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逢徽
詩/鄭漢上
平和村由昔日的雙援、頂店仔、柴頭仔、番仔溝等莊合併而成。在民雄的開拓史中,雙援莊曾經是明鄭時延平郡王墾殖的營盤地。本村清朝時屬打貓南堡。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民雄庄雙援保,光復後改稱平和村。
斑芝靈樹庇人丁 何氏宗祠享盛名
農業興隆衣食足 平和古樸見真情
平和村由昔日的雙援、頂店仔、柴頭仔、番仔溝等莊合併而成。在民雄的開拓史中,雙援莊曾經是明鄭時延平郡王墾殖的營盤地。本村清朝時屬打貓南堡。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民雄庄雙援保,光復後改稱平和村。全村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1042人。
好嘉莊舊時有一條圳溝流經西境,莊民在溝頂開設雜貨店、油車店、土礱間等,當時莊民稱之為「頂店仔」,日久成習「頂店仔」遂成為部落的名稱。頂店仔本是何姓的墾地,後來溫姓佃戶日多,經過累代繁衍,現在姓溫的人家反比何姓多了。
好嘉宮是頂店仔和柴頭仔的主廟,創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好嘉莊民溫號捐獻三厘八地、兩部落的信徒醵資重建木造、磚壁的廟宇,主祀保生大帝。因用地未辦過戶,至今未能成立財團法人, 也沒辦妥寺廟登記。
柴頭仔的莊頭原有一棵枯槁的茄苳巨木,這棵和莊民同甘共苦的老樹,竟成為這個聚落的地名。何姓十一世來台定居此地,現在庄民仍以何姓居多。農莊沿路興建五處古樸典雅的三合院,都坐北朝南依序呈現,讓人興起一份思古的情懷。
昔日「走番仔反」時,番仔溝擁有前溝田中央大排和後溝鴨母坔大排的自然屏障,並且區內有濃密的刺竹林,是易守難攻的安身之地,本庄因有「番」與「溝」的歷史淵源而得名。
庄內玄武宮是光緒年間興建的小廟,民國66年,庄民何盛雄、王水清捐地重建,主祀玄天上帝。
「腳踏馬屎憑官氣」。光復前,番仔溝曾受官派保正(村長)和「三腳仔」台籍警察狼狽為奸欺壓良民,他們濫用民力,無理借貸,魚肉鄰里,使得原居住戶紛紛離去,只留下六戶無力外移的農家。身歷其境的老人家,回憶六十年前受辱過往,仍咬牙切齒無法釋懷!
雙援是鄭成功屯兵之地,庄內有一家喻戶曉的傳說:清朝時何姓族人遷徙定居,曾植一斑芝樹,傘形對生枝葉有九十九層,因樹大且高,深得天地靈氣,庇蔭何姓人丁旺盛,也養足了負面的驕縱霸氣,庄民之間,常為一樁小事鬧成「房拼房」的惡鬥,據說也曾演出如古代小說中「過路新娘必留一宿」的鴨霸行徑。後來,有一橋頭庄民「黑面宅」,急欲砍倒斑芝,好破壞得勢房頭的地理,只因樹大,一天砍下的斧痕隔日即神奇地復原,他心有未甘,乃決定守夜一探究竟;恍惚中聽到「大斧小斧攏毋驚,上驚迄个獠牙仔兄」翌日頓悟,動以大鋸,斑芝應聲倒地。地理既敗,庄運也日趨沒落,庄民也先後遠走他鄉。在庄原住戶心生警覺,咸認庄民應互相援助,和諧相處,才能再創先祖榮光,故有「雙援」的庄名。現今庄內住戶仍然零星散布,甚少集聚,也始終無法恢復昔日的榮光。
雙援是民雄地區何姓的開基祖地。何大宗祠堂同四周院落占地近甲。大正五年(1916年)興建莊嚴的宗祠,本祠占地73坪,護龍30坪。雖經五三年、六四年、六六年三度整修,仍無法改善嚴重的梁柱腐蝕,為求一勞永逸,決定於七十七年拆除重建為占地84坪宮殿式的鋼筋建築,和牌樓、門樓一併於七十九年完工落成。目前民雄何大宗和台灣、亞洲各地的何姓宗親,常有聯誼拜會的活動。
雙援主廟玄聖宮主祀開漳聖王,是先祖從漳州迎來開建基業,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原有的聖王公廟於南台大地震時震毀,現在的玄聖宮是七十二年由信徒籌資興建。開漳聖王本姓陳諱元光,生於唐朝顯慶二年(657年),生具異稟,宅心仁厚,治績斐然。唐時受封「昭烈侯」,明朝追封「開漳聖王」。
平和村地處民雄和新港之間,但由於歷史淵源與同鄉情誼,習慣上都由民雄出入。村裏的小朋友,雙援就讀菁埔國小;頂店仔、柴頭仔、番仔溝則就讀興中國小。近幾年來雙援有約五十戶,頂店仔在十幾戶的販庄,大多是台塑員工的住家,這種趨勢,料將給這平靜的農村注入些許活力。
平和村的農舍外圍,四下一瞥,農地上盡是如茵的稻田,欣欣向榮的美濃瓜、聖女蕃茄、火龍果、鳳梨,這些肥美的作物都得到農友最好的照顧。
訪談途中所經,堆積如山的稻草是外銷牧料草球的儲料,另有車體製造、皮革加工、汽車修復、鐵工廠、車床代工、沙發製作、蘭花園、養魚池、木材加工等,這些產業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兼顧環保,至少是台灣農村生命力的具體展現。(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