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崙仔頂磚窯廠,創建年代至今約四十年,論歷史並不久遠,論古蹟還談不上,但是背負著歷史的傳承,六零年代磚塊被廣泛的使用,至七零年代更風光一時,時至今日,經濟蕭條,磚窯業走下坡,一蹶不振,一眨眼磚窯廠便走入了歷史的命運,任其荒廢,草木叢生,磚窯廠主體部分崩落,若不再加以規劃、再造,使其重生利用,磚窯廠唯有在歷史中去尋找了。
「磚」:在台灣的建築歷史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自從清朝嘉慶時期便大量的從大陸傳入以後,「磚」在台灣的建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式的傳統建築、哥德式、巴洛克式、再演變成閩洋混合式,每一種建築不能沒有磚。
台灣地區文化已成為行政主流,沒有了文化,就猶如「失了根的蘭花」,所以各地區對於地方上的文化想盡辦法一一保存,成立各種的博物館、鄉土館、文物館等之類的文化園區,使文化、教育、觀光集於一身。
本鄉擁有最值得開發的廢棄磚窯廠,八卦窯、目仔窯(柑仔窯)相鄰,可看性極高,走入八卦窯內,如進入時光隧道那種感覺,磚窯上面木造工作坊亦可規劃為小吃館、遊覽館,抑或規劃其他的設施,周圍空地可規劃成由磚塊砌成的迷宮,各式各樣的圍牆,牆壁如花牆、幾何形牆、中國式樣的各種牆,磚柱欄杆、地上人行磚,整個地區以磚為主體,加強它的可看性,具教育性、文化性,成立一座全國性的唯一磚窯文化園區。
磚窯廠由於屬於私人產業,成立文化園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希望地方政府,甚或中央政府,文化界關心所有愛鄉土的人士,能與業主找出一個共通點,創造一個前面皆贏的局面,「磚窯文化園區」與「廣播文物館」相鄰約幾分鐘車程,中間民雄民產鵝肉一條街,兩者如成為一氣,亦可帶動觀光人潮,甚或帶動整個民雄地區的繁榮。
黃春榮寫9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