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我們這個世代,喜愛並願意去學習布袋戲的人也還是有的,或許只是我們沒有察覺,所以一直認為這種傳統文化正在默默消失,然而他們只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慢慢地傳承下去而已。
【前言】
目前布袋戲演出主要分為「民戲」與「公演」兩種形式。民戲指的即為在傳統的廟會迎神慶典中,可能是由廟方請布袋戲團來做戲酬神,抑或是信眾為了還願而請戲。因此若是有某神明甚為靈驗,在神明生日那天可能就會見到不只一團的布袋戲團,而是許多戲台聚集在廟前,相當熱鬧。而公演指的則是與傳統祭神慶典無關,單純的表演,演出場合有可能是室內場館,也有可能於戶外搭台。
公演通常是與政府(例如文化局)的企劃案合作較多,因公演所需成本較高,為了一場公演,劇本、戲偶、舞台等等往往需重新建置,相當耗費資金與人力,若只演一場,票房可能還無法打平成本,因此會需要額外的經費來源,例如文化局補助。
我們在田調的過程中總共拜訪了三個劇團,分別為金光布袋戲的金興閣及大新興掌中劇團,這兩團主要以民戲為主,通常以野台的形式在廟宇演出;另外,我們也拜訪相對多元創新的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則是以展覽和公演的形式展現布袋戲文化較多。
【金興閣掌中劇團】
首先介紹的是金興閣,金興閣是屬於較有活力的團體,他們會接公演,也會到校園教學,扮仙之後的演出通常是演金光布袋戲,演出內容除了章回小說,也會有他們自己寫的劇本。金興閣雖然是大林的布袋戲團,但在之中,有一位對布袋戲懷抱著熱忱的民雄人—江大哥。江大哥從小就對布袋戲很有興趣,去廟裡看戲時,總會和戲團借戲偶來玩,也因此認識了金興閣,因緣際會下更成了金興閣的學徒,從十五歲便開始學戲的江大哥,即使現在仍很年輕,但也已經是接觸布袋戲十多年的師傅了。
前後我們共拜訪了金興閣兩次,第一次是在竹崎鄉灣橋村,當時有間廟宇因民眾還願,而請了一路的戲班,金興閣便是其中之一。當天我們是和江大哥第一次見面,簡單地聊了一些有關布袋戲的知識,以及民雄布袋戲團的景況,民雄的布袋戲團比起廟宇的數量更多,因此民雄的戲團經常出去外地表演。廟宇常見的布袋戲台是屬於野台形式,而一個戲團通常不會只有一台,一天可能有兩三台一起演出,而一台戲就可以算作一場,一年下來可以接上兩三百場演出。
另外,布袋戲團隨著廟宇祭祀慶祝的不同時節,也有淡旺季之分,南部以及民雄這邊,11月到1、2月都算是淡季,此時北部可能有較多祭儀,也因此這個時間,民雄的布袋戲團都不太會待在民雄,而是到外縣市作演出,這也增加了我們的約訪難度。
野台演出的形式可以分為扮仙和正戲,根據地區不同,廟宇對扮仙和正戲的重視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民雄這邊以及南部地區,多是比較重視扮仙的,像這次在竹崎灣橋,做了兩場的扮仙戲,最後再接一場正戲。
第二次拜訪則是在竹崎安世宮,就在廟宇的馬路對面搭戲台,當天只有江大哥一人負責,金興閣與這間廟宇有著長期合作的關係,長期在這裡做戲,更可以了解到過去和現在的差別。江大哥提到,現在做戲和過去最大的差別就在觀眾上,和過去相比,現在看戲的人真的愈來愈少,甚至只會在撒糖撒平安錢時,才會有些許人潮。過去興盛之時,一間廟宇可能請了兩三個戲班,彼此為了競爭誰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觀眾,都會使出渾身解術,隨著愈加緊湊的劇情與更酷炫的音效特效,現場的氣氛更是高潮迭起,有些廟宇甚至會準備軍旗,表演之時更會將旗子插在吸引更多觀眾的台前,熱血沸騰,若是能在現場體驗,一定是非常有趣且熱鬧的景況。
金興閣的戲台樣貌
戲台內江大哥正在檢查戲偶
【大新興掌中劇團】
第二個要介紹的是「大新興掌中劇團」,這個布袋戲團目前的負責人是第二代的傳人,這個團是他父親在40歲時所創立的,而現在因為父親年紀大了,便將戲團交給他負責。
之所以會和他們聯絡上,是在因緣巧合下我們發現大新興的負責人同時也是「阿忠湯圓」的老闆,於是便利用空閒時間實際到了湯圓店進行初步的交流,透過這次聊天,得知他們在慶誠宮會有一場演出,徵得老闆的同意後,我們便決定當天到現場全程參與,實際看看一場布袋戲從搭棚到演出再到結束的過程。
