梨。阿美的品牌行銷從外縣市開始做起,最早從拍賣市場開始建立口碑,現在大家看到阿美鳳梨會狂搶,其中過程是很困難的。鳳梨分三類裝箱:長得好看又好吃、長得歪一點點但好吃、長得不好看品質也沒那麼好。農民通常會捨不得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會稍微報高品質分類;但我們堅持該斷就斷,如果長得不好看,就是不能歸到那一類。當然,這也讓阿美鳳梨在前期面臨或大或小的虧損,但如果品牌形象要出來,就必須穩固品質,當消費者的信心建立,他們之後就是看品牌直接帶走,所以前期的小型虧損是必要的,畢竟要有前面的辛苦,才有後面的甘甜。

文字整理/黃釋賢、廖培伶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