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烈風講堂】食食嘛有腔口-民雄食和打貓腔

發布日期 : 2024-01-02

講座:食食嘛有腔口-民雄食和打貓腔
講者:
鄭順聰

時間:
2023/10/20(週三)19:00-21:00

地點:仁偉書局

◎影像紀錄:
https://youtu.be/UnCnTcNYsCU?feature=shared

本場烈風講座邀請出身嘉義縣民雄鄉的在地著名作家鄭順聰,從近期著作《台味飄撇》以及擔任客座總編參與的《文訊》雜誌10月號「向望嘉義」開始介紹起,他將嘉義民雄比擬作生活的博物館,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接著,他從方音差、地方音、地號名以及話母四個角度,分析「打貓腔」台語的特殊之處。最後,藉由一張張美食照片,帶領講座現場民眾進入民雄人的飲食文化,從市場、廟街及鵝肉街等不同場域的轉換,介紹鵝肉、薄荷雞、磅皮麵以及街邊點心等美食,如何在民雄人的日常中呈現。

 

 111

 

唸法大不同 民雄「腔口」具漳州腔特色 

在介紹民雄的「腔口」時,鄭順聰首先詢問現場民眾,民雄鄉的「鄉」該如何用台語發音?其他地區常聽見「hiong」的唸法,但民雄卻能聽見有人講成「hiang」,將「o」音變成了「a」音。這樣的現象不只在「鄉」的唸法上,時常聽見的「上好」(台語,最好)的「上」也是同樣概念,其他地區常會唸「siōng」,但民雄人卻習慣講「siāng」,這樣因地區不同而產生的讀音差異稱為「方音差」。

 

除了上述例子外,民雄腔的台語也常將「ue」唸成「e」音,例如「情批」(台語,情書)中的「批」常被人唸「phue」,但民雄腔則會講成「phe」,凸顯出民雄「腔口」偏向漳州腔台語的特色。鄭順聰表示,方音差在長輩或者土生土長的民雄人身上特別明顯,但在年輕人這輩恐早已聽不到,且民雄地處台一線上,交通便利,民雄腔台語已非純正的老漳州腔,而是漸漸與泉州腔混和,許多常用詞語也被優勢音取代,只有未常見於歌曲或連續劇的台語詞有機會被保留住。

 

接著,鄭順聰開始介紹民雄的「地方音」,從錦蛇(gím-tsuâ)、激戇(kiat-gōng)至腹肚(put-tóo)等詞語,能聽出民雄人異於其他地方的唸法。鄭順聰說最有趣的是「檨仔」(台語,芒果)一詞,民雄人會說「suīnn-á」而非「suāinn-á」,他猜測可能是為了避諱「生檨仔」(台語,指性病引起的腹股溝淋巴腺發炎及腫大),因此發音產生改變。此外,民雄人的話母「hiô」也十分特殊,話母代表著在地人的口頭禪,但目前只能從老一輩人的話語中聽到,是台語中最有趣且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當地人才知道! 地號名蘊藏在地歷史

除了詞語發音不同,民雄也有許多有趣的「地號名」,鄭順聰羅列十個民雄在地人才知道的地名,考考現場民眾,也解析地名背後的意涵,更透露出在地歷史的變化。「圳溝墘」位於民雄崙仔頂附近,這個地名常見於農田,「墘」代表「某地的旁邊」,因此當地點位於「圳溝旁邊」,便稱此地為「圳溝墘」。鴨母坔中的「坔」則代表沼澤地之意,由於此地過去飼養許多鴨子,因此得名。在這些地號名中,鄭順聰認為,「豐收村」是地名由來最混亂的地方,該村落是由山仔腳、過溝和火燒庄(日治時期稱為「好收」)組成,知名的五穀王廟便位於火燒庄內。

 

剖析飲食特色 從「結市」看攤商變遷

談到在地飲食,鄭順聰從「結市」(台語,攤商聚集之處)的歷史開始說起,早期民雄最熱鬧的商圈位於市仔口(tshī-á-kháu),是今日的市場,而後人潮慢慢移至新市仔(sin-tshī-á),位於大士爺廟周遭,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人潮漸漸四散,較具代表性的地標變成今日火車站旁的鵝肉街。鄭順聰以「南意麵」為例,這間店最早在市仔口營業,而後遷至靠近民雄國小的新市仔,最後才落腳在民權路上,歷經三次遷徙,恰恰和民雄街市空間的演變吻合。

 

民雄不僅擁有「鵝肉」和「薄荷雞」等代表美食,同時也是米食及麵食的天堂,街上更有機會看到一袋袋豆皮、芋頭餅及菜燕等點心,處處是驚喜。首先,鄭順聰介紹鵝肉的作法可分成「炊的」(台語,蒸煮)和「翕的」(台語,燜煮),經由蒸煮的鵝肉,鵝油會被逼出並流進湯中,因此鵝肉湯不容錯過;燜煮的鵝肉則在降溫後鎖住了鵝肉鮮味,各有不同特點,且每間鵝肉店的「紅醬」皆有獨門秘方,是吃鵝肉的絕配,店家也常會加入薑和韭菜(現已較少看見)幫鵝肉去腥。而後,鄭順聰談起民雄一帶才吃得到的「薄荷雞」,過去為了煉製薄荷油,民雄曾種植許多薄荷,因此人們將薄荷入菜,在雞的肚子內塞滿薄荷,堪稱是每個民雄阿媽的手路菜,沁涼的薄荷味中和掉雞肉的油膩感,料理方式被稱為honnh,類似於滴雞精的手法,是當地特別的台語用法。

 

民雄可依照糯米、在來米等不同品種,製作出多種米食,例如煎粿、碗粿、大腸以及米糕等,類型豐富。麵類小吃也不遑多讓,諸如鱔魚麵、肉羹麵及鴨肉麵等在民雄競爭激烈,其中以磅皮麵(pōng-phuê-mī)最值得一提,每間店特色各有不同。鄭順聰指出,原先在大士爺廟旁的磅皮麵店家磅皮格外大塊、軟爛,且加入較多蔥花;民權路上的磅皮麵則磅皮較小且口感略硬,湯頭相對清淡,頗受大學生喜愛。在介紹完民雄的「食食」(台語,飲食)後,鄭順聰說:「多謝恁,幸福阮的喙舌和胃,予日子豐沛閣歡喜。」感嘆民雄人在日常生活裡能擁有這些美食,十分幸福。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仁偉書局、打貓街坊文化協會、慢靈魂咖啡
【現場主持】何信輝
【行政聯繫】呂慈芸、何信輝
【影像紀錄】劉伯威
【文字紀錄】曾霈榆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海報設計】李依倫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