當天到現場時我們看到的除了老闆外,還有他的父親,也就是劇團的創辦人。因為當天老闆在竹崎還接了另一場表演,所以在慶誠宮這場便由老闆父親和他們的學徒負責。老闆的父親已經83歲了,但在過程中卻完全感覺不出來,彷彿歲月並沒有在他身上留下什麼痕跡,做起事來比現在大多年輕人都要迅速,搬重物也是輕輕鬆鬆。
而大新興的棚架在現代的布袋戲業來說,是相對舊型的,是由一塊塊分開的佈景板組成最終的整個佈景,貨車的頂棚也是需要手動升上去,不像其他比較新的團是自動的。看到整個佈景時,我們內心十分震撼,因為整面的圖案都很精細,而且看得出來是完全純手工繪製的,老闆說佈景板是他們特別請高雄的師傅畫的,花費在3萬以上,但已經用了2、3年也沒有褪色,可見其品質是和價值成正比的。或許是因為熟練的緣故,2、30分鐘內棚子便搭好了。
演出前的這段空閒時間,我們再與老闆的父親聊天,在談話中我們得知在扮仙後所演出的劇本是由老先生自己寫的,他拿出劇本給我們看,我們也問了一些我們與其他團接觸後所好奇的問題,像是關於口白和失誤的部分,老先生也都很認真的回答我們。對於老先生來說口白就和一般台語差不了多少,而失誤則是很有自信說絕對不會發生,畢竟也是做了超過40年的專業,失誤什麼是不可能的。
表演開始後我們便在台下觀賞,本來都沒什麼人,然而到要撒糖果和平安錢時(由廟方事前準備),突然就多了很多叔叔阿姨,還有帶著孫子的婆婆,大家都撿得非常熟練,還有叔叔撿多了分給我們,在撿完後人群也散得很快,最後就剩我們和一個帶著女兒的爸爸在下面看。在演武打戲時的音效和燈光都很吸引人,看角色在台上飛來飛去轉來轉去,真的很讓人佩服操作者,演出結束後,晚上接著的是放電影,我們留下來看一下便離開了。
有一件很特別的事是在一開始提到的學徒,其實和我們一樣是大學生,目前就讀吳鳳科大,是因為個人興趣才找到大新興,並拜師學習。可見即使是我們這個世代,喜愛並願意去學習布袋戲的人也還是有的,或許只是我們沒有察覺,所以一直認為這種傳統文化正在默默消失,然而他們只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慢慢地傳承下去而已。
大新興掌中劇團的戲台樣貌
戲團的創辦人與年輕的學徒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
「三昧堂」相較於上述兩個劇團來說,是非常創新、獨樹一格的,不只單單在民雄,三昧堂在台灣的布袋戲領域中,也佔有一席地位。
三昧堂是由一群喜愛布袋戲的人們組成,他們各有正職,有大學教授、美髮師、戲偶修復師等,即便已相當忙碌,仍會在每周的假日聚集在嘉義表演藝術中心的據點製作戲偶,同時提供全台各地民眾修復戲偶的服務,另外也有拍攝電影、表演給小朋友看等各種活動,三昧堂的營運靠的全是這些老師們的熱情、專業,以及粉絲們的支持。
我們拜訪三昧堂總共兩次,第一次正好遇到他們在拍攝最新的電影,當天整個空間佈景花了5個多小時才完成,為了要求最好的畫面,戲偶動作的精細度不可或缺,鏡頭一顆接著一顆拍,僅是在旁邊打雜的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個團隊對於布袋戲表演的用心。
還記得那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關於拍攝的部分,三昧堂屬於「精工布袋戲」,和一般傳統布袋戲最大的不同就是戲偶非常的精美,另外是,他們的表演內容並不相同。當天我們幫忙的內容,幾乎可以說是平常電影戲劇拍攝的工作,只是把人物換成各尊戲偶,除了可以親眼見到戲偶的華美,還可以親身體驗到幫忙拍攝布袋戲電影的過程,和傳統現場表演不同之處在於,表演的內容可以無限次重新開始,以要求到最完美的畫面。
第二次的拜訪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整個三昧堂的組成、背景等相關資訊,如同上述這個團隊都是由志工組成,大家各自有正職工作,因著對布袋戲的強烈熱愛而聚集在一塊。根據我們跟三昧堂主要的對外窗口「小金老師」的談話,三昧堂的成員只有一家人,共三位,有傳統布袋戲團的底子,至於其他的志工們都是自己邊做邊學,慢慢變得更加專業,漸漸打出三昧堂的名聲。
三昧堂有著絕無僅有的創新思維,改變了傳統戲偶的樣貌、表演的方式,但他們並不忘本。小金老師提到,創新創意,不一樣的布袋戲,也是他們希望傳承台灣布袋戲特有文化的方式,他們希望可以透過四處表演、展覽讓更多人知道,也同時籌辦教學如何製作、操作戲偶的活動,並且進一步了解布袋戲文化,這是他們想要傳承文化的信念,大概也是另一種熱愛布袋戲的方式吧!
