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學・學民雄」課程的學生,吳桂芳和胡昀沛。不過,因為資格的關係,他們來修「民雄學・學民雄」課程並沒有學分,但卻非常投入課程。吳桂芳平常對文化、歷史、了解居民生活經驗就很有興趣,胡昀沛是土生土長的豐收村民,小時候對豐收村的印象受限於交通的關係,所以除了附近的五穀王廟,最遠只到中正大學,念大學之後有了機車,開始可以自己到附近村落走走看看,上完民雄學,更讓他對於以前住家附近習以為常的街景和建築物,有更深的思考,想知道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
吳桂芳的外婆家在溪口,以前如果來民雄,通常只會和家人來民雄鵝肉街和黃昏市場。她說,在上民雄學之前,本來對民雄的印象只有民雄鬼屋、鵝肉街這些比較知名的地點,在實際走讀民雄各個村落之後,「我才發現民雄真的好大!」,跳脫了以前對這塊地方的想像。
民雄學・學民雄課程的最後,每一個小組都需要選定一個感興趣的主題做出期末作業,他們的期末題目是「薄荷雞」,甚至直接在課堂上製作這道美味料理。薄荷雞是嘉北地區的特色料理吳桂芳說,選擇薄荷雞這個題目是因為對於住在附近的人來說,這是一道從小吃到大的料理,但是她在和外地朋友聊天時才發現大部分外地人都沒吃過薄荷雞,她才知道,原來薄荷雞不是一道到處都有的普遍料理。
根據吳桂芳和胡昀沛小組的調查,薄荷雞之所以只在大林、溪口、民雄一帶比較常出現,可能是因為早期只有這些地方比較多人種植薄荷,居民看見隨處可摘的薄荷就會帶回去做成料理。他們在菜市場做過訪問,很多長輩都會說薄荷雞的料理方式是自己從上一輩學來的,因此吳桂芳和胡昀沛推測薄荷雞大概從150年前開始出現在民眾的餐桌上。
關於薄荷雞的文獻資料很稀少,所以這些資訊大多都是吳桂芳和胡昀沛他們自己透過訪問得知,光是初訪就訪問了逾40人,從菜市場開始,了解鄉民們的烹飪方式、通常在哪裡購買薄荷雞等問題找到線索,他們也訪問了種植薄荷的農民,胡昀沛說,近年來較少大量種植薄荷的農民,多是少量的種植,不會把薄荷當成主要的經濟來源。
吳桂芳分享,薄荷雞適用的薄荷是居民習慣稱呼的「土薄荷」,這種薄荷在冬天比較「著時」(tio̍h-sî),因此薄荷雞也成為冬天較常見的料理。製作薄荷雞的手續繁複,胡昀沛分享當初小組成員在動手料理之前,光是處理買回來的薄荷就花了兩個小時,更別提還要處理全雞,挑雞毛、清洗內臟、抹鹽醃漬。最麻煩的手續就是這個看似普通的「挑薄荷」動作。由於現成的薄荷通常都是一長條狀,但最好吃的只有最上端、最嫩的部分。挑完薄荷後,再下鍋用薑和苦茶油炒香,之後塞到雞肚裡,再選擇煎、炒、悶、燉的不同方式去完成這道料理。
可能是薄荷雞的製作手續繁複,加上這道料理並不普遍,所以很難在家家戶戶的桌上看見薄荷雞的身影,但或許也因此,薄荷雞成為另一種「儀式感」的展現,在重要的節慶或聚餐時,成為能拿出來與遠道而來的客人和家人分享的特色菜品。
民雄學・學民雄課程讓胡昀沛培養了「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能力」,能夠對本來習以為常的街景產生繼續深入探索、分析的興趣,吳桂芳則因為完成了薄荷雞作業,現在會自然地用薄荷雞
為話題向鄉民搭話,她也在田野過程了解到,薄荷雞這道菜對於許多在地人而言有特別的意義,能夠用這道菜了解鄉民們的生命經驗,是很有趣的事情。
訂閱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EpAjq0
訂閱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Ayp768
訂閱Spotify:https://reurl.cc/DdVWz6
訂閱SoundOn:https://reurl.cc/oeWdoM
訂閱 KKbox:https://reurl.cc/5GYNry
全面訂閱:https://reurl.cc/mGmr6M
【 本集音樂】
王識賢、孫淑媚 - 雲中月圓
https://youtu.be/ns_ju2JWyhw
滅火器 - 長途夜車
https://youtu.be/c9PEYJdwdwI
交工樂隊 - 風神125
https://youtu.be/l2wIh4WQ5BQ
【 Podcast收聽】
每週四晚上八點各大Podcast平台準時上線
【 電台收聽頻率】
大民雄地區 中正之聲FM88.1 週四晚上八點首播 週六晚上八點重播
雲林、嘉義、南投、彰化地區 正聲廣播雲林台AM1125 每週日晚上六點半播出
【 製作團隊】
本節目由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中正之聲共同製作
製作人、主持人、節目企劃:管中祥
錄音工程:王翔宥
美術宣傳:鄭綺元
民雄老先覺:曾霈榆
文字整理:黃馨慧
片頭音樂:裝咖人--出庄
片頭口白:江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