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風講堂】上路修行:我的民雄通行日誌

發布日期 : 2024-01-02

講座:上路修行:我的民雄通行日誌
講者:曾德平、何宜忠

時間:
2023/10/25(週五)19:00-21:00

地點:慢靈魂咖啡

◎影像紀錄:
https://youtu.be/icBeRw9x2HU?feature=shared

 

今年烈風講堂的最終場來到慢靈魂咖啡,邀請綠交通研究社曾德平社長以及嘉義縣建設處道路工程科何宜忠科長,以「上路修行:我的民雄通行日誌」為題,和大家討論民雄的交通規劃與願景,也透過官方視角看政府單位在交通上做了哪些努力。講座一開始,由慢靈魂老闆同時也是主持人李佳晉分享他在民雄生活的交通經驗,他表示,民雄讓他養成了「耳聽八方、眼看八方」的敏銳洞察力,開車時不只需要注意號誌,更要直接觀察對方車輛以及駕駛,提高警覺,近來在民雄移動也感覺比過去更加危險,因此意識到交通規畫的重要性。

 

188

 

 

道路規劃從教育出發 創造公民共學

綠交通研究社在台南創立,致力於推廣交通議題,社長曾德平過去為工業設計背景,在研究所時因接觸到國外城市交通設計,從而開始反思台灣的交通環境為何不能像國外那樣乾淨舒服,成為他關心交通議題的契機,他說:「交通的規劃也是一種設計,馬路的路形及空間分配是某些人為了某些目的做出來的設想與計畫,我的信念是只要是人做出來的東西就一定可以改。」他發現因為部分大眾對交通的錯誤理解,常致使許多負面影響,例如當某地頻繁出現車禍時,在地居民往往會請里長設立紅綠燈,但過多的紅綠燈卻反而影響當地交通。因此,他選擇從「教育」面出發,讓民眾更了解交通,打造共學環境,一同討論如何讓交通變得更完善,拓展多元想像。他表示,搭配目前國際提倡淨零碳排的倡議,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可設立優先性分級,以步行最為優先,人力車、大眾運輸工具其次,將自有車排在最後順位,且在交通規劃上應多加考慮行人的移動。

曾德平強調,台灣交通的「道路層級劃設」具有問題,理想的狀態下,高位階至低位階道路應逐級降低,但台灣在位階層級沒有連續下,常造成駕駛在移動過程中,突然發現小巷子衝出一台快車,導致煞車不及發生意外。且台灣常將以人為尺度的「街道」(street)和以車為尺度的「馬路」(road)混合,在這樣「STROAD」的情況下,慢車及公車混合在一起行駛,十分混亂。接著,他舉出國外的道路設計案例進行分析,指出在寬廣的道路一端會進行道路封閉,讓道路數降低,同時在一旁設立慢速車道,可以連接「街道」(street),避免街道有快車經過,且更小條的道路甚至設計為單行道,增設減速設施,擁有良好的層級規劃。

 

工作坊於民雄實地踏查 提出願景

曾德平接著談起他與民雄的淵源,在他哥哥就讀中正大學時便曾來過民雄,對當地以車子作為主要移動方式感到印象深刻。而後,去年他參與規劃了嘉義縣建設處的人本交通教育推廣計畫,至民雄、朴子以及中埔辦理工作坊,讓民眾更了解政府的作為,以「公民共學」的方式進行,從讓民眾了解交通的基礎知識開始,再進一步討論該如何規劃,過程中強調民眾需實際體驗,感受走在馬路上的身體感。

曾德平說明,當時在民雄舉辦的工作坊共分為兩組來規劃交通願景,分別安排至市場及民族路周遭。透過實地踏查後,民族路周邊的組別發現該區為民雄的門戶,擁有獨特歷史脈絡,且內有學校,需有清楚明確的指示及更開放的街道,讓民眾移動更安心。另一組則針對市場周邊進行分析,情境設定在鐵路高架化後且市場不遷移的狀況下,該組觀察到當地機車幾乎不走慢車道,提議可將慢車道移除,也希望在早市時段管制汽車進入,增設減速設施與人行道。最後,他認為「工作坊的結束是討論的開始」,期望工作坊後能讓大家對當地交通有更多想像,創造多元可能。

 

經費有限 嘉縣16年才能重鋪一條道路 

已在民雄生活了55年的何宜忠科長接著分享他在政府機關修路的心路歷程,他從嘉義縣的交通環境開始講起,縣政府的管轄範圍共計有1495公里的鄉道及縣道,以及比起前者多四至五倍長度的市區道路、村里道路與農路。接著他談起嘉義縣近一兩年的縣長民調名列前茅,特別在交通面向更是得到第一名,在名次背後其實爭取了許多前瞻基礎建設經費用於建設嘉義縣,當民眾對道路平緩有感時,背後實則花費了大量金錢。他說明,嘉義縣政府在過去一年共計鋪設88.2公里長的公路,其中地方經費一年僅足夠鋪設47.3公里,中央補助經費則用於鋪設40.9公里的道路。整體計算過後,在中央有補助的狀態下,嘉義縣一條馬路需要用16年才能得到重新鋪設,在中央無補助的情況下甚至需等到31年,但實際的道路情況難以撐到如此長的時限,因此「延長道路壽命」變得十分重要。

何宜忠表示,他在民國103年擔任道路工程科科長時,曾提出道路維修的構思計畫,設立坑洞及道路零星修復的SOP,以衛星監控巡查,即時掌握巡查路線,並在民國105年養護科設立後交由該部門主管。因考量巡查的成本,目前設定縣道每月巡查4次、鄉道每月23次,並針對老化嚴重道路以及大雨過後加強巡查。另外,他認為延長道路壽命也需思考道路品質,因此建立SOP來進行原料控管,檢查道路有無添加料及再生料,花費大量時間與廠商輔導溝通。

 

人本交通 培育溝通者與在地協調

何宜忠表示,下一期中央編列了400億至人本交通上,期望能解決台灣「行人地獄」的困境,但鑒於全民對公共通行權的認識有限,商家前停車空間與人行道常產生衝突,且道路設計長期以車輛通行為主,台灣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中央將有設立「人本規畫師」課程的構想,期望能回應並紓解人本環境推動困難的課題,創造全民參與的可能性,受訓對象為一般人士、專業人士、種子教師以及決策者四類,期待創造「溝通者」的跨領域人才,長期與地方進行公關,協調地方民眾的不滿及抗爭。

講座最後,何宜忠向現場聽眾分享近期中正大學周遭的道路改善工程規劃成果,透過與顧問公司規劃後,期望讓「嘉106線」路段車禍率降低,且減少摩托車亂停的現象,擁有更多停車空間,也預計新增人行道、庇護島以及機車待轉區避車彎等,照顧機車與行人安全。他表示,以上目前尚在討論階段,也歡迎民眾能一同參與討論。

 

【主辦】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仁偉書局、打貓街坊文化協會、慢靈魂咖啡
【現場主持】李佳晉
【行政聯繫】呂慈芸
【影像紀錄】姚雨諺
【文字紀錄】曾霈榆
【場地器材】打貓街坊文化協會
【海報設計】李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