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筆記】民雄鄉農業概述—農作、農民與組織

發布日期 : 2021-12-16

 

重構大學路計畫於2021年11月25日辦理「跨農業的方法與實踐。在民雄」研討會,本次活動除了大學老師的分享,也邀請非典型農民來現身說法,說明農民本身如何利用自身專長,跨至不同領域進行實踐,展現農民與農村的豐富面貌。

講者:賴國忠(民雄鄉農會推廣部主任)
主持人:管中祥(重構大學路計畫主持人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時間:11/25(四)10:00-17:40
地點:中正大學藝文中心 藝文展覽室
文字紀錄:張睿恩
◎影片:https://youtu.be/cTjRHUPqnIw

【民雄鄉農會的沿革】

(一)日治時期

於1908年, 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農會規則」,此項規則並不是農會的前身,而是關於農業推廣和改革,並以州廳為單位進行。目的是把農業試驗場的知識,經由郵政的方式,傳授給當時的農民。

於1913年, 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產業組合施行規則」,希望應用日本本土的「產業組合」模式,遂於鄉鎮成立以信用組合,實行「共存共農」的樣態。而於1917年成立的「有限責任打貓信用組合」即現今民雄鄉農會的前身。當時由地方仕紳劉廷輝、蔡麟、何立、陳實華、許滄明等人籌辦創立。

到了1932年,為了擴大經營業務兼營購買、販賣,遂改名為「保證責任民雄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當中日戰爭開打,總督府公布律令第23號「台灣農會令」(1937,民26)但此律令與農會發展無關,而是為了因應戰爭的糧食補給所設立。尤其隨著戰爭白熱化,糧食變得更迫切需要,於是又公布「台灣農業會令」(1943,民32),將台灣已經設立的產業組合,如信用組合、三菱會、米穀組合和堅果組合併進農業會,並實施農會三級制,包含總督農業會、州廳農業會和鄉鎮農業會。漸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見的農會制度。

於1944年,「保證責任民雄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改名為台南州嘉義郡民雄庄農業會,就是現在民雄鄉農會的前身。為了加強統籌,會長職位從原本的選舉制改為指派,理事人選也城指派制;監事人員則依舊維持選舉的方式進行。當年的會長由民雄庄庄長,日本人片ヨタ秀雄兼任。

(二)中華民國時期

當時的台灣省長官沿用了日本農會組織的制度 ,但一部分官員認為,應跟隨民國19年所訂立的農會法,中央於是將原有的農會拆成合作社和農會,合作社負責金融和供銷的業務,而農會負責農業推廣、農事執導,以及農民權益的保障。

於1946年(民35),改組為「台南縣民雄鄉合作社」與「台南縣民雄鄉農會」。儘管兩者地位相等、會員也相同,但因兩者的業務分開,容易產生財產糾紛。加上貨幣貶值、經濟衰敗,政府也無力補助,合作社和農會都面臨倒閉的局面。後來,在1949年,主席陳誠接受農復會的建議,將兩者合併為「台南縣民雄鄉農會」。後於1965年,行政劃分後,民雄鄉不再隸屬台南縣,遂改成「嘉義縣民雄鄉農會」。

關於農會的成立宗旨,依據農會法,內容包含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並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且農會為法人機關,隸屬於中央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及地方的縣市政府。此外,農會所辦理的各項目的事業,皆受目的事業的主管機關監督。

【民雄鄉農會內部組織概況】

(一)選任

農會會員總共有7742人,其中的正會員有6458人、贊助會員1274人、團體贊助會員有10人,並依民雄鄉行政劃分,劃分了58個農事小組。正會員和贊助會員的差異在於,正會員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贊助會員沒有選舉權,但享有被選舉權,也就是可以選為監事。

而在58個農會小組中,會再選出45位會員代表,並從中選出9位理事、3位監事,和5位上級農會代表。

(二)聘任人員

選出理事會後,他們負責聘任總幹事,而監事會負責監督總幹事的執行業務情形。總幹事以外的聘任員工,依農會法第26條第一項規定,須經過農會的統一考試,合格者才能受總幹事聘任。

