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殖民與天皇登基–民雄大學路芒果樹的前世今生

發布日期 : 2021-11-07

按:本文為合作課程「草根行銷」期末報告

中正大學前的「大學路」頭尾兩端種了許多芒果樹,從大學部宿舍走出去,就能看到蓊鬱的芒果樹,中午時分穿過芒果樹走去吃飯,是許多中正學生的共同記憶。而每年五六月時,更可以看到許多芒果掉落地上,總讓人想先摘下來吃。

但,就在去(2018)年,嘉義縣政府與民雄鄉公所獲得「前瞻計畫」補助,準備進行大學路的道路改善工程,這項計畫,打算移植大學路二段的芒果樹。不過,樹木移植的前置工作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時間,縣府和鄉公所在動工前,並未提供任何移植芒果樹的事前規劃,村民們擔心芒果樹移植後將會死亡,他們的記憶也會隨之散去。

芒果樹是鄉民勞動的公共記憶

這些芒果樹是長輩們在日治時期親手種下,村民說,他們小時候曾被警察逼著種芒果樹,每個人認養一顆,照顧不好還會被罰。但到底為什麼要種芒果樹?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為了慶祝天皇的兒子誕生;有人說,是作為軍事掩體;還有人說,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村民們的回憶,喚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開啟了我們找尋答案的旅程。

正因為政府未將「前瞻計畫」道路改善工程的訊息清楚地傳達給村民,導致許多村民是被動地得知大學路的芒果樹、黑板樹即將移植,引起了村民們的不滿,因此村民及中正大學管中祥教授發起了護樹運動,身為學生的我們也響應了這個活動,參加了護樹聯盟的會議、街訪活動等。

某次街訪,我們從村民黃文周大哥及多位耆老的口中得知,日治時期最初種植芒果樹的用途,是為了做坦克車的軍事遮蔽,因為芒果樹相較於其他樹種生長茂密,整排的芒果樹往往形成大片的樹蔭,非常適用於遮掩坦克的行軍路線。在黃大哥的線索下,我們開始蒐尋芒果樹的軍事相關用途,也發現民雄、大林在清領、日治時期的軍事部署。

大林、民雄曾是軍事要地

座落於東湖村雙福山、台一線省道民雄演藝廳斜對面,有一個佔地約16公頃的廢棄彈藥庫,興建於日治時期,民國後也用來存放支援水上機場的任務需要的彈藥,不過在八十八年已遷至嘉義市蘭潭(註一),現在是供民眾休憩的民雄森林公園。

而大學路芒果樹的種植,是否就和雙福山廢棄彈藥庫有關?我們並沒有找到確切資料可以佐證,但把時間軸往前推至清領時期,清國平定林爽文事件後,乾隆皇帝體認到大莆林(今嘉義縣大林鎮)為嘉義縣城北方的軍事要地(註二),於是大莆林設立了四個營區來管制地方,而在1895年乙未抗日時,大莆林同時成為重要的戰略位置。

日軍來台後,也考量戰略位置駐紮在此,從些許文獻中都能發現日軍的蹤跡,例如,劉鳳翰在《日軍在台灣》中便提到日軍第三旅團的組成有大莆林的守備步兵。這些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曾設的軍營,現址分別為中坑營區(新訓中心)、崎頂營區(精忠營區特戰旅)、社團營區(為日軍神風特攻隊秘密駐地嘉義最早的機場,現在為社團新村)與大埔美雷達站(註三)。不只如此,位於民雄鄉豐收村內的豐收派出所也有百年歷史,原本叫作「下山仔腳派出所」,1901年由山仔腳移到好收,也更名為「好收派出所」(註四),當時是控管人民的重要行政機構,許多村民都有提到植樹是由警察來管理,很有可能是由當時好收派出所的警察執行這項工作。

