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打貓社造學院─返鄉與重建
講者: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時間:2023/12/02(週六)13:00-15:00
地點: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影像紀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W1dn073lA
為新港開的第一台刀
座落在新港奉天宮旁一幢掛有綠色招牌的透天厝,是陳錦煌醫師的診所,年過七旬的他,是台灣老一輩中少數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菁英份子,自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陳醫師惦記著父親的願望,回到當時醫療資源匱乏的故鄉服務鄉里。陳錦煌醫師笑著回憶當年,與聽眾分享行醫過程所見所聞以及基金會創立的點點滴滴,在他口中,那段輝煌的過去猶如咫尺,在他精彩的陳述中再次活了過來。那時是台灣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在幾近瘋狂的狀態下沈淪在大家樂的刺激廝殺中,報明牌是街坊鄰居、親戚朋友每日交流的重中之重,放眼望去,往日無人問津的百姓公廟、水流媽廟中,盡是提著手轎比劃的乩童桌頭、圍觀吆喝的鄰里鄉親、纏繞在鋼管上的煽情脫衣女郎,陳醫師捫心自問: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產物嗎?受過完善教育的他深知,環境對於孩童的發展將產生無比巨大的影響,若沒有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整日被迷信的鬼神之說、羶色的脫衣舞秀所圍繞,又怎能盼望這群孩子們在未來某天成龍成鳳?為了家鄉幼苗的未來,陳醫師在1987年為新港開了第一台刀,在原本不堪重負的病體中植入了強而有力的心臟──「新港文教基金會」,成功驅動陳舊思想的破除,並加速新港社區的活化。
懸壺濟世 醫病治人顧社區
「我問自己要做一個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醫師,還是要做一個探究背後病因的醫師?我是該只治病,還是該進一步治人、治社區、治社會?」,說起社區工作以及投入的初衷,陳醫師雙眸神采奕奕,語調慷慨激昂。陳醫師直言,舉辦社區活動是很困難的,無論是資源整合還是人力動員,都是一門困難的學問,在當時,無論是酬神抑或是出殯,各家各戶都喜歡請鋼管舞車來表演,然而這樣的風氣對當地的孩童存在著不良的影響,他轉念一想,若是花點錢舉辦藝文比賽,以文化來陶冶村民身心,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陳醫師傾基金會之力在社區中舉辦了「KTV歌唱比賽」,為基金會的起步放響第一發起馬炮,在當時,這是一種獨特且前所未聞的活動,陳醫師自豪地說道,這可能是全台灣第一場公開的KTV歌唱比賽,透過競賽,村民們不僅變得更有自信,勇於表達自我,也開始從一場場比賽中獲得成就感,臉上的笑容明顯變多了,即便與鋼管舞舉辦在同一場地,群眾也硬是被吸引到了歌唱比賽這一邊,歌唱比賽這一炮可謂是放得又響又亮,看鋼管舞的村民變少了,透過歌唱獲得自信的村民變多了,陳醫師對村民們的「診治」獲得了初步的成功,體驗到這般酣暢淋漓的滋味後,陳醫師並未止步於旗開得勝的甜頭之中,反而乘勝追擊,開始思考如何用藝文活動讓台灣走出去。
胸懷鄰里之夢 兼濟婦孺之需
自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陳醫師驅動了一系列的藝文活動,在新港這個地方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基金會當初構築的夢想藍圖日漸清晰,也成功讓社區內甚至社區以外的民眾參與其中,獲得了不計其數的肯定及支持。起初,基金會聘請專人教導社區中的老人們打鼓,希望可以透過敲擊動作,達到預防失智、跌倒的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家不僅樂在其中,到後來連校園中後段班的孩子也被邀請加入,「後段班的孩子們只是不愛學習,但如果我們給他們一個舞台,他們說不定能成功開發自身潛能。」陳醫師肯定地說道,眼神中帶著堅毅及自信。後續基金會集結了一眾社區,舉辦國際社區活動藝術節來呈現在社區耕耘所累積的成果,藉由藝術活動打破既有框架,帶給社區民眾不同以往的視野及體驗,當初受邀來台參與的德國布蘭登堡官員,對於新港文教基金會這個地方團體所發散出的能量感到不可思議,隨即向陳醫師等人汲取成功經驗並回國效仿,舉辦布蘭登堡的社區活動藝術節,基金會透過文化活動跨越一切政治桎梏,為當時台灣的國際外交展示了全新途徑的成功。受到在地、國際的參與者支持,陳醫師加強了在社區耕耘的力道,透過老照片展、地方文藝展,教育新港人認識自己、認識故鄉,也透過召集志工、為社區老人送餐、認養鐵路公園、推行圖書巡迴車等措施,讓社區中各式各樣的連結開枝散葉,也讓基金會最初埋下的種子生花結果。
生生不息 新的心港
陳醫師感歎,自清領時期一路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發展來看,我們都沒有真正當過這片土地的主人,一直到李登輝總統所提出的「建設大台灣,要從小社區開始」,我們終於有機會重拾自主權,有權力、有能力來解決自己的事情,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依靠政府協助,這也是做為主人最基本的態度。陳醫師也分享道,一路走來,大家時常只重視有形、當下、直接的價值,而忽略了無形、未來、間接的價值,民眾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把社區營造、經營的過程轉換成有內容且富特色的社會企業,打造屬於自己的公民品牌,為社區帶來希望及夢想,不只要行銷產品,更要行銷地方,一切建立在地方認同、傳統文化、環境景觀上的體驗都是從生活出發的。過去36年,新港文教基金會帶給新港人、台灣人全新的社區經營模式,帶領社區民眾一步一腳印,學會如何當家鄉的主人,並相信個人所累積的點點滴滴,真的能改變一切,最重要的是,對他們來說,腳踩之地不只是全新的新港,更是社區民眾的心港。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
【行政聯繫】管中祥、廖培伶
【影像紀錄】陳宇軒
【文字紀錄】王柏綸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