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的民雄朋友們】EP104:大學生說街友的故事 無家者為什麼會「無法無家」?

發布日期 : 2024-09-19

近期,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團隊拍攝紀錄片《無法無家》,用鏡頭記錄嘉義地區無家者的生活日常與困境,透過長時間的田調與文獻閱讀,了解他們的處境,和無家者「做朋友」。本集節目將邀請導演曾霈榆、黃柏彰,以及攝影陳虹汝一同分享他們的拍攝歷程,究竟他們為何會選擇「無家者」作為拍攝主題?是否曾面臨什麼拍攝困難?如何突破?

為何拍無家者? 個人經驗與命運安排交織

導演黃柏彰過去曾就讀中正大學社福系,經由轉系進入傳播系就讀,在主持人管中祥的眼中是常常不來上課的學生。談起為何會拍攝這部紀錄片,黃柏彰表示,他對無家者議題的初步認識源自於就讀社福系時的「社會問題分析」課程,老師曾帶領學生玩一款與無家者相關的桌遊,從中了解該群體如何在街頭生存。「拍作品就是找出某部分自己的議題,才可以拍的長久。」黃柏彰說,家庭不富裕的他時常需要為了錢戒慎恐懼,家中收入不穩定,相當能感同身受。

「一開始設定是想要做關於居住議題。」導演曾霈榆表示,因為選修了一堂「紀錄片製作」的課程,意外與學弟妹組成團隊,拍攝前他對無家者議題十分陌生,起初因為對長者租屋狀況感到好奇,因此前往嘉義市芳春公寓進行田調, 尋找拍攝素材,意外與在該地服務的人安基金會嘉義平安站結緣。由於人安基金會嘉義平安站內設有無家者庇護所,提供無家者暫時居住空間,在與他們聊天互動過程中,意外發覺無家者的個人故事十分值得紀錄,以上種種因素交織下,便開始著手拍攝紀錄片。

從讀書會認識議題 更順利進入田野

擔任這部片攝影的陳虹汝起初對傳播系並無太大興趣,經過考試分發恰巧進入傳播系就讀,在大學影像課程的實作中,漸漸摸索出興趣。陳虹汝在紀錄片拍攝中期才加入,她表示,原先對無家者議題並無太多認識,在暑假期間團隊曾進行多次讀書會,其中閱讀到黃克先教授的一篇論文,提到無家者是一群「面容模糊」的對象,讓他深有感觸,發覺自己過去時常忽視該族群,忘了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因此開始投入團隊的拍攝。

曾霈榆表示,由於紀錄片與社會議題息息相關,加上團隊對無家者的認識有限,因此在前期便有共識進行讀書會,期望能更有系統地去認識社會體制及無家者群體,也更有助於往後進入田野。

黃柏彰則表示,在拍攝《無法無家》前,團隊曾拍攝一部同樣以無家者為題材的小短片,那時並沒有做較有系統性的文獻閱讀,在看完文獻後,發現原來無家者的所作所為是有原因的。他舉例,其中一位被攝者曾將補助款拿去做頭髮,在得知當下心中十分不平衡,不理解他的行為,但讀過相關研究後,才了解到社會底層的這群人,希望自己在大眾面前擁有良好的形象,不一定會將所有開銷用於生活所需,而當時這位被攝者正打算與多年未見的女兒重逢,能理解他的舉動。

主持人管中祥回應,當拍攝者進入田野現場後,可能會因為當下的狀況感到難過或憤怒,但未必足以了解當事者以及背後造成的原因,系統性知識能有助於拍攝團隊開始對議題有初步認識,十分重要。

無家者的成因? 打破刻板印象 

在接觸無家者議題之前,曾霈榆坦言,自己仍與許多大眾一樣,抱持著刻板印象,認為無家者以前肯定沒有好好唸書,或者工作遭遇問題,才導致他們成為無家者,不過當她開始拍紀錄片後,漸漸梳理出這些無家者除了個人因素外,社會因素也參雜其中,導致他們成為無家者。他舉例,片中的兩位主角皆為女性無家者,他們的經歷恰好能與先前閱讀過的文獻呼應,女性在傳統價值下常依附於男性,加上原生家庭給予的支持力量不夠強大,在工作收入不足以支撐自己時,很容易落入無家者的處境。

黃柏彰則持有不同的觀察,他認為,片中的兩位主角過去都曾有工作,與丈夫間並非純粹的依賴關係,真正困住他們的是女性的「傳統觀念」,在拍攝途中能一直聽到他們很渴望重回家庭,找到伴侶一起生活的渴望。

