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貓街坊的藝術召喚術工作坊 】民雄藝術家:劉新祿的繪畫美學

發布日期 : 2024-08-08

 

講者:藝術策展人 何柏儒

時間:2024/5/16(四)18:00-21:00

地點:一樂酒家

 

講者何柏儒在此次工作坊的分享,一共可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介紹了劉新祿的生平,詳細描述他在台南師範學校的求學經歷及他與嘉義畫家的藝術交流;其次解析劉新祿的畫作特色,從繪畫材料、畫作風格、創作背景到圖畫構圖,帶領聽眾細細品味他的作品;最後,柏儒向聽眾分享自己身為導覽人員,平時如何進行藝術家的研究。藉由此次的講座,聽眾不僅深入了解劉新祿的藝術世界,也學會了以不同角度欣賞、研究畫作的方法。

 

一、劉新祿生平與繪畫經歷

劉新祿生於1906年,作為打貓區(今民雄鄉)區長劉廷輝的次子,家中不時有文人雅士們集聚,受到藝術薰陶的劉新祿,自小對藝術相當感興趣。就讀台南師範學校時(1921~1926),受到學校藝術老師川村伊作的影響,對西洋繪畫開始產生強烈的興趣,此時已利用素描、粉彩創作出人物肖像、風景等畫作,對劉新祿的早期藝術訓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劉新祿也結識不少嘉義畫家,像是剛入選帝國美術展的畫家陳澄波,以及嘉義畫家翁崑德、翁焜輝,經常相約在嘉義地區創作、切磋繪畫。

 

▲【自畫像 / 1921年 / 33x32cm】

 

不過,劉新祿直到就讀上海藝術專科學校(1929~1933),才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學習西洋油畫,此時的創作風格受到中國西洋現代青年畫家林風眠、劉海粟、方幹民等人的影響。劉新祿後續在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擔任教職,同時遊歷上海、杭州、蘇州各地寫生作畫(1933~1946)。在上海遊歷的期間,劉新祿短暫回台時,不僅建造綠蔭畫室,也曾多次參加、入選臺陽美展,並與嘉義當地畫家翁崑德、翁焜輝和張義雄等人共同創立青辰美術協會,主要探討西洋畫,以及如何利用粉彩、油彩和水彩等西洋畫材如何繪製東方繪畫特色。

但在228事件時,劉新祿親眼目睹亦師亦友的陳澄波遭到槍斃,從此怯於創作。雖然劉新祿在事件過後,參與過南部美術展、嘉義地區西畫雕塑展,也曾與嘉義地區的多位畫家在張李德和的琳瑯山閣聚會。卻直到1972年多次旅居美國時,劉新祿才重拾畫筆,繼續寫生作畫。劉新祿最終在1984年於嘉義逝世。

 

二、劉新祿的畫作特色:種情感表達、融合東西方藝術元素

何柏儒提到,劉新祿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每幅畫都很值得細細品嚐。劉新祿的創作涵蓋了多種題材,包括人物畫、風景畫和靜物畫,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他對生活和自然的細膩觀察以及對藝術的熱愛。

 

1.人物畫:個人情感的多重表達

何柏儒指出,分析畫作時,能夠從寫實程度、顏色、繪畫材料、筆觸等推敲藝術家的想法和情感。劉新祿在描繪人物時,常常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來表達畫作的含意。例如,他畫妻子《素娥》時,不著重在寫實,僅繪畫出輪廓、線條,讓人感覺到俏皮和溫馨的氛圍。

 

▲【素娥 / 1936年 / 油畫 61x72cm 】

 

父親肖像畫《劉廷輝》(1932)、《父親的畫像之一》(1932)的嚴肅風格則形成了鮮明對比,《劉廷輝》背景採用的紅色偏向黑暗、血腥的風格,何柏儒認為,《劉廷輝》肖像畫可能是較為情緒化的作品;《父親的畫像之一》背景則採用紅黃色,像是模仿西班牙宮廷畫家哥雅(Francisco de Goya)的繪畫風格,但上述兩種色彩都不像是當時畫作廣泛選用具有古典氣質或熱情的紅色系。對比妻子與父親的肖像畫的色彩,不僅展示了劉新祿對人物的情感,也突顯了他在藝術表達上的多樣性。

 

▲【劉廷輝 / 1932 / 67x51cm】

 

▲【父親的畫像之一 / 1932 / 40x30cm】

 

2.風景畫:東西方元素的融合

當時畫家在旅遊時,往往會畫下當時的觀光景點作為「到此一遊」的紀錄,而劉新祿的作品中,風景畫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劉新祿的風景畫展示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從中也可看出東西方藝術元素的巧妙融合。何柏儒指出,在《西湖》(1933)繪畫中,劉新祿運用了西方的油畫技法,結合東方的S型構圖原則,使畫面呈現出既有深度又富有層次感的效果,能夠引導觀眾的視線。

