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安村

發布日期 : 2021-05-25

 

文/何逢徽
詩/張萬居

 

西安村是由昔日的大道公廟前、乞食營、洪厝、錢厝、菜園、後庄、周厝、龍眼仔腳、社尾松仔、西螺庄仔、番社口合併而成。清朝時屬打貓街。日治時期劃為民雄庄第三保。光復後改稱西安村。


 

公園綠化特別多 游泳休閒盡網羅
長壽杏林成特色 西安風雅見謙和

  西安村是由昔日的大道公廟前、乞食營、洪厝、錢厝、菜園、後庄、周厝、龍眼仔腳、社尾松仔、西螺庄仔、番社口合併而成。清朝時屬打貓街。日治時期劃為民雄庄第三保。光復後改稱西安村。全村面積1.269平方公里,分26鄰,人口4388人。周厝、洪厝、錢厝是早期開發時形成的聚落,經過歷代的開枝散葉,族人分居各方,同姓聚落已難有凝聚的傳承。

  本村位居民雄街的外緣,西、南、北三面都與農地接壤。西安路尾有公墓。安和路邊有古早的垃圾場。村內有大道公堀、洪厝堀、大堀、豬槽堀、社尾堀和水流公仔。這樣的鄉土背景和地理位置,多少延緩了西安村都市化的腳步,也影響村民長久以來的職業屬性。

  老一輩的村民,大多是自耕農,少部份是「四六分」、「對半分」制度下貧困佃農。由於五魚堀加上水流公仔特殊地理環境,導致魚堀放養、魚販、捕魚為副業的人口出奇的多。所以村民就傳誦著「中莊鹹菜桶,後庄蝦仔籠」的謠諺。也使得光復後,魚堀放養、碾米廠成為當年村民,生財的最佳選擇。

  早期的西安村,除了大道公前一小撮店起的連棟住宅外,其他地段大都是「三間起」、「五間起」的傳統宅院,土埆厝或磚造土壁瓦厝也隨處可見。大厝底何家的典雅三合院,社溝路古樸大方的林家大宅院,三泰劉家的木造洋樓,都是只能從門外偷窺的神秘大宅。

  本村民眾的信仰中心,保生大帝廟,於乾隆十九年開基創廟。歷經四次修建,才有今日的規模。廟內保有光緒六年(1867年)所立的「保生大帝碑」,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體育公園旁的福安宮,民國八十三年時由現任村長何龍鬚先生發起,夥同本村信眾及多位鄉紳共同捐建。民雄國中自四十四年成立華商分部。四十五年來,經過多次變革,於五十七年正式改制為「縣立民雄國民中學」。 目前是嘉義縣班級數最多的國中(現有六十一班)。多年來經歷任校 長、全校老師的努力經營,已建立優良的校譽。國中的成立,不僅帶給村裡學子就學方便,也促使西安路日漸出現商業街的形態。

  復興路、保生街、進興街拓寬以後,連棟透天厝陸續出現。菜園附近也興建早安公園、庭園春曉兩幢大樓,有不少大學生租宿,增添地方些許活力。體育公園、早安公園,硬體建設和綠化工程都已大致完成,是鄉民難得的休閒空間。民雄國中西南的第三公墓,雖已禁葬多年,迄無進一步的開發計劃,對西安村的發展影響至鉅。

  關心地方建設的村民郭先生說:「民雄的都市計劃,於五十八年,委託中興大學教授規劃設計,61年11月公告實施。西安村有廣大的農地,加上原有的五魚塘,都是都市建設的處女地,深具揮灑空間。無奈主事者寧願遷就現實,而捨棄網狀都市道路規劃常規。謹守空中照相的房屋錯亂配置,循著原巷道,作避開原建物的「人性化」規劃。犧牲了前瞻、合理、通盤的前提,也忽略了現代市街的通暢、清新、乾淨、整齊的完美格局」。

  後庄、周厝、社尾一帶,新建樓房陸續出現,因限於狹窄巷道現狀和產權問題,加上計劃內的道路延宕闢建,形成新樓房、舊平房與無人居住的頹圯老宅混雜其間,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嚴重影響這一帶的環境衛生。鄉公所曾多次提出計劃內道路闢建計劃,但都提不出補償金,這種結局出現在「經濟奇蹟」的台灣,真的令人不可思議。(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