社福制度的缺失 《社救法》過度理想

紀錄片《無法無家》紀錄兩位女性無家者的生活,從中更反映出無家者群體在申請社福補助的困境,牽涉現行《社會救助法》的規範。曾霈榆表示,《社會救助法》內很強調「家庭互助」概念,預設子女一定會扶養父母,因此當與兒女失聯已久的無家者提出(中)低收入戶申請時,包含小孩收入在內的家戶所得,時常讓無家者難以申請通過。另外,「戶籍」也是影響他們申請補助的原因之一,目前兩位無家者主角皆住在嘉義市,但當他們的戶籍卻未位於嘉義市,在未達到「人籍合一」的情況下,也無法申請該地的社會救助。

黃柏彰表示,片中的主角佩姐較幸運,後期有順利找到租屋處,且房東願意讓他遷戶籍,讓「人籍合一」的條件得以通過。另外,為了避免將女兒的收入納進自己的家戶所得內,佩姐也決定向女兒提出扶養義務官司,期望將女兒的收入排除,讓補助申請得以通過。

主持人管中祥回應,現行制度下以「家戶」作為單位,而非「個人」,需要考量家庭關係及家人間的總收入,這對因各式原因脫離家庭的無家者十分不利。若無家者能擁有中低收入戶的補助,能滿足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時,便有機會去嘗試更多事情,或許處境會有所改變。

對於社福制度的不足,黃柏彰提及,目前有多個民間團體聯合組成「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對此進行倡議提出民間版修法草案,除了上述提及的不合理制度外,社救法內的「虛擬所得」制度也是一大重點,在無特殊身心狀況下,社救法認定六十五歲以下的人皆為「有工作能力」,個人所得一律以基本工資計算,造成許多收入未達基本工資民眾的收入遭浮報。他認為,這樣的法律思維與資本主義下的金錢剝奪感有關,當大家看到他們不工作就有收入,心中自然會出現不平衡感,但實際上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不管怎麼努力,收入仍舊有限。

長期跟拍 團隊面對無家者的拍攝心法

拍攝團隊長期跟拍被攝者,透過長時間相處,建立信任關係,然而團隊在初期並非如自己想像的那麼順利。曾霈榆分享,第一次進入人安基金會的據點時,先是訪問站長了解情況,再經由站長介紹無家者給團隊認識,然而在此途徑下認識的無家者,讓團隊感覺彼此間的對談「沒有靈魂」,聽到像是受訪過很多次的官方回答,因此轉而尋求其他方式,每個禮拜至據點和這些無家者聊天,建立信任關係。

陳虹汝表示,他覺得最困難的事情是「進入場域」,包括拍攝空間的氣味、環境,很難讓他像過去那樣創作,不過他也提及團隊在初期便做好平等地、不獵奇紀錄的準備,並在過程中持續反思與修正。

黃柏彰表示,無家者畢竟曾在過去人生經驗中受過傷,內心話的分享仍需要長時間相處才得以拍到,另外攝影機的機位拿捏也十分重要,會盡量避免上對下的拍攝方式,由於拍攝現場狀況多變,當自己心中已有所準備時,就會怎麼進行拍攝。另外,在後製剪輯時也會特別注意內容,避免過度侵犯。

多方合作串聯 《無法無家》未來放映規劃透露

《無法無家》團隊表示,目前紀錄片正在進行最終後製階段,首映將在六月六日於中正大學舉行,未來紀錄片更規劃會在獨立書店或咖啡廳進行小型放映,也正在籌備與台北無家者社福組織合作,進行聯合公益放映與映後座談,歡迎大家來看片。

📻 收聽本集:https://reurl.cc/p3NM8a

🎙 訂閱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EpAjq0
🎛️ 訂閱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Ayp768
🎧 訂閱Spotify:https://reurl.cc/DdVWz6
🔊 訂閱SoundOn:https://reurl.cc/oeWdoM
🎤 訂閱 KKbox:https://reurl.cc/5GYNry
📣 全面訂閱:https://reurl.cc/mGmr6M

🎸 本集音樂】
許景淳 - 真想要飛
https://youtu.be/IuyNrQ5IDEk
翁立友 - 我問天
https://youtu.be/RPNiJ9OEbnU
許富凱 - 雪
https://youtu.be/uj8GsT8mT14

📻 Podcast收聽】
每週四晚上八點各大Podcast平台準時上線

📻 電台收聽頻率】
大民雄地區 中正之聲FM88.1 週四晚上八點首播 週六晚上八點重播
雲林、嘉義、南投、彰化地區 正聲廣播雲林台AM1125 每週日晚上六點半播出

👨‍👩‍👦‍👦 製作團隊】
本節目由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中正之聲共同製作
製作人、主持人、節目企劃:管中祥
錄音工程:王翔宥
美術宣傳:鄭綺元
民雄老先覺:曾霈榆
文字整理:黃馨慧
片頭音樂:裝咖人--出庄
片頭口白:江明龍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