農會的負責部門包含信用部、保險部、推廣部、會計部、稽核部、會務部和供銷部,而信用部有六個分部。因供銷部大部分與政府委託業務有關,所以內有北斗倉庫和稻穀乾燥中心。

如今的組織架構並非一氣呵成,而是經過幾次變革之後,才從原本僅有的總務股、會計股、供銷部、信用部和推廣股,變成現在的模樣,包含開辦四健會(1952)、開辦農民推廣教育(1954)及開辦家政推廣教育(1957)。

政府於1961年實施「統一農貸」,規定農業貸款只能夠在農會做 ,且鄉鎮的信用合作社不能再成立,遂解救了當時農會的營運狀況。家蓄保險部於1963年增設。

民國6年成立的打貓信用組合規定,其會員能夠認股的數量不可以超過三次,有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後來於1974年,農會廢除股金制,不再是由股金計算,而是變成現在的公益社團法人的形式。

於1984年,因台灣的稻米生產量大於需求量,於是實施稻田休耕轉作。因為如此,現在台灣的稻米不再以量取勝,而是品質至上。

於1995年,信用擠兌事件在民雄鄉農會進行了三天,儘管當時情況危急,但憑藉總幹事的沉著,請省議員許登宮幫忙寫保證書,讓農民即便要提前解約,收到許議員掛名負責的保證書後,給了農民信心,於是讓當時的擠兌事件不至於釀成多大的傷害。

2008年 開辦小地主大佃農 2012年設立稻穀乾燥中心

2016年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

2021年申辦為農業保險保險人

在台灣,農會始終配合著政府政策,對農村經濟做了貢獻,在農業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賴國忠說「農產品在田裡時是政府的,收成好就是農民的」他認為政府對農業相當照顧,不論是農民政策或是災害保險政策,都讓他相當有感。

(三)農會經費來源

入會費(一萬多)

常年會費

事業基金

農業推廣經費募集收入(需寫計畫,但較少)

每年度所獲純益提出一部分充作各級農業輔導及推廣事業費,其額度不得少於10%

各級政府的補助經費(無)

農業興辦各種事業之盈餘,以及由各級政府所委託的事業(信用部、供銷、推廣部門較多)

其他捐款(無)

(四)盈餘分配

彌補虧損

法定公積5%

公益金5%

農業推廣訓練及文化福利事業費 62%

各級農會間有關推廣、互助及訓練 8%

理監事及員工的酬勞金,不得超過10%

(五)農會特性

三級制:全國農會、縣市級農會及鄉鎮農會

地域性:會員依行政劃分入會

獨立性:各家農會財務金融各自獨立

互助性:農會有8%提撥給農業金庫,並向虧損的農會提供補助

社會企業性:因農會不是依賴政府的補助所成立,具有社會企業性及社會公益的特性

【農業概況】

民雄鄉的耕地面積總共5070公頃,主要作物是水稻、鳳梨、甘蔗、竹筍、小果番茄等等,產銷班總共有36個班。西邊因多平原,主要種植水稻、番茄、蓮藕等;東邊多緩坡及丘陵,所以多種植鳳梨、竹筍及柑橘。

民雄的水利主要來自嘉南大圳、好收圳和中興圳,其中,好收圳和中興圳被稱為「看天圳」,也就是水庫內的水會依天氣變化。因嘉南大圳的水利相對穩定,所以也部分作為工業用水,當其灌溉的農地面臨休耕,農民會有八千五百元的補助金。

(一)水稻

在台灣的水稻農業中,機械化程度高、代工體系完整,如育苗、翻耕、插秧、收割等工作都可以交由代工處理。儘管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約37.1%,但水稻供過於求,生產指數110%,近幾年都豐收。不過,因台灣的稻米外銷價格大於國際價格,故難以外銷;想要將水稻送給邦交國,又因國際現實,需要透過民間機構的協助方能進行。

所以放到倉庫,但為了吃到新鮮的米,採取「先放到倉庫的後拿」,與過去不同。公糧制目前僅台灣有,日本及韓國已廢除。而一直遲遲還未廢除的原因,是因為從農人口多,選舉選票相對多,但台灣水稻因為公糧制而有產銷失調的問題。

