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與民雄人握手:鄉民座談.談出更細緻的在地想像

發布日期 : 2021-12-01

 

社區工作嚴格來講,就是「雞婆」、多關心事務!最初只是秉持一個幫忙的心態,後來卻把「社區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話深深刻在自己的心上。

課程:與鄉民並肩坐、隨意聊(民雄學‧學民雄)
講者:民雄鄉民張欽智、翁坤明、黃婉婷
時間:2021年10月24日(週日)下午1-3時
地點:豐收村社區活動中心

進入社區前,除了建立對土地的認知、熟悉在地的歷史紋理,與地方的「人」建立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民雄學‧學民雄每年在課程的開端,皆會邀請民雄在地的鄉民前來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今年有西昌社區總幹事、北漂後決心返鄉創業的咖啡廳老闆,以及因求學來到民雄進而落地生根的小學老師,鄉民們各自根據自身在民雄的生活經歷,與同學談社區營造、談青年返鄉、談創業甘苦、也談土地歸屬認同,透過將過去從未有交集的兩方齊聚一堂,試著在此產生思維上的交流和碰撞,讓同學們有機會描繪出對民雄這塊土地更細緻的輪廓。

 

張欽智—在返鄉過程尋回對家鄉的想像

張欽智高中時唸的是第三類組,原本的人生規劃是要當醫生,後來大學卻誤打誤撞進了機械系。進入大學後,漸漸對於政治議題產生熱情,畢業後也考上了政研所,不過讀了沒多久後就直接投身政治工作擔任國會助理。

不過,開始真正進入政治工作後越來越多的現實面才浮現出來,張欽智也發現那些官員、立委的位置並不是永遠乖乖當一個助理就能夠企及的,這也讓他產生了轉換跑道的念頭,「按部就班不是我想要走的路。」

現在,已回到家鄉民雄經營「無非咖啡」的張欽智成為名符其實的返鄉青年。對他來說,自己的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在學習新的事物。

張欽智提到,因為民雄沒有觀光客、也不是都市化社區,可說是個非常單純的農村,所以一開始即選擇透過網路電商行銷產品,讓自己不會因為受到地區性發展的限制而影響生意。另外,他也不斷延伸觸角,除了嘗試自己拍Youtube影片介紹咖啡,也在疫情之下順勢進軍到正興起的Podcast領域。張欽智認為,到農村來做台北的事業反而更能創造想像空間,除了跳脫過往大家認為「回嘉義只能務農或做工」的印象,他不斷思考如何挖掘在地更多厲害的人事物,也透過異業合作產生新火花,讓民雄變得不一樣。

問:留在這裡不會無聊嗎?你如何跟這邊的年輕人去做連結?

答:最初為了解決「無聊」的困境,就開始找咖啡同業合作拍影片,後來因為剪影片較耗時,所以又投入Podcast,也開始關心到嘉義或其他地方的議題。但回歸到自己回到嘉義的初衷是為了創業,所以如果不找一些事情做讓自己分心,恐怕會一直陷入在創業所遇到的困境,所以結合過去在台北所接觸到的資訊科技,和從事政治工作時訓練的口條,開始在影音的發展出自己的另一項專長。


翁坤明—「斜槓」不只是青年的專利

目前從事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的工作,也協助太太經營了一座叫「呷飽麥」的農園,同時還肩負「西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一職,經常被戲稱為「斜槓中年」。翁坤明提到自己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一直都信守著利己利人的意念,也是因為這樣的堅持,讓他開始進入「社區工作」後彷彿找到一片新天地;除此之外,他也把這份理想帶進自家農田,致力推廣對人體、對土地友善的無毒農作物。翁坤明也回想起第一次嘗試用天然農法種稻,產出的成果讓翁坤明驚為天人:「原來我們這塊土地能種出這麼好的米。」

