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逢徽
詩/詹錦璞
菁埔昔日有一大埤,由於長年沈積形成一片沃野,終年草木青翠,居民以其得天獨厚的蒼翠地貌命名「菁埔」。菁埔村由舊日的聚落:內菁埔、外菁埔、大厝底、東巷、巷仔內、頂厝、大灶腳合併而成。清朝時屬打貓南堡。日據時期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民雄庄青埔保。光復後改稱菁埔村。
綠野良田產玉杭 香甜瓜果遠馳名
如斯靈地人才孕 菁埔祥和淑氣清
菁埔昔日有一大埤,由於長年沈積形成一片沃野,終年草木青翠,居民以其得天獨厚的蒼翠地貌命名「菁埔」。菁埔村由舊日的聚落:內菁埔、外菁埔、大厝底、東巷、巷仔內、頂厝、大灶腳合併而成。清朝時屬打貓南堡。日據時期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民雄庄青埔保。光復後改稱菁埔村。村內設有菁埔國小、菁埔警察派出所、農會信用部分部。全村人口2337人,面積4.08平方公里。
菁埔村民的信仰以升虛宮、西安府、頂厝、下厝三界公廟為主。升虛宮建於嘉慶年間,後經三次重建,現有的鋼筋水泥廟殿於84年落成,主祀五谷王。西安府(檨仔王公廟)於嘉慶年間鳩金建廟,歷經三次重建,主祀大王、二王、三王。頂厝三界公壇是磚木所建的樸實廟屋。下厝三界公廟,供祀三界公畫幅,傳說是三百年前,何姓祖先自大陸攜來,供奉於此。
全村何姓約佔七成,其他陳、嚴、蕭等姓氏,部分和何姓有姻親關係。客人庄有二、三十戶人家,劉、邱兩姓客籍住戶,仍保有自己的語言。菁埔人一向給鄉民有本性單純、遇事團結的印象,多年來更具體的展現在公職選票上。村民大多能恪守先祖遺風,克勤克儉、兢兢業業,從事農牧。近幾十年來,農耕方式丕變,部分農民利用農閒投入土水、鋼筋、模板等行業,甚至有人反把農事當成副業了。
菁埔人有句俗諺說「卜做菁埔牛,毋做大潭新婦」。菁埔大埤滋養一大片肥美的青草,菁埔水牛有草吃,有「湯」可泡。相形之下,嫁給大潭阿哥的,水田忙過了,旱田的農事緊跟著來,幾乎終年不得清閒。這則俗證,點明了人們好逸惡勞的本性,也表達了菁埔人處在福地的自滿。但真相是「菁埔人拼甲若牛呢」。
農業方面,大埤一帶和新港路南北的大片農地,均賴嘉南大圳引水入田;厝仔路東有好收圳的灌溉。大埤原是蓄水埤,農地重劃時,完成排水、給水系統,使原本綠草如茵的陂地,頓時成為肥美的良田。稻米是本村的主要農產,由於土質、水質良好,生產的稻米晶瑩純淨、入口香Q,是久享口碑的良質米。聖女二號蕃茄多汁、甘美,種有二、三十公頃。菁埔的美濃瓜遠近馳名,雖然沒有加入產銷組織,但因質優,受到各地青果盤商的青睞。採收期新港路菁埔路段,一時成為美濃瓜的市集。
經過多年重複栽種美濃瓜,瓜園失去「生地」的特性,露菌病也時有所聞,農民即時改採「輪耕」,並將栽植大本營向北遷移,甚至越過縣界到雲林縣租地種瓜,粗估面積不下百公頃。提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本土農業的影響,何明春村長信心滿滿地說:「以台灣目前的生活水準,在貨比貨的優勢下,應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菁埔有大厝底、東巷仔、巷仔內三處何姓房頭公廳。雖然因祖業流失,不免式微,但還存有慎終追遠、會合凝聚力的實質功能。
菁埔國小有八個班級,學生220人。重點推展項目是國術、掌中戲。近幾年來,在陳信雄校長、老師和王進發師傅的努力指導下,技巧日漸純熟。參加各級比賽,成績輝煌;應邀獻藝,也博得各界好評。
本村傑出子弟何嘉榮,是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的法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曾任第十屆嘉義縣長,現任立法委員。多年的從政生涯,爭取中正大學在鄉設校,也積極贊助中洋仔工業區的成立。在立法院也充分反應基層百姓的心聲。
日前已贏得民進黨縣長候選人的初選,菁埔鄉親無不熱切期盼他能順利當選。(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