(二)鳳梨

 早期只是零星種植,於民國75年,開始大量種植台農四號釋迦鳳梨。至民國80幾年,嘉義農試所的張清勤博士把所有鳳梨品種到民雄試種,做推廣及命名,包含現在的台農十三、十六、十七、十八和十九都是。後來因為市場的反應好,鳳梨種植的範圍逐漸從民雄擴展出去。到民國100年,全國都在種台農17號(金鑽鳳梨)。因屏東的氣候較適合種植鳳梨,近幾年的產量高於民雄,加上雨季的侵襲,使得採收低、市場價格也低,故賴國忠認為民雄的鳳梨農業需要一些改變。

(三)設施作物:甜瓜、小果番茄、扁蒲、蓮藕

早期的甜瓜多是露天栽培,後改進為小隧道式栽培,而現在多是溫室栽培。民雄過去多是種植加工用的小果番茄,為番茄醬、番茄果汁等的原料。直到民國八十年,農友種苗公司所推出聖女小番茄開始在民雄種植,後反應良好,且其市場價格不斷升高。小番茄的品質優劣懸殊,儘管技術門檻不高,但要種到好吃,仍需要經驗。

番石榴過去集中在民雄鄉福權村,後因從農的後代減少,所以現在只是零星得在各村落種植。

蓮藕種植面積僅二三十公頃。民雄蓮藕的特別,在於其不會開花,僅它的莖可以食用,可以從莖的後段檢查它的成熟度。

(四)民雄鄉109年的作物面積表

蔬菜作物面積前三名:竹筍、番茄、蓮霧、馬鈴薯

果樹作物前三名:鳳梨、柳橙、荔枝、番石榴

(五)民雄鄉109年共同運銷

蔬菜前三名:甜蒲、蓮藕

水果前三名:小果番茄、甜瓜、鳳梨

鳳梨運銷在農會的數據上較低,是因為目前有四五個合作社負責運銷鳳梨,而合作社和農會之間的合作並不理想,而賴國忠也呼籲,合作社和農會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相競爭與合作。

【從老鷹之手看農業創新的重要性】

由賴麗君導演拍攝與製作的紀錄片《老鷹之手》於今年上映,以嘉義牛斗山村為背景,講述種植蓮藕的興衰。不過,賴國忠說,蓮藕的產量低,人力需求大,為了挽救蓮藕農的生計,他曾試圖帶著專家一起解決問題,但是事與願違,而這就是農業推廣上,偶爾會遇到的困難。而他也提到,即便《老鷹之手》為蓮藕農提高了知名度,但是蓮藕目前在市場的價格並未提高。

反觀鳳梨農陳映廷,依照他的經營目標和經營策略,鳳梨農業成功轉型成鳳梨農企業,達到永續經營、擴展外銷市場與多元市場,並創造就業機會。策略包含設備創新、導入智慧產業,以提升品質,以及培育新品種、開發小眾市場,進行多元管路的行銷,如旺萊山文化園區、阿美小屋等等,與蓮藕農的單一通路行銷模式不同。即便目前民雄的鳳梨產量不高,但是卻替民雄打響了知名度。

所以,賴國忠認為,過去的蓮藕農是老鷹之手,但年輕一輩的農夫應該要採取創新的做法,活出自己的方式。

【問與答】

Q1:合作社和農會的關係?

農會是依照農會法成立,為縣市府底下的農業處,且歷史悠久、組織完整。而合作社通常是一人合作社,所以盈虧由自己擔。不過,「打貓合作社」經營得很好,類似社會企業。

Q2:農會是否有提供課程?

農業推廣的部門包含家政、農事與事件。民雄每年都會對主要作物辦一次講習,包含水稻、鳳梨、番茄、蒲仔、西瓜及安全用藥。為了達到實質的效果,農會從過去的發便當,至針對特定農民發放上課消息,就是期望能真正吸引到有需求的人。不過農會的課程多是以專業農民為主,若非農民又想要學習者,「農民學院」有許多課程可以參考。

Q3:我們可以加入會員嗎?

贊助會員可以,但正會員不行。 但因為農會每年會送會員三百元的禮品,所以越多的會員,農會越虧。不過,若向農會借款,則會邀請你加入贊助會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