甫進入社區時,翁坤明發現有一種叫馬纓丹的花,每顆僅價值十元,而這也同時讓他思考到:「如何賦予這朵花更高的價值,讓它變成一千塊、甚至一萬塊?」它將同樣的思維套用在自家的稻田上,跳脫出過去想像裡單純的農事,讓「呷飽麥」可以種出品質優良的作物又盡到保護土地的責任,甚至在農田上舉辦各式遊憩休閒活動、推廣傳統農業的技藝,使其得以持續傳承下去,成為土地的記憶。

他說,目前大多採用化學耕作的稻農在每期採收後,會直接將整批稻米售出;但「呷飽麥」卻相反,翁坤明與太太四處到全國各地跑市集,以零售的方式推銷稻米最營養的部位——「米糠」。如此一來反而更能嚴格把關自家稻米的品質,也對自己的產品更有信心。

不過疫情之下,也影響了各種實體市集活動的舉行,在銷售通路被迫中斷的困境之下,翁坤明也開始將米糠變成食材,利用米糠本身的香氣提升食物的味覺層次。翁坤明提到,一開始是因為疫情導致許多市集停辦就自己試著辦活動銷米糠,也在活動現場提供的披薩裡加入米糠,沒想到出乎意料地對味,陸續也試過蛋捲、麵條等,持續擴大米糠作為食材的多元豐富性。

問:如何帶領社區發展協會跳脫出傳統「供餐」、「長照」的模式,反而用更有活力的方式讓社區動起來?

答:社區工作嚴格來講,就是「雞婆」、多關心事務!最初只是秉持一個幫忙的心態,後來卻把「社區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話深深刻在自己的心上,踏入社區即將步入二十年。在過程中,因為面臨社區改組,自己也就一手承接社區工作,包辦文書資料處理、簡報文案製作、評鑑計畫等工作。

比起發展產業、發展觀光,更重視社區給住戶的整體感受,「環境優雅、沒有污染、治安和諧」是自己在從事社區工作一直以來最為重視的,因此總是親力親為地從治安、環境等等日常方面做起,用社區自己的一套獨特方法去解決社區本身的問題。例如過去社區曾經遭小偷,但不選擇用所謂「文明的法治力量」處理,反而間接引導那位居民開始工作、讓他有收入及自給的能力,也就解決了這個曾經困擾社區多時的問題。


黃婉婷—懷著少女般的心擁抱土地、熱愛學習

畢業於中正大學教育所的黃婉婷在1998年踏上民雄這塊土地,在大四那年順水推舟決定走入教職,畢業後也就成為民雄在地的國小老師,沒有再離開過。

她談到大學時加入登山社對於她的啟蒙,也是在此開啟了大自然與自己之間的緊密連結。直到現在,也依然時常與大學時結交的山友保持聯繫,也同時帶著自己的子女和學校的學生走入山林,感受現代都市社會許多人都未必曾有過的大自然氣息。黃婉婷說,「幫孩子開一道門,當他們認識了,才會有機會去愛護。」身為老師以及母親,她希望把土地的美帶給孩子,讓他們不再害怕去觸摸土地,也為他們堆疊隱含著泥土香氣的人生積累。

現在的黃婉婷,在孩子逐漸年長後終於能稍微放下照護家庭的顧慮,四處報名各種課程,盡情擁抱不同領域的新知,每每回顧自己走下講台、再度回歸「學生」身份,她總覺得那些時刻的自己是最純粹的、只為學習而來的小女孩,「我的身份從一個給人家東西的人,又變成了我能夠去吸收的人。」

問:為什麼要留在民雄教書?在這邊的生活跟原本的居住環境有何差異?

答:對於自我的認識與認知非常重要,且自己剛好屬於「不喜歡都會區」的人,所以留在民雄地區一點也不困難。過去求學過程中,雖然自己一直對人文和文學有興趣,但始終因應家人期待與社會主流目標而走上不適合自己的路,在四處摸索、磨合後終於還是回歸到文學的懷抱,甚至投入自己有興趣的教育。所以了解自己適合什麼非常重要,也無需害怕走錯,因為這都代表一種學習。

 

文字整理/廖禹婷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