透過Google地圖及古地圖對照,分析大林營區和民雄彈藥庫的位置路線,若要從崎頂營區和中坑營區到民雄彈藥庫,確實需要經過大學路的部分路段,但許多日治時期的史料文獻考察困難,加上又是軍事資料,我們苦尋數月,但除了民雄鄉公所網站和一些破碎的網路資料,以及民雄耆老的口述外,尚未找到任何關於芒果樹和軍事路線相關的正式文字紀錄。

地圖1

地圖2

於是,我們求助於《省道台一線的故事》的作者黃智偉先生,希望有所突破,黃智偉給了我們全新的探討方向——日治時期種植芒果樹可能跟昭和三年的御大典有關。

種樹慶日天皇即位

大正十五年(1926),大正天皇駕崩,由攝政的皇太子裕仁即位,以《尚書‧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為昭和。大正天皇的葬禮於昭和二年(1927)舉行,而昭和天皇後續又服喪一年暫不舉行登基大典,直到昭和三年(1928)11月10日才於京都御所的紫宸殿舉行登基大典(註五)。

當時,仍屬於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也在各地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臺南州的御大典紀念活動是改善道路狀況,並在縱貫道路(即現今的台一線)與指定道路兩側種熱帶果樹,包含臺南郡、新化郡、麻豆郡、佳里郡、新營郡、嘉義郡(當時民雄庄屬嘉義郡轄下)、白河郡、大林郡、斗六郡、斗南郡、虎尾郡、北港郡、朴子郡等十三個地方,從昭和三年(1928)起,就陸陸續續的開始植樹。

會選擇種果樹有幾個原因,一是為了要通風,且能遮蔭;二是為了城市風景,希望能在城市內保存自然的美;三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果樹的種類則有橄欖、芒果、荔枝、龍眼;蓮霧、檳榔等等,在昭和三年的計畫提案中,預估的生產總額為二十二萬七千九百六十一圓(註六)。其中芒果果樹的種苗由臺南州農會提供,農會統一養成母樹並培養種苗,或向菲律賓購買種子,提供給農民等使用(註七)。

圖片3

圖片3

紀念植樹活動就這樣持續到昭和七年(1932)左右,在這四年中,也曾發生過乾旱、或土質不合,導致在植新樹的過程中,也要一邊補植。至昭和七年(1932)年底,整個臺南州總共種植了一百三十三里的樹,包括縱貫指定各各道路的主幹道跟支道上,都種滿了樹(註八)。當年(1932),嘉義郡的芒果樹共有三千六百三十一株,收穫達二十萬二千零二十斤,已有不小的規模(註九)。另外當時芒果不能直接銷往日本,因此改為製成罐頭銷往日本,這些芒果罐頭因為物美價廉和口味獨特,所以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相當受到歡迎。(註十)。

結語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沈默地奮力生長
—-節錄自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大學路段長得最茂密的芒果樹就在中正大學旁,然而,卻少有中正的師生願意去了解芒果樹的歷史,大多只是騎機車呼嘯而過。有關大學路的道路改善工程,部分學生為求快速、便利,贊成政府單位直接將樹木給移植或砍除,卻忽略了那些一直存在身旁具有意義的東西,在追求快速、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兼顧其他事物呢?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芒果樹其實和一般行道樹不一樣。早在學生們來之前,早在中正大學建立前,他們就在那裡好幾十年了。晚來的人們為了自己的便利性,想要改變原有的地景風貌,就好似當初漢人來臺時,殘暴的驅逐了原住民,將原住民趕往山裡。那麼晚來的人們要將芒果樹趕向哪裡呢?希望有朝一日,中正的學生們能走出校園,看看百年來這些芒果樹是如何的生長,百年來是如何的生機勃勃,並一起規劃下一個百年。

(文/黃建智、吳紫瑀、林欣慧)

註一: 資料來源:民雄鄉公所網站
註二:張健豐《1895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
註三:萬國戲院臉書
註四:日治時期台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施添福,2001)
註五:《昭和天皇與戰爭世紀》:天皇即位大典,把民族主義滲透到日本人心中
註六: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五版
註七: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註八: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七年五月十二日 第三版
註九: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七年四月十九日
註十: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七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