三昧堂成員-多多 正在修繕戲偶
《柔情似水》布袋戲電影劇照
【扮仙戲】
傳統民戲在演出時,有一個重要的流程,稱作「扮仙」,扮仙是傳統戲曲文化中的開場吉慶戲,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台灣民間無論任何劇種在正戲上演之前,一定先扮仙為信徒祈福,然後再表演正式戲文。即所謂「先扮仙,再作正戲」,而兩者在劇情上通常沒有關聯。
所謂扮仙顧名思義,就是由戲偶來扮演天上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目前布袋戲最常演出的扮仙戲碼為《三仙戲》與《八仙戲》,此外尚有天官戲等其他戲碼,但演出會因神明的位階不同而有所限制,而《三仙戲》與《八仙戲》則沒什麼限制,不論哪尊神明、不論場合均可以演出,因此最為泛用、常見。
《八仙戲》又稱《大醉八仙》,劇情描述某神明千秋華誕,王母娘娘邀請漢鍾離、李鐵枴、張果老等八仙前往祝賀,祝賀完成後王母娘娘取出萬年瓊漿宴請眾仙,台上眾仙此時會將米酒、平安糖、平安錢灑向台下觀眾,台上台下共享喜氣,最後八仙喝得酩酊大醉,醉步蹣跚神情可愛。
《三仙戲》則描述某寺廟神明千秋華誕,福祿壽三仙下凡前往慶賀,其過程是:福仙上台作自我介紹並說明今日乃某廟宇某神明千秋華誕,祂邀請二位老仙一同前往祝賀,然後祿仙、壽仙上台一同駕祥雲前往祝賀。到了華堂,福仙獻魁星祝福信徒金榜題名、一門雙魁。祿仙獻麻姑祝福主人壽比南山,壽仙則獻出白猿祝福主人長生不老。《三仙戲》帶有賜福的意味,福祿壽三仙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福氣,賜與觀眾與廟宇神明。
我們拜訪金興閣與大新興掌中劇團時,他們做戲流程均為下午開始扮仙,依序演出八仙戲與三仙戲,然後做一場正戲,晚上播放電影。正戲內容各不相同,端看各劇團創作。而八仙戲與三仙戲,雖然在劇情主軸與流程上兩劇團是差不多的,但佈景、背景配樂、所用戲偶則各有其風格,大新興掌中劇團甚至還有在背景音樂中加入鞭炮音效,增添熱鬧氣息;口白在細節上也略有不同,由此可見各戲團在傳承時會有所分歧,各有不同的特色。
扮仙與正戲依序做完大約會耗費兩個小時,此時大約也傍晚5、6點了,之後會稍事休息,吃個晚餐,晚上回來開始播放電影,他們會在貨車的側面立起兩根鐵桿,鐵桿間拉起一塊白布,如此便可用投影機播放電影,在播放電影前照例要播放扮仙的影片,此影片是由真實的戲偶、口白配上電腦特效的佈景,內容應該是在演出《三仙戲》。電影播放則五花八門,以國片為主,似乎沒有什麼限制,其中一場大新興掌中劇團播放的是《陣頭》,而金興閣則是《粽邪》。
大新興掌中劇團演出《三仙戲》
開演前須在戲台前貼上恭祝神明生日之紅紙
【三團比較】
在我們拜訪的三個團中,三昧堂是電視布袋戲的類型,而金興閣、大新興掌中劇團則是較傳統的金光布袋戲。三昧堂使用的是大約半個成人高的大型電視偶,服裝、髮飾等等都極為精細,重量也不凡,一尊可以來到十幾公斤。三昧堂幾乎不會有民戲的演出,通常是以靜態展覽、公演(親子劇、音樂劇)、拍攝電影為主。他們是由對於布袋戲偶的熱愛出發,活動以製作、修繕戲偶為主,演出為輔,算是半志工性質的團隊。
金興閣、大新興掌中劇團則不同,布袋戲對於他們來說是生計的一部分,他們使用的是傳統約30公分高、可以一手一個的戲偶,野台民戲是他們主要的業務範圍與收入來源,為此他們可能還需要跑遍全台,去支援不同地區的布袋戲團,偶爾有空可能才會有公演的演出。但這三個團隊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為布袋戲的傳承努力著,想辦法創新、推廣,讓年輕世代的人們看得懂、願意看布袋戲,開拓新的觀眾群。
【我們的心得】
在田調的過程中,我們拉近了跟鄉民的距離,學習去面對身邊的人事物。上了大學大家都在朝著未來的目標邁進,能夠有機會放慢腳步留心身邊的事物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我們也透過自己的親身參與,了解到布袋戲的營運、表演等知識,或是以此為職業的鄉民們平日的生活,這是我們平常無法接觸到的。很感謝三個團隊的熱心,只要我們有問題,他們都會很熱情的為我們講解,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布袋戲的熱愛。也感謝他們同意我們拍攝演出過程,並使用這些影像。總而言之,這幾次田調對我們來說是很難忘的體驗,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調查、文字、拍攝/廖章甫、謝昕宜、李紀嫻、高若樺、何欣
助教/李彥霆