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東興村

發布日期 : 2021-05-25

 

文/何逢徽
詩/陳乾午

東興村是由昔日的葉仔寮、過溪園、崎腳、新厝仔、二坪仔頂、圳頭、大坑、頭枝庵仔等聚落合併而成。歷經明、清兩代,薛姓、葉姓、翁姓、劉姓等氏族先祖先後開荒拓殖,早已成為主要農產都能自給自足的山村。



東興昔日葉仔寮 翁裕千頃墾首超
國道二高財路見 南華中正校鄰挑

  東興村是由昔日的葉仔寮、過溪園、崎腳、新厝仔、二坪仔頂、圳頭、大坑、頭枝庵仔等聚落合併而成。歷經明、清兩代,薛姓、葉姓、翁姓、劉姓等氏族先祖先後開荒拓殖,早已成為主要農產都能自給自足的山村。

  尤其是乾隆年間,龍溪貢生之子翁裕,移居葉子林。數年後,在嘉雲地區開拓數千甲,並以墾首自居。在位期間,除了修築陂圳,設窯燒磚製瓦外,也積極建立旗下業戶、佃戶的系統。墾區所邀佃戶不祗萬人;為了配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墾丁很自然地成為一股武裝力量。墾首所統領的「小封建王國」,是當時社會安定的磐石。所以,翁裕身後,被朝廷封為「奉政大夫」。

  本村清朝時,在打貓東下堡轄內。大正九年(1920)屬民雄庄陳厝寮保。昭和十八年(1943)獨立為民雄庄葉子寮區。光復後劃歸三興村。民國四十二年,再度由三興村分離獨立,命名「東興村」。全村面積3.9平方公里,人口766人。

  庄廟有上帝爺廟、玄聖宮等。上帝爺廟,最先是由翁氏五兄弟,提供五分地作廟產所興建的土埆廟。民國五十年翁明鎮捐獻紅磚首度整修。七十三年信眾擬議重建,費時兩年,完成一座富麗堂皇的上帝廟。玄聖宮由六位葉姓、一位翁姓村民捐獻廟地。於六十五年落成,入火安座。

  本村居民大都事農。清朝時已有灌溉設施,稻米一年兩熟,農產富饒。後來,因遍植麻竹,加上天然地形造成的陰影,影響稻穀生長,從此,稻作漸失芳蹤。麻竹筍原是本村傳統特產,無論白筍、青筍加工的醬筍、筍干,都曾風光一時。近年來,因大陸筍的廉價傾銷,致使麻竹栽植面積快速縮減。隨後興起栽種鳳梨的風潮,短短幾年內,鳳梨已取代了稻米、麻竹的地位。

  十二月初入村訪談,寬廣道路兩旁,放眼一看盡是肥美的鳳梨園。四、五處整好地的畑地上,有多名女工,忙著栽種鳳梨幼苗。翁村長說:「本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戶都種鳳梨,目前栽植面積已逾百公頃。本村土質好,鳳梨品種也不斷改良,像最新的優良品種十七號仔,不但抗病力強、果實大、纖維細、甜度高、口味佳。都透過農會,共同運銷至台北三大市場。臨近嘉義、員林的水果大盤,也都直接到村內採購。希望這一片榮景能繼續維持。」

  東興村是盆地地形。崎腳以西劃歸中正大學特區內。聯外道路通往嘉義、民雄、大林、梅山,十分便捷。三興國小近在兩公里路程內。這和五十年以前,葉仔寮子弟,要徒步來回十八公里,遠赴民雄就學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站在村中鎮村之寶──大檬果樹下,向北遠眺,山頭上矗立著南華大學巍峨的校舍,西邊緊臨中正大學。這種景象,描繪了本村的遠景。雖然,現在有少數中正、南華兩大學的學生在村裡租賃寄宿,可是,東興鄉親對本村將來是否能成為大學城,仍不敢寄以厚望。我想,把東興建設成寧靜、美麗、清新、無污染的理想家園,應該是指日可待的。

  村長的寶貝孫仔,正吵著要到大學校園散心去,因為,他已習慣把臨近兩所大學當公園了。(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