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頂村

文/何逢徽
詩/詹錦璞
寮頂村原名頂寮仔。日治時期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改為民雄頂寮保。光復後改稱寮頂村。
務農工廠兩兼陳 廣播園區創意新
純樸民風敦雅誼 謙和寮頂樂天倫
寮頂村原名頂寮仔。日治時期改隸打貓支廳打貓區。大正九年改為民雄頂寮保。光復後改稱寮頂村。全村面積3.569平方公里,分成24鄰,人口2807人。村內大致可分成本庄、街仔面、富義新村三大聚落。富義新村和街仔面多數住戶,都是光復後才遷入的,職業屬性與信仰都和本庄不盡相同,加上空間隔離,和歷年選舉造成的派系對立,使得全村缺少早期農村特有的凝聚力。何、劉、張是本庄大姓,農業人口約佔四分之三,年輕一輩無心事農,大都出外打拚,小部分留在村裡,服務公、私機關或開設小工廠,大規模養羊等另類選擇。
據村中耆老說,村西有昔日製糖之所,可惜並沒有留下任何遺跡。村裡現有東、西、南、北營四處兵將寮仔,一坪大的磚造小廟,供奉描繪在壁上的古早將神,這是村民世代鎮邪制煞的仰賴。村北的三連墓:乾隆年間的劉媽許氏、道光年間的許府君墓、咸豐六年的何媽翁氏。不同年代、不同家族,又是外地人氏,三墓建置在咫尺之間,實在罕見。怪異的古墳驚魂在寮頂村流傳著,為此,張村長任內新建二坪大的「萬善公」小廟,以安民心。
本村的宗教團體有:三主宮、福安洞、觀音禪寺和有七十一年歷史的真耶穌教會。觀音禪寺的前身是光緒三十四年由頂寮、柳仔溝、南靖厝三庄合資重建的觀音亭,民國五十六年改為寧福寺。後來因年久失修,四庄頭又無力修建,乃由外來女師父出面溝通重修,附帶要求四庄的委員簽讓地權。事成後即應允信徒供祀神祇香位,村民不滿,抗議無效,決定各自建廟,將觀音佛祖請回膜拜。寮頂建三主宮奉祀「大媽」。
寧福寺於七十一年改稱觀音禪寺。五、六年前,開始在一甲四分二的土地上籌建新寺廟,正殿採重簷燕尾建築風貌,高挑的二樓結構,前廍的八大不鏽鋼圓柱,分兩排前後矗立,左二條、右一條護龍是三層樓的現代化禪房。正門高大的牌樓,連接環抱寺區的三米高洗石子圍牆。整個寺廟,以遺世之姿傲然迄立在純樸的鄉間。寺方對外界的詢訪,都低調以對。
本村地標「民雄放送局」,於1937年興建,當時是日本侵略東南亞的重要軍事設施,二塔T型天線,塔高206公尺,是當年台灣建物之最。光復後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管,只因高塔保養不易,且服務地區是中國大陸,乃決定拆除,改成較低的四塔,天線定向中國大陸,更新播音設備。現今電台存有寶貴史料和過時的設備,日本專家譽為世界僅有珍品,將來可設立展覽館,為本村注入些許文化氣息。
變電所原是電台的附屬設施,據說成立時,曾給村民早日享用電力的回饋。不過電台的強力電波,確實給村民帶來不少困擾:電燈壽命短、電話雜音多、收音機收音干擾多、電視影音不清、馬達電壓驟升等,甚至傳有單純的線圈會唱歌,未送電的新宅燈火通明等異象。還好電台對村民的抱怨,一通電話服務就到,加個雜訊濾波器,變壓處理等。蔡台長和所有員工,都有敦親睦鄰的誠意,所以甚少節外生枝。
前任村長何朝鵬先生,在三、四年前爭取到省府推行的「更新社區」專案,由專家全盤規畫,配合徵收補償金,經多次溝通,終因幾位意見領袖從中作梗而胎死腹中。如今沒有安善的道路規畫,多處共有土地上,斷垣頹壁的老宅,淹沒在荒煙蔓草之間,雖有少數華麗農舍點綴其中,仍然看不出人性、整潔、活力的農村景象。
農業技術的進步,給農民享有不少自我排遣的閒暇。如何使村民多接觸文康環境,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何銘皇村長說「寮頂村還沒有村活動中心,曾經和中國廣播公司商議,在它偌大的地面上,捐出一塊地,由村民籌款興建,但到目前還沒有下文。」期盼村民早日走出來,共享村裡的鉅洋游泳健康世界,民幼幼稚園等文康設施。電台宿舍區,漸漸變成早起民眾健身活動的場所,如能闢成小公園,讓村民打打球、散步、練功、跳舞,藉此和村民發生更親切的互動,這是敦親睦鄰很好的選擇,也是村民多年來的夢想。(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