 

▲【西湖 / 1933 / 78x99cm】

 

 

 3. 靜物畫:日常物件的藝術化

劉新祿的靜物畫同樣值得注意,他通過描繪日常物件,賦予這些平凡事物以獨特的藝術價值。例如,他的作品《苦瓜》(1936)展現了他對細節的關注,劉新祿用豐富的色彩堆疊描繪出苦瓜的質感,何柏儒認為作品可能暗示著生活的艱辛和回甘;《秋刀魚》(1930)則可能象徵著年年有餘或家庭。其他作品如《帽子》(1930)、《熱帶魚》(1945)、《王者之香》(1973)、《牡丹》(1979)都展現出劉新祿對日常物件的深入觀察和詮釋,使他的靜物畫充滿了詩意和哲理。

 

▲【苦瓜(二) / 1936 / 23x32cm】

 

4.創作技巧:多樣的媒材及風格運用

劉新祿在創作中運用了多種媒材,包括油畫、粉彩和水彩等,這些不同的媒材各有其獨特的表現效果,劉新祿巧妙地運用它們來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同時,他在色彩的運用上則借鑒了西方印象派的技法,通過細膩的色彩變化來表現光影效果,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另一方面,劉新祿在部分作品中也能見到野獸派的畫風,不細膩著墨,而是採用更大膽的色調呈現出內心的情感。

 

《湖上風光》(1931)、《錢塘江的潮音》(1932)、《新高山の瞭望》(1939)和《櫻花》(1979)等創作中,展現出當時流行的印象派畫風、梵谷的創作。劉新祿在繪畫過程中,不斷追逐著瞬間的光線流動,用筆觸層層堆疊出光影的改變,使得畫作栩栩如生,而觀眾也能夠沿著畫的線條遊走。而劉新祿呈現野獸派的畫風則見於《靜物(柿子、油燈與壺)》(1936)、《上海法租界公園》(1939)等,運用了野獸派的無透視風格,不著重畫作中的遠近透視感。

 

▲【上海法租界公園 / 1939 / 44x60cm】

 

除此之外,劉新祿採用挪用空間的構圖手法。在《杭州街景》(1933)中,劉新祿描繪了一個充滿東方韻味的街景,畫中店鋪林立,人來人往。這些店鋪可能不是實際存在,但他透過挪用技巧,將喜歡的物件、商店集中在畫的構圖上,創造出了一個理想化的場景,重新詮釋現實意象,展示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

 

▲【杭州街景 / 1933 / 59x44cm】

 

三、如何進行藝術家研究

最後何柏儒分享,研究藝術家不僅僅是追溯其創作的技法與風格,也須了解藝術家本身所處的時代、曾面臨到的事件,才能勾勒出藝術家真正的人物樣貌。本章將介紹三種調查方式,幫助研究者深入探討藝術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創作的年代以及其作品背後的深層意義。

 

1.資料蒐集與文獻研究

研究一位藝術家的首要步驟是進行資料蒐集與文獻研究,透過檢索與該藝術家相關的各種文獻、資料和歷史記錄,並延伸蒐集當地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景點,了解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以及藝術作品如何反映出這些歷史背景。

同時,研究藝術家的啟蒙老師也是一個重要的線索。這些老師可能是當地的藝術界權威,他們的教導對藝術家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究這些老師的背景、教學方法和對藝術家的影響,能夠更理解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及其塑造過程。

 

2.老照片、畢業證書與歷史檔案

另一個重要的探索方式是蒐集老照片、畢業證書以及歷史檔案資料。這些資料能夠提供藝術家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學術背景,還能揭示當時社會和文化的脈絡。歷史檔案資料庫和大年表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查閱此類資料,研究者可以追溯藝術家的生活軌跡、展覽參與記錄以及他的藝術生涯發展階段,助於分析其藝術風格和主題的演變過程。

 

3.作品中的舊時光與現代對照

進一步研究的焦點是,分析、尋找藝術家作品中描繪的景觀和人文風貌,透過實地考察和對比。何柏儒指出,想找到創作中的實際地點,可以從藝術家的視角出發,參考畫作標題或藝術家本人的筆記,以及找出地方性的指標性建築,也利於找到創作地點。研究者尋找、辨識出這些地點,藉以描繪出其在藝術家作品中的角色和象徵意義。

 

何柏儒由自身的專業背景和經驗,向我們分享如何研究像劉新祿這類的藝術家,也提出了不少嘉義在地藝術家的案例、作品。何柏儒強調,進行藝術家的研究,不僅僅是了解其生平與創作,而是一場深入歷史、文化與藝術交匯的探索旅程。透過蒐集資料、文獻研究以及實地考察,我們能夠重現藝術家作品中的舊時光,與現代景觀進行對照,從中發現更多的故事和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行政聯繫】呂慈芸
【文字紀錄】吳桂芳
【照片攝影